「專學商研 共構共學」試驗計劃

──STEM+ 教育初探系列(八)

以跨校及跨學習階段形式,融合資訊科技教育、互聯網學習及STEM+教育,共構教育成效基準及學校社區網絡,促進創新教育科技應用,提升學校行政效率及課程發展。

最近嘗試以前幾篇文稿提及的STEM+課程設計流程,協助推動一個由兩中、三小、四幼組成的STEM+校本課程探究跨校協作先導計劃。為學校提供的簡介講座,已強調訂定STEM+教育校本發展政策的重要性,並作為項目其中一個成效指標。因為確定校本發展政策,才可以進行創新課程融合規劃。分期安排教師多元主題培訓。逐步研發 STEM+校本教材。再探討不同形式的相應教學策略。當然還須注意促進科普教育的學習環境建構,並組織藝術、創新、科普活動。若能加入專題資料庫建構、校外資源整合、家校互動安排、社區融合方案等環節,發展全社區、全方位STEM+科普教育。讓專(業)、學(校)、商(界)、研(究)等不同界別,攜手合作,共同協調,滿足官、民在創科產業發展,以及建構知識轉型的雙贏目標。

計劃目的

旨在以跨校及跨學習階段形式,融合資訊科技教育、互聯網學習及STEM+教育,共構教育成效基準及學校社區網絡,促進創新教育科技應用,提升學校行政效率及課程發展。連結課堂內外全方位學習。拔尖保底,解決核心學習問題,並推動創新學習器材、STEM+教材及社區創客空間共享文化。

計劃重點

從基層基礎開始,並非成為明星學校或老師,發掘創科資優學員,進行多元培訓,並嘗試訂下創新科技教育標準。

計劃內容

項目主題:大城市,小農夫

學習課題:中草藥與生活

學習模式:非正式(Informal)、非常規(Non-formal)、課後或課外學習(Life-wide)

學習級別:幼兒低班、小四、初中(學習組,參與班別以15人專題學習小組形式進行)

融合對象:全校師生及家長(發展組,滲透式全方位科普學習及活動)

課程模式:STEM+主導,跨科綜合、多元能力學習。

教材單元:科普知識、技能學習、計算思維、創意表現、藝術創作。

學習目標

  • 地球可持續發展的認知;
  • 了解現代農業多元模式及城市種植發展;
  • 認識中草藥文化緣流及與現代生活的關係;
  • 幾種普及中草藥的種植試驗;
  • 現代城市種植技術的跨學科知識應用;
  • 共通能力及科普器材的促進及掌握;
  • 電子學習的認知及應用。

學習形式:課堂講授、技術試練、電子學習、閱讀學習、實踐操作、成果報告、主題講座、參觀考察、親子活動、跨校互動、展覽活動、家長課堂。

推動先導計劃的學校準備

學校要在校本教育政策、相關項目教師培訓、課程規劃、教材設計、策略應用、活動安排、工作流程、成效評估、成果匯報、資料準備、器材添置、書籍整合、學習環境、家校合作、跨校協作、跨境互動、社區教育拓展等環節,進行相應準備。

教學設計建議

  • 校本政策可考慮 STEM元素滲透式教材設計(學科知識:發展組),或編寫STEM+融合課程(跨科綜合學習:學習組),以及發展性學習活動(學校、家庭、社區);
  • 加強全校教師教學準備,提供課程設計、教學策略、活動設計、成效評估、家長教育等範疇的培訓;
  • 安排學習組及發展組相關各類學習及活動時間分配(例如在十個月試驗期內,學習組及發展組每月的學習課節及發展活動安排,學習組可能是每周課堂學習、種植活動、中小幼互動及成果總結;發展組可能是教師培訓、改善學習情境、家長或社區主題講座:中草藥與健康、城市耕作、參觀考察);
  • 預算學習配套教具、器材、書籍添置;
  • 準備學習主題科普資料、建立校本專題資料庫、建構促進 STEM+教育學習環境和課室設計,和外地跨境學習的資訊分享和學習互動;
  • 計劃校外支援、家校活動、社區參與、跨境互動安排;
  • 訂定學習課題相應課程和教材的學習目標及學習活動;
  • 幼、小教學設計可採用分科式單元教材;或跨科、級式專題教材(在各級和STEM元素相關的學習範疇,例如數學、常識、文化、創意、藝術,以及和學習課題相關的重點,例如中草藥文化、植物生長、農業發展、環保等主題,設計單雙節,或連續課節教材);
  • 可設計STEM+伸延學習教材(例如植物觀察、葉片數數、對稱形狀學習、葉印畫、寫生創作、種植活動、繪本閱讀、詩歌欣賞、生命教育、小種子舞蹈、音樂、澆水瓶設計、傳感器編程、認字學習或思維導圖mind-map學習);
  • 可發展STEM+專題研習課程(本土農業、全天候農圃、故事繪本創作、生命教育);
  • 設計學習歷程記錄及成效評估模式(e-platform);
  • 安排進展性評估及總結性評估匯報形式。

試驗流程

學習、種植、探究、延伸、發展、總結、匯報。

有關不同層次學習目標設定

核心學習目標(STEM+學習素養):

  • 科普知識學習和器材的掌握;
  • 加強對物料的認識和工具的操作;
  • 工程設計思維學習;
  • 電子學習的認知及應用;
  • 跨學科知識整合和應用;
  • 整合過程和內容,聯接抽象知識與生活經驗;
  • 着重在學習和生活層面導入進行專題或項目研習;
  • 提升學生創藝學習的興趣和科普探究意識;
  • 鼓勵積極動手學習,重視學生參與態度;
  • 採用協作與團隊形式學習,提供多元活動貫串;
  • 鼓勵問題探究;
  • 重視微創意和微創新表現,推動自主探究;
  • 培養學生綜合素養與情意發展;
  • 提升學生書寫和口語表達能力。

主題學習目標:

  • 認識中草藥文化緣流及與現代生活的關係;
  • 了解現代農業多元模式及城市種植發展;
  • 幾種普及中草藥的種植試驗;
  • 環保和地球可持續發展的認知。

學科學習目標:

大自然與生活、常識、幼兒、數學、科技、藝術、文化、語文、設計、體能與健康。

多元評估

配合學習目標,採用進展性及總結性評估。

本系列文章:

STEM橫空出世

STEAM的修正

STEM教育漫象

STEM的政策與支援

STEM+教育規劃

建構STEM+教育素養與能力基準

低技術、低配備,普及推廣STEM+教育

林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