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前超強颱風「露絲」襲港    數十艘船沉沒擱淺  成戰後最大海難

1971年8月17日凌晨,超強颱風「露絲」正面吹襲香港,約有30艘輪船翻沉擱淺,漁船、蝦艇、街渡或被吹上岸,或傾覆,失蹤者不計其數。

近年,氣候丕變,五大洲均現超強颱風,而港澳也先後遭受「天鴿」和「山竹」的吹襲,造成重大破壞和人命傷亡。「山竹」被記錄出是35年來襲港的最大級颱風,然則35年前豈非有過更強勁的颱風侵襲?那是對的,不獨風力的強度和級數均有過之,而且死人更多!究其原因,應是科技認知和防風應對的問題。

戰後70多年,颱風襲港造成最嚴重災害的是1962年的「溫黛」,死亡人數也是最多,達到183人。其次是「露絲」,死亡人數有134人。

1971年8月17日凌晨,超強颱風「露絲」正面吹襲香港,約有30艘輪船翻沉擱淺,漁船、蝦艇、街渡或被吹上岸,或傾覆,失蹤者不計其數。其中佛山輪沉沒,釀成88名船員罹難是最大慘劇,也是戰後港澳航運史上最嚴重的海難事故。而死難的船員,有很大部分是澳門家庭的男丁。

際此海難50周年,筆者翻查當年香港天文台資料和報章的報道,回顧這場海劫,並訂正一些史家的誤記。

一、佛山輪未及回澳留港避風

佛山輪是由香港太古船務公司於1933年建造的,可以載客及運貨,船長241呎,闊42呎半,重量2637噸,可載客1100餘人,早期行走於香港和廣州的航線。1951年,太古集團公司將佛山輪轉售給聯邦公司,航行於港澳兩地。1968年8月,再由大德興船務公司購入。而在1967年,該船改裝了無線電系統,並置有一台極為強力的V.H.F.收發報機。(據1972年2月28日海事法庭開庭,檢察官在庭上宣讀的調查書。)

海難發生前的1971年8月16日,佛山輪按照班期應於下午1時由香港開往澳門。但當日颱風「露絲」正撲向香港,天文台於上午9:50分懸掛起7號風球(當時香港的風球訊號分有1號、3號、5號至10號,至1973年才將5號至8號風球分別改由8號西北、8號西南、8號東北烈風信號)。一般來說,行走港澳線的客輪如遇颱風吹襲,盡可能駛回澳門避風,原因是澳門水淺浪平,遠較香港安全。倘若來不及返澳,只好在香港的維港避風。

當時,佛山輪的船長皮禮士(有譯作派爾斯,69歲),是剛剛接替返英的J.E.威廉而成為新船長。他審閱過天文台的氣象資料後,不想在7號風球下冒險載客赴澳,決定請已登船的200多位乘客退票離船,然後下令起錨,開往昂船洲海面避風。但萬萬料不到這個決定是把佛山輪開到海底龍宮去。

航行中的佛山輪。(筆者珍藏圖片)
航行中的佛山輪。(筆者珍藏圖片)

二、從天文台資料看「露絲」來襲路線

為要了解超強颱風「露絲」如何正面吹襲香港,筆者細閱香港天文台的網頁資料,追查「露絲」的行蹤路線,並整理如下:

首先給大家看一看香港的坐標:北緯22.08至22.35度、東經113.49至114.3度。

8月16日上午10時(當年香港有夏令時間和冬令時間的頒行。這裏標示的是夏令時間,換作今天要加上一小時),颱風集結在香港之南約120海里(即222公里),位於北緯20.5度,東經114.2度附近,向北移動。

上午11:30  仍懸掛7號風球。同時,天文台收到「律地亞」輪船的報告,指「露絲」的風眼直徑為20海里(37公里),在風眼的邊緣風力達到110海里(203公里)。

下午12:25  改懸8號風球。天文台的雷達清晰看到風眼直徑為20海里(即37公里),風眼邊緣的風力超過100海里(即185公里)以上。

下午04:30  仍然懸掛8號風球。「露絲」集結在北緯21.0度、東經114度附近。飛鵝嶺錄得最高陣風紀錄為每小時65海里(120公里);哥連臣角62海里(114公里)。

晚上08:30  仍然懸掛8號風球。「露絲」集結在飛鵝嶺雷達站之南約62海里(114公里),同時飛鵝嶺錄得最高陣風紀錄為每小時91海里(168公里)。

晚上09:30  改懸掛9號風球。在晚上9時,「露絲」集結於北緯21.5度,東經114.0度附近。

晚上10:30  仍然懸掛9號風球。長洲之最高陣風紀錄為每小時91海里(163公里),飛鵝嶺則為87海里(161公里)。

晚上11:15  天文台發出風暴消息,於晚上10:50分改懸10號風球。颱風「露絲」集結在北緯21.9度、東經114.0度附近,即在大嶼山之南約22海里(40公里),以時速達8海里(14.8公里)向北移動。長州之最高陣風紀錄每小時為103海里(190公里)。

8月17日0:30  10號風球仍然懸掛。「露絲」集結在大嶼山之南約12海里(22公里),風眼北部邊緣在大嶼山之南約6海里(11公里)。大部分地區吹暴風,最高陣風紀錄每小時超過100海里(185公里)。

凌晨01:45  「露絲」的風眼到達長洲。

凌晨02:30  10號風球仍然懸掛,「露絲」集結在北緯22.2度、東經114.0度附近。

清晨04:25  10號風球仍然懸掛。「露絲」集結在北緯22.6度、東經113.8度附近。飛鵝嶺之最高陣風紀錄每小時116海里(215公里),長洲則為84海里(155公里)。

清晨04:40  天文台改懸8號風球。

「露絲」正面吹襲香港,10號風球由晚上10:50懸掛,直至翌晨04:50才解除,持續5個半小時。這5個半小時可以說是漫長的黑夜,更是暴風狂飈之夜、倒海翻江之夜、悲慘恐怖之夜。

從以上香港天文台的紀錄可以看到超強颱風「露絲」是如何直撲香港,而且風眼就籠罩在長洲,風眼的直徑約為37公里,其邊緣風力最為強勁暴烈,可以達到時速200公里以上(天文台錄得最高風速為220公里),維港、大嶼山和馬灣正當其衝,食正風眼邊緣最強勁的暴風。

不敵颱風而翻沉的佛山輪,左側是一艘擱淺的貨輪。(筆者剪存的報紙)
不敵颱風而翻沉的佛山輪,左側是一艘擱淺的貨輪。(筆者剪存的報紙)

三、佛山輪沉沒 92名船員僅4人生還

8月17日上午9時許,超強颱風「露絲」逐漸遠離香港。正是暴風過後,香港海事處接到英國皇家海軍掃雷艦的通知,驚悉大嶼山東北角海面有20多艘船或擱淺、或受損,最嚴重的是港澳客輪佛山號已翻沉。海事處馬上派出直升機和呼喚船隻前往搜救。

佛山輪沉沒的消息傳開,港澳大為震動,一時間也真算不出有多少船員遇難。佛山輪僱用船員約110人,而客輪遇颱風盡可能返回澳門21號碼頭灣泊,如趕不及回澳,便在維港或附近海面避風,屆時居澳的船員無論值班與否,也會同船前往,因可免去租住旅店的費用。

當日佛山輪退票卸客後,滿載着船員開赴大嶼山東北端避風,究竟有多少船員登上船,初期未能統計出來,直到兩天後,才證實隨船同行包括船長及大副等外籍船員共92人,除去4人死裏逃生之外,罹難船員共88人,其中很大部分船員是澳門人。

這裏要強調的是,佛山輪遇難死者全部是海員,並無一位乘客,可以澄清某些史家所說有搭載乘客的不實記載[1]

佛山輪遇險遭難,海事處的報告是一夜沒有接過佛山輪的求救信號,也沒有其他船隻呼號通知,究竟佛山輪是如何歷險翻沉的呢?4名生還者的憶述,便是佛山輪的最後記錄。

4名脫險獲救的生還者是:陳國榮,41歲,掌舵;何業文,42歲,機房;張賢啟,41歲,侍應;譚有成,41歲,看更。

註:
1 香港海事處網頁刊出的文章〈客輪佛山號翻沉事故(1971年)〉,作者:劉智鵬。文內有兩個重要錯誤:
(1)颱風「露絲」襲港是在8月16日,但佛山輪出事沉沒是在8月17日凌晨1時45分左右,可從生還船員出庭作供得到證實。而潛水員從佛山輪打撈得來的時鐘,指針指着02:06。另外,《香港志·總述·大事記》亦作8月16日,正確遇事日期應該是8月17日;
(2)「載着92名乘客及船員的佛山號……意外中僅4人生還。」佛山輪開往昂船洲避風,怎會搭載乘客?正確是罹難的88人全部都是船員,沒有一名乘客。

「追跡港澳客輪佛山號翻沉 88名船員罹難大慘劇」二之一

黃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