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2023年的《施政報告》特首李家超提出要將香港打造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2014年10月22日灼見名家傳媒於中環恒生銀行總行博愛堂舉行十大校長論壇及創社開幕典禮後,香港高等教育在過去10年歷經風起雲湧,在世界高等教育舞台已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今年適逢灼見名家傳媒成立10周年,本社將於10月9日再度舉辦十大校長論壇,多位校長已同意出席擔任分享嘉賓。本社自9月23日起陸續刊出2024年參與十大校長論壇的大學校長專訪精華版,足本將於現場特刊刊出,影片亦將陸續於灼見名家YouTube頻道播出,敬希垂注。
滕錦光校長自1994年加入香港理工學院,不到一個月學校便正名為香港理工大學,身為元老級教授,見證了這所大學的快速發展。「第一個是潘宗光校長的年代,是一個奠基、打基礎的時代,注重提升學校科研能力,以及注重特色發展。比如當時將酒店旅遊管理學科獨立出來成為一個獨立學院(School),而Hotel ICON唯港薈則是酒店旅遊管理學院的一個延伸,設計學院也發展得很好。這都是一些比較有特色的項目。」
「第二個階段,是唐偉章校長的年代,其中一個重要的變化是,學校由原本的三年制變四年制,所以我們的教育更加重視全能發展,實施了『服務學習』的項目,到今天理大已經成為『服務學習』領域的知名高校。」
在教學和科研中持續創新
對理大來說,世界一流的科研、教學和畢業生就是追求的目標。滕校長表示,創新型世界一流大學可以從三個維度來理解,「第一,我們希望畢業生能成為創新的引領者;第二,我們希望科研能為社會帶來有價值的創新;第三,我們希望理大的所有工作都能體現創新精神。舉例來說,我們是全球首個推出元宇宙碩士課程的學校,並且在亞洲率先推出區塊鏈碩士課程。今年,還推出了電動車碩士課程,目的就是不斷在教學和科研中推動創新。」
「理大還設立了理大高等研究院(PAIR),是香港和粵港澳大灣區最大規模的交叉學科研究平台,並在全國多個城市共建轉化型研究院,也是創新精神的體現。」過去理大曾為香港的製造業作出重要貢獻,培養了大量人才,滕校長說,「隨着香港從製造業轉向服務業,根據社會需求和政府支持,設立了一系列專業,例如酒店及旅遊管理、設計、時裝與紡織、康復、護理、醫療檢測、眼科視光、地球空間資訊技術、航海等,這些學科在香港8間公立大學中具有獨特性,這也是我們的優勢。」
人工智能的日新月異,對大學教育產生了顛覆性影響,滕校長指出,「ChatGPT出現後,我們一開始就採取開放態度,積極鼓勵學生使用這項新技術。我認為,如果一種技術在社會和產業中被廣泛使用,學生就必須學習和適應它,我們支持學生使用這項技術,同時確保它在教學中發揮正面作用。」
為了應對人工智能對教育的影響,理大成立了高等教育研究及發展院(IHERD),聘請了一位計算機輔助教學系統方面的專家擔任院長,帶領學校教學改革,包括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增強學生的自學能力。其次,在語言教學上也推進教學方法的改革。「我們認為ChatGPT等大語言模型對語言學習非常有幫助,因此我們正在探索改革英文和中文教學方法,利用技術來提升教學效果。」滕校長說。
促進科研成果轉化應用
「十四五」規劃確立香港成為國際創科中心,特首在去年的《施政報告》中亦希望打造香港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滕校長認為,「香港有多所大學進入世界前100名,這些大學提供了強大的基礎研究能力和國際化的教學環境。同時,香港的語言環境、法律體系也容易與全球接軌,所以香港要成為一個國際專上教育樞紐具有相當好的條件。」
然而,要如何將這些優勢轉化為創科發展動力呢?滕校長認為,「香港在土地、產業和市場方面確實存在不足,因此需要充分利用大灣區的機會,融入大灣區乃至國家的發展。為此,我們計劃在全國各地建立十多家轉化型技術創新研究院,促進科研成果的轉化應用。至於大灣區的優勢如何發揮,大灣區內有三個關稅區和不同的法律制度,確實存在一些約束。」
他指出,「這些問題可以通過改善政策來克服,比如香港有回鄉證的居民,去內地其實是很方便的,若能放寬人流限制,讓更多沒有回鄉證的居港人才更方便地往來香港和大灣區其他城市,三地的優勢可能可以更好地發揮。香港的國際化環境對吸引海外人才具有獨特優勢,這是我們的強項。」
針對政府正在推動修訂《專上學院條例》第320章(Cap.320)立法,他表示,「如果通過,香港專上學院和專業進修學院一起將轉型為私立大學。轉為私立大學之後,我們希望增加本科和碩士生的比例,同時保留副學士學位,因為它們對社會的貢獻也很大。我們正在進行具體規劃,希望能在政府通過修訂後的兩、三年內完成轉型。我們的目標是保持與大學的密切關係,而不是完全分離。」
精準對接科研成果與在地需求
在吸引國際師資和學生方面,滕校長認為,「我們需要加強香港高等教育的宣傳,特別是在海外市場。香港的高校在海外招生歷史不長,在外地招生比例較低,宣傳力度也不足,這方面的工作需要加強。隨着國際學生比例的提升,特別是在創新科技領域,我們需要更加積極地宣傳和招攬國際化人才來理大任教。同時,也需要提升國際學生的學習體驗,創造一個多樣化的學習環境,這對所有學生都有益。」
在2024/25學年新生中,理大已大幅度提高了外地生的比例到40%以上。「就整個本科生群體而言,非本地學生比例將逐步增加,這個目標需要大約三年後才能全部實現。」他說。
有別於香港其他大學在內地設立分校的做法,理大更希望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際應用,因此在內地多個城市設立了研究院。滕校長指出,「香港的產業基礎和市場有限,我們希望通過對接內地的產業需求,提升理大的科研影響力,並為國家科技自強和發展新生產力做出貢獻。每個城市有其優勢產業,我們精準對接科研成果與當地需求,確保研究院能夠真正推動當地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到目前為止,理大已和晉江、杭州、寧波、溫州、南京、無錫、合肥、武漢、深圳(光明區)、惠州、中山、贛州、淄博等地簽約合作設立研究院。
至於在內地設立分校一是,滕校長表示,「我們在2019年與佛山簽訂了辦學的框架協議,但因疫情推遲了具體計劃,目前仍在考慮合適的時機推動這一計劃,我們希望辦一所高水平、高起點的學校,需要充足的資源保障。內地對高質量學位的需求很大,我們希望新辦的學校能夠維持理大在科研和教學上的高水平,這需要良好的經費保障,目前尚未有確定的時間表。研究院和學校有不同的功能。研究院主要做轉化研究,而學校的主要目的是培養人才和開展基礎研究,兩者各有其重要性。」
香港理工大學校長簡介
滕錦光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愛丁堡皇家學會通訊院士、香港工程科學院院士、香港科學院院士。現任香港工程科學院院長及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創新科技與產業發展委員會成員。2021年獲特區政府委任為太平紳士,2024年獲頒銅紫荊星章,2023年成為第十四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委員。
滕教授於1983年獲浙江大學工學學士學位,於1990年獲悉尼大學博士學位,從2005年起任香港理工大學結構工程講座教授。他曾任香港理工大學協理副校長、建設及地政學院/建設及環境學院院長,及可持續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南方科技大學副校長兼研究生院院長。
滕教授曾出版一部專著以及兩百多篇SCI期刊論文。他的論著被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員廣泛引用,大量研究成果被中國、美國、歐洲、英國、澳洲的相關設計規範或指南所採用。根據斯坦福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終身科學影響力榜單,在土木工程領域,他多年位居全球前10位、中國第1或第2位。滕教授多年來獲得眾多獎項,其中包括2013年度獲頒「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2004年獲頒「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並且獲理大頒發「2013/14年度校長特設卓越表現/成就獎」(研究及學術活動)。
十大校長專訪系列之七
延伸閱讀:
打造恒大成為最佳博雅+專業大學──專訪香港恒生大學何順文校長(十大校長專訪系列之一)
推動職專教育聯盟 助力應用科學發展──專訪香港都會大學林群聲校長(十大校長專訪系列之二)
優秀師資培訓基地 發揮香港教育特色──專訪香港教育大學李子建校長(十大校長專訪系列之三)
博雅教育需與時俱進新舊融合──專訪嶺南大學秦泗釗校長(十大校長專訪系列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