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錦光教授:攬月探星之後,理大如何成為融入國家大循環的領頭羊?

──香港理工大學校長專訪(下)

「嫦娥奔月」這個耳熟能詳的民間故事,在21世紀終於成真,香港理工大學校長滕錦光教授特別接受本社專訪,侃侃而談理工大學這次的航天任務、創科發展及未來校務擘劃,理大可否成為香港高校融入國家大循環的領頭羊?

香港理工大學因為最近參與國家嫦娥五號探月計劃,並完成關鍵的表土採樣及封裝任務,使香港的科學研發能力再度受到肯定!校長滕錦光教授表示,「嫦娥五號的採樣任務,有助科學界發現更多月球奧秘,因此倍受世界關注。理大容啟亮教授團隊負責研發的『表取採樣執行裝置』,是實現嫦娥五號探月任務的一項關鍵技術。這次嫦娥五號任務取得的成功,展示了我們堅實的科研能力及銳意創新的精神。香港理工大學有機會參與此次複雜艱巨的太空任務,讓香港科研人員有機會參與並貢獻國家的航太事業,進入航太科技的前沿技術及科學領域,我感到非常驕傲及榮幸。」

滕校長指出,一個國家在研發先進科技時常有兩個主要推動引擎,一個是國防,一個是航太。「香港能夠參與航太項目是非常有意義的事,一來可藉此機會協助、支持國家發展航太事業,二來表示我們的科研能力得到國家的認同和信任,當然事實證明我們香港的確有能力做好這件事情。」他說,「我們大學主要是容啟亮教授,他帶領的團隊從1990年代開始就從事這方面的研究,香港理工大學應該是香港高等院校中,唯一有太空探測、深空探測實戰經驗的院校。實際上,我們也多次參與了國家重要的航太項目,比如今年除了嫦娥五號任務,我們還參與了國家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理大團隊研發的『落火狀態監視相機』,現在就在『天問一號』裏,正在飛向火星的途中,當然我們也很期待成果的展現。」

滕校長(右)盛讚工業及系統工程學系容啟亮教授(左)帶領的科研團隊是此次採月任務大功臣。(灼見名家圖片,攝影:文灼峰)
滕校長(右)盛讚工業及系統工程學系容啟亮教授(左)帶領的科研團隊是此次採月任務大功臣。(灼見名家圖片,攝影:文灼峰)
香港科研能力獲肯定 連續參與國家航太任務

嫦娥五號是人類40多年來首個在月球表面採集樣本的探測器,這次任務主要是在月球表面進行全自動採樣,「容教授團隊研發製作的『表取採樣執行裝置』,成功的從月球採集了兩公斤的月壤,這是此次嫦娥五號登月任務裡面最關鍵的一個動作,但是順利完成這件事情,是研發團隊在背後做了許多年努力的成果。」滕校長表示,理工大學將投入更多資源支持這方面的科學研究,也希望能得到特區政府及國家更多的支持。

「我們最近希望能分到一部分月壤,以便我們從事相關的科學及技術研究,包括針對土壤的特性進行分析研究。我們理大的土木工程學科十分出色,在世界排名位列前茅,如果得到月壤,我們可研究未來若要在月球上建造科學研究基地,可以怎麼樣利用月壤造房子,進一步研究是否可以透過3D打印技術在月球建造基地需要的建築物,這就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研究題目。」因此,理工大學將會加大相關研究經費的投入,為參與將來的太空探測任務做好準備,滕校長說。

近幾年,香港理工大學透過設立多年的深圳研究院參與了包括航太及高鐵等多個國家研究項目,滕校長表示積極參與的原因在於,「對國家來說,在發展科技過程中,非常歡迎也需要各領域包括香港的專家學者共同參與,協助解決國家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瓶頸問題;對香港的老師來說,也多一個機遇、多一些資源,去做對自己來說更有意義的科研工作。同時,透過這些項目的參與,也可以帶動理工大學的科研發展,並提升在內地甚至世界的科研影響力。」

推進深化香港與大灣區科研與實務力量結合

理工大學目前主要透過設立在深圳的研究院申請參與國家科技發展項目及與內地機構合作,「最新的一個重要項目便是與深圳市合作,設立在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的『香港理工大學深圳技術創新研究院(福田)』,這個研究院由深圳市政府提供空間和科研經費,由理工大學負責進行智慧城市方面的相關研究,是理工大學在深圳設立的第二個正式研究機構。」

滕校長表示,目前常用的合作模式,也有其困難及障礙,「跟內地合作申請的項目,現在一般的做法是各自拿自己的經費,我們這邊的人拿香港的經費,那邊的人拿內地的經費,然後再一起去做。我的建議是,香港和深圳,或是香港和大灣區其他城市,由各方政府共同出資建立一個共同的合作研究基金,讓大灣區的人都可以去申請,申請到經費的研究團隊便可以自行去執行專案的研發工作,不用再受限於地域及時間等問題,相信這對推動大灣區的科研及一小時生活圈發展會有很大的幫助。」

香港理工大學前身可追溯至1937年成立的香港官立高級工業學院,歷經香港工業專門學院、香港理工學院,直至1994年正名為香港理工大學,「香港理工大學的發展歷史,基本上就是香港工業及產業的發展歷史,從早年支持香港的工業開始,到後來隨著香港服務業的發展,又成立了酒店管理學院、設計學院等支援相關的服務業,一路走來始終與香港的產業發展息息相關。」滕校長説,除了緊貼香港的產業發展持續努力外,「我們也非常在意我們大學所做的所有事情,包括教學、科研……,對社會是否有正面的影響及貢獻,務求做到如同校訓所說:『開物成務,勵學利民』。」

滕校長表示理工大學將在佛山設立分校,藉此抓住大灣區發展機遇,互利共榮。(灼見名家圖片,攝影:文灼峰)
滕校長表示理工大學將在佛山設立分校,藉此抓住大灣區發展機遇,互利共榮。(灼見名家圖片,攝影:文灼峰)
帶領香港創科教育融入國家發展大循環

他接着表示,「在香港,理工大學在先進製造業方面已經有一個國家重點實驗室,我們希望在香港再工業化過程中持續扮演一個強而有力的角色,所以,繼可持續城市發展、智慧城市、智慧能源三個研究院後,目前正針對社會需求,邀集跨學科、跨領域專家學者籌組幾個研究院,如此一來才能將學術科研與社會需求聯繫起來,將基礎研究、應用研究的成果推向社會,這是我們希望在香港創科發展中能貢獻的事。」

與此同時,香港理工大學希望抓住大灣區發展的機遇,大大拓展辦學空間。因此,與佛山市政府簽訂了MOU(諒解備忘錄),未來理工大學將在佛山成立分校,「目前還有很多細節在探討中,等疫情緩和後我們會繼續推動這件事,希望在不久的將來可以有更多的資訊跟大家分享。」他說,「我覺得我們去佛山辦學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香港的產業要跟大灣區其他城市的產業互補,高等院校的科研也應該跟大灣區的產業結合,待佛山分校成立,就可以通過這個平台將香港的科研與大灣區的產業進一步結合。」

再者,香港由於地狹人稠,長久以來便因土地問題難以大展拳腳,滕校長進一步分析,「香港的高校都有空間不夠的問題,有時候不是經費不夠而是空間不夠,譬如理工大學在市中心,校園面積就比較狹小,有一些需要較大空間的研究我們就做不好也做不了。因此,非常需要一些空間較大的實驗室,這在將研究成果推向產業時非常重要。同時,理工大學也可以通過佛山校區在全國招收優秀學生,對大學發展也很有幫助。」

在歷任校董會主席的領導下,滕校長持續帶領理大將理論與實務結合,培養全方位人才,滿足社會需求。(灼見名家圖片,攝影:文灼峰)
在歷任校董會主席的領導下,滕校長持續帶領理大將理論與實務結合,培養全方位人才,滿足社會需求。(灼見名家圖片,攝影:文灼峰)
培養德才兼備全方位人才

隨着社會進入第4次工業革命,人工智慧、大數據、機器人、生物技術、新材料等新科技興起,香港的大學也應與時並進,「從專業教育角度來說,我們最近要求理工大學所有的學系學院,對各類課程內容進行全面檢視,要求他們思考課程內容應如何與最新科技發展相結合,如何培養出滿足社會各行業未來所需的人才。」

除了提升對學生的專業教育,理大也同步加強學生的價值觀教育,滕校長指出,「中國自古對人才的要求便是『德才兼備,以德為先』,因此我們希望理大的學生除了專業知識以外,也能具有正面價值觀,家國情懷、社會責任感、國際視野,這些綜合素質都非常重要。」他亦提到理工大學有一門特別的必修課程:「服務學習」,這是一個必修的學分課程,在前任校長唐偉章的任內已實行,目的在讓所有學生透過服務,將自己的專業知識用於服務有需要的人,藉此培養學生對社會的認識及責任感。多年實施下來,理工大學的學生除了為香港本地提供服務外,足跡已遍及中國內地、東南亞甚至非洲等地。

「我們下一步希望提升學生創新創業精神的培養,英文叫做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雖然我們的學生不可能每個都成為企業家,但就像父母對子女一樣會希望並鼓勵孩子多方嘗試,我們也希望讓學生在大學受教育的時候,就能學習接觸創業精神、創業思維,讓學生將來投身社會時有機會嘗試創業,這與香港再工業化的發展方向也是非常契合的。」

滕校長認為,香港長期以來的產業發展、市民居住問題與土地供應關係密不可分,土地缺乏限制了香港的發展,因此,理大正加緊腳步籌設與土地發展相關的研究院,希望在相關政策及技術領域開展研究,為解決香港土地問題貢獻綿薄之力,「希望通過我們的跨學科研究,能夠協助政府解決社會迫切期待解決的問題,提升科研對社會的貢獻。不管在教學或科研方面,理大都要努力滿足社會的需求,這是我們的目標。」滕校長充滿信心地說。

滕錦光教授:如何為發展緩慢的香港創科產業注入強心針?──香港理工大學校長專訪(上)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