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總理馬林(Sanna Marin)年僅34歲,是全球最年輕的女性國家領袖。她上任後一直積極推動改革芬蘭的勞工制度,建議企業減少僱員工時,改為每周上班四天,每天只需工作六個小時。馬林指該安排使普羅民眾可多把時間放在家人、愛人、嗜好或其他領域上,有助提升芬蘭人民的幸福感及社會和諧的氛圍。
然而,香港工商業界人士卻不以為然,認為每周工作24小時遠低於香港(約50小時),在這工時制度之下,難以想像芬蘭的工業會有太高的生產力,更難免會拖垮當國經濟。
機械人提高生產效率
本文嘗試以簡單的數學算式去解釋上述情況。首先,眾所周知一個工人或公司的「生產量」可以用以下計算(見算式1):
「生產量」=「生產效率」×「工時」(1)
若「生產效率」維持不變而減少「工時」的話,「生產量」便會因應下降。因此,業界對芬蘭新制度的擔心是有理由的。要紓緩低「生產量」問題,相關公司可以採用以下三種方法:
(一)多聘請工人
假設「生產效率」如常不變,理論上公司多聘請N個人就可以提升「生產量」N倍,以下算式(2)描述這情況:
N*「生產量」=N×「生產效率」×「工時」(2)
(二)科技輔助
方法(一)是一個適用於人工密集(Labour Intensive)的方案,但在今天人力資源十分緊湊的情況之下,聘請額外而合適的人手又談何容易呢。就此,另一可行方案是採用先進科技(例如機械人)去增強「生產效率」(見算式3):
N*「生產量」=「生產效率增強版」×「工時」(3)
(三)創新創業
以上方案的前設是其生產是基於同一作業(生意),生產同一產品。如果相關市場已經飽和,產品供過於求,那麼維持同一生產線的產量是不切實際。因此,若然企業要保持市場競爭力,就必須另謀出路。就此,創新創業是工商業界的必然選擇,幫助增長企業總生產(見算式4):
N*「生產量」=(「生產效率(傳統)」+「生產效率(創業)」)×「工時」(4)
芬蘭研發投資勝香港
《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去年發表「2019年環球競爭力報告」(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19),報告評估了全世界141個經濟體的環球市場競爭力。評估標準是基於12個支柱指標,芬蘭在「創新能力」(Innovation Capacity)高踞第12位,較香港(26位)突出。
非如港商推測負面
從研發投資力度看,外界不難理解芬蘭的創新優勢,事實上,芬蘭政府於2017年的研發總投資不菲,佔國內生產總值(GDP)的2.76%,而香港只是0.86%(2018年數據)而已。由此觀之,馬林總理所建議的新勞工政策,未必如香港商界所推測的那麼負面,只是這政策是專門為芬蘭的社會情況而設,有助推動當地科技創新。
原刊於《信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