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4年12月20日第一篇文章〈你明白了嗎?〉刊登在本欄開始,轉眼間7年多過去了。從開始到現在已經刊出了99篇文章,這些文章可以歸類為「學習」概念作出探討(38篇);香港小學校本課程設計特式的展示(15篇);台灣、內地學校教育現況的討論(15篇);內地、台灣和香港教育學術界的交流的介紹(7篇);從整個世界的角度對未來學校教育作出展望(15篇);新冠肺炎疫情對學校教育的影響(3篇);筆者個人在教育界和教學的一些經驗分享(5篇)和其他(1篇)。
筆者首先簡介這99篇文章的內容,然後對這系列文章作出簡單的省思。由於篇幅關係,文章分兩次刊出。本文首先刊出前4部分,即是由開始到「內地、台灣和香港教育學術界的交流」;其餘4部分和省思則在下文刊出。
「學習」概念──觀想學習
本欄中首35篇,都是和「學習」這個主題有關,當中33篇,在2018年結集由商務印書館出版成《觀想學習:中外古今名人終身學習的啟迪》一書。
為了探究學習的性質,筆者自2008年開始花了6年多時間,用了近74萬字完成《現代學習與教學論:性質、關係和研究》一書。該書引用了800多份英文學報文章,其中大部分是在2000年後發表的,並以實證研究為主。該書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在2014年8月出版。
筆者認為《現代學習與教學論》一書只能引發研究生的閱讀興趣,所以自該書出版後,便開始撮要一些每篇長達數萬字的章節,並改寫成為2000、3000字的文章,以便一般讀者和教師閱讀。這些文章開始刊登在灼見名家網頁內。
除了普及化《現代學習與教學論》一書外,筆者更嘗試以書中觀念來分析中國學者的學習觀,研究孔子、孟子、荀子、墨子、周有光和高錕等人對現代華人的影響,這個探索方向別具意義。筆者在分析中國學者學習觀的過程中興起了寫作《我的學習觀:古今中外名人終身學習的啟迪》一書的念頭,隨後又分析了一些外國人的學習觀,當中包括蘇格拉底、愛迪生、愛因斯坦、彼得‧巴菲特、賈伯斯和蓋茨等。金庸筆下的武俠小說人物對我們這一代的華人頗具影響力,所以筆者也探討了郭靖、楊過、張無忌的學習經歷。
黃武雄教授的《童年與解放》,以及李雅卿的《乖孩子的傷,最重》、《天天驚喜》、《成長戰爭》分別分析了「學習」的理論和實際經驗,故此,筆者在本書中介紹了這些作品。
最後,一些文章如〈「贏在起跑線上」的疑和問〉和〈金禧事件與黃麗松報告書〉等均直接或間接和「學習」有關,所以都被編在本書內。
而筆者於較後期寫的3篇,即〈從戰術和戰略的角度簡介和分析《深度思維》一書〉(第66篇)、〈學習數學過程中的學習心態引導與學習策略〉(第88篇)和〈診斷式學習評估與多維度學習〉(第89篇)都是和「學習」有關的。
香港小學校本課程設計的特色
筆者前後一共寫了15篇文章介紹了6間小學校本課程設計的特色。首先是推介不斷解難和創新的聖愛德華天主教小學馮立榮校長,他獨特之處在於對學生學習興趣和能力的培育(第39、40篇)。
另一篇文章介紹價值教育在保良局雨川小學的發展,這所學校要求學生要關愛、盡責及堅毅。在家校合作下,相信「雨川人」能更充分發揮上述3種精神,遇到難題時,能學以致用、迎難而上(第45篇)。
循道衞理聯合教會亞斯理衞理小學多年來推廣的生命教育培育周「失敗周」(第46篇)顯示很多特式,筆者又分別以〈從做中學〉(第47篇)、〈行知結合、重視情意的學習〉(第56篇)以及〈情感和發展的角度了解學校所在社區〉(第57篇),介紹該校校本體驗統整課程的特點。
大埔舊墟公立學校(寶湖道)進行了一系列的校本課程革新,相關文章包括〈課程統整學習周重構學習的意義〉(第48篇)、〈以跨科閱讀課程及親子讀書會進行閱讀革命〉(第49篇)、〈在社區生活中培育人文情懷的藝文課〉(第50篇)和〈回歸自然的科學探索,校本課程革新系列的總結〉(第51篇)。
聖文德天主教小學多年來實施整全的環保培育〈綠色及永續教育〉(第52篇)。
香海正覺蓮社佛教陳式宏學校分別通過〈生命教育〉(第60篇)、〈生涯規劃:學習經歷多樣性〉(第61篇)和〈家長大學〉(第62篇)進行極具特式的校本課程。
台灣、內地學校教育現況
台灣的理念學校
筆者從兩方面,即一、〈台灣的理念學校〉(第67篇)和二、〈台灣的實驗教育法〉(第68篇)介紹近四分之一世紀以來,台灣學校性質的變化。
內地教育
筆者一共寫了13篇文章介紹內地的教育。
首先,筆者用了4篇文章說明許國輝對內地教育的努力和貢獻,包括:一、在甘肅省學校和社區建立學習型組織;二、在四川開展心靈和生命教育;三、在四川省大邑縣創設活知識幼兒園;四、在四川省大邑縣創設兒童博物館。(第41–44篇)
多年來,內地教育學者對教育的性質提出不少爭論,特別是由篩選教育轉到普及教育下出現的教育性質的問題。因此,筆者通過下列3篇文章,探討新世紀素質教育的爭論對中國教育改革方向的影響:一、〈你還是教書嗎?〉(第79篇);二、〈我們要不要應試教育?〉(第80篇);三、〈對新課程實施成效的評價〉(第81篇)。
浙江省「安吉遊戲」宣稱「把遊戲的自主權還給幼兒,讓幼兒在自主、自由的真遊戲中,獲得經驗、形成想法、表達見解、完善規則、不斷挑戰,從而達到自身最大的潛能。」筆者以〈中國遊戲革命:讓遊戲點亮兒童的生命〉(第83篇)和〈中國的遊戲學習法為何能夠走向世界?〉(第84篇)作出介紹。
中國政府為了「學校課後服務滿足學生的需要,學生學習更好回歸校園,全面規範校外培訓機構的培訓行為」,故此實施減輕學生作業和校外培訓負擔的「雙減」政策。筆者寫了兩篇文章,即〈從學校、家庭及學童層面看「雙減」政策的影響〉(第92篇)和〈從社會、政府層面看「雙減」政策的影響〉(第93篇)分別作出說明。
由香港大學教育學院教育領導研究中心主辦的甘肅項目,其中一個重要歷程是安排甘肅各地的教育局長、校長和教師來香港考察。考察後,他們都會針對中港二地學校教育各方面,把自己的心得和體會寫下來。筆者分析這些資料後,寫成〈從內地教育工作者的觀點和角度看中港二地學校教育的不同〉(第37篇),又以師範教育和教師專業發展的角度,寫成〈甘肅省教育領導發展項目的設計特色〉(第38篇)。
內地、台灣和香港教育學術界交流
1999年,筆者克服重重困難,在深圳大學舉辦第一次重視學術探究的兩岸課程理論研討會。這個研討會隨後分別在三地延續舉辦超過20年,筆者特此撰文〈研討課程 求真求善──20屆兩岸三地課程理論研討會簡介〉(第53篇)。此外,作者又寫了〈香港的課程發展──20年來從制度到學校專業精神和能力的提升〉(第55篇),談到2018年在北京舉行的第20屆研討會上,他和霍秉坤教授發表了一篇論文,結論之一是「過去20多年以來,香港的學校和教師在課程決定的權力和專業知識都有所提高。」
多次有參與兩岸三地課程理論研討會的歐用生教授,對台灣課程研究的貢獻傑出非凡,他出版的《課程語錄》是其大半生研究課程的智慧結晶。筆者寫了〈探尋學習與反省的課程語錄〉(第54篇)以作介紹。
自2006年開始至2018年,香港中文大學和內地及台灣的一些大學合作舉行兩岸四地「學校改進與夥伴協作」學術研討會。根據曾經參與的五屆研討會的論文,筆者綜合而寫成了〈計劃的性質和特式──大學與學校夥伴協作之學校改進計劃〉(第58篇)。
其後繼續寫了〈學校發展主任的特質、作用、能力、角色與策略──大學與學校夥伴協作之學校改進計劃(二)〉(第59篇)、〈從「設計思維」看未來的夥伴協作與學校改進〉(第64篇)和〈成長心態與學校改進〉(第65篇)。
「驀然回首:過去99篇文章的回顧和省思」系列2-1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