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長官上周三接受香港電台訪問時表示:「如香港不改革會被淘汰,現在需要告訴市民改革的利與弊。」政府近來不斷強調要改革,現在更說「不改革就會被淘汰」,話很重。但到底政府心目中的改革要改什麼?改革的重點在哪裏?
空談改革迫切 卻不見具體方案
改革總要有個藍圖吧?很可惜,至今我們仍看不見特區政府拿出一個「改革藍圖」。空談改革迫切,但卻看不見政府的具體方案!
財政司司長上周在立法會會議表示,今年度(2024/25)財政赤字估算,由2月財政預算案公布時預估的481億元,倍增至約1000億元;過去5個財政年度,共有4年錄得赤字。如果本財政年度預測成真,逾千億元的年度赤字將第四次出現(分別是2020/21年度的2325億元,2022/23年度的1223億元,2023/24年度的1002億元)。
赤字原因很簡單,主要是入不敷支,經濟增長及政府收入應付不了政府各方面支出。財政司司長說他有信心「未來三數年」收支可回復平衡。為何他有這個信心?大家都不得而知。
上周四政府高層出現人事變動:文體旅局長楊潤雄和運輸及物流局長林世雄「突然」被免職。行政長官回應時表示「是經過一段時期的觀察,亦判斷了我未來希望做的工作」;又表示過去幾年「損失了很多時間」,他上任後一直「追時間、追成績」。
特首不斷說要改革、財赤揮之不去、政府高層換人,3件事都在上周發生,它們之間有共通點嗎?有的,那就是我們必須扭轉經濟持續不振的困局,為此香港要改革、要開拓新的經濟增長點、要換上能幹的官員。
香港要改革,是源自中共二十大之後中央的「呼籲」。今年7月港澳辦主任夏寶龍會見訪京的財政司司長時,公開表示希望香港「銳意改革、主動作為」。評論界的演繹是:中央大員當面要求香港改革,等同是迂迴地批評特區政府工作上有不足!
中央對香港的定調,是香港受2019年社會事件及隨後新冠疫情的打擊已經告一段落;香港現在是由治及興,應該有一番新面貌,可是情况並不理想。11月8日夏寶龍在深圳會見香港工商界代表時直言「香港不能僅靠傳統優勢『一招鮮,吃遍天』」,「必須銳意改革,主動有為」。言下之意是香港經濟仍沒有什麼突破,而經濟發展停滯不前的具體表徵,就是公共財政入不敷出、赤字居高不下、庫房儲備逐步下降。
本屆政府任期已過一半,要在改革上拿出成績,管治班子就必須有所作為,每一個問責局長都要顯出真本領;而不能達標的,也許就要下台!環顧現在台上的政府問責官員,對照當下政府各方面工作表現,不及格的或許不止兩人,往後特首是否仍要換馬?
財赤響警號 節流損社會團結萬萬不可
本屆政府是在2022年7月就任。當年政治動盪的局面已經基本結束,《港區國安法》、完善選舉制度先後出台。由治及興的第一步是社會回復穩定、一切漸回正軌,新一屆政府的工作重心也應該轉移,首要任務應是振興經濟。
我在2022年5月18日(現屆政府上任前)的本欄以〈重振經濟 建一個精幹財金班子〉為題,當時我是這樣說的:「李家超勝出成為候任行政長官,他帶領的新一屆特區政府施政重點是什麼?」,「李家超的施政重點並沒有多少觸及經濟發展,但現在看來,新一屆政府首要工作應是重振經濟、改善就業……可以說,經濟和就業搞不上去,其他施政大計都是空談」,「新一屆政府最需要的,是一個精幹的經濟財金班子,為香港謀劃疫後經濟轉型、制訂切實可行的方案,而不是口號式的概念」。
回過頭看,我當時的觀察大致正確。這幾年困擾我們的問題,主要就是經濟發展,而不是其他。
財政赤字對香港是個警號,反映的問題是我們增長慢,收入趕不上各項社會建設和民生福利開支。常識告訴我們,控制赤字的對策通常是開源節流。但節流如果是削減社會服務和福利開支,只會導致怨聲載道、民意沸騰。縮減開支必然影響民生、削弱民眾幸福感,不利當前香港社會團結,對由治及興的香港來說是大倒退,萬萬不可。
節流的唯一「落刀點」,是在政府公務員的薪酬,包括凍薪、減薪以至縮減公務員編制。唯政府的管治極之依賴公務員,要在他們身上「開刀」,無疑是自找麻煩!那麼,剩下來應付財赤的辦法只有一途,就是推動經濟發展。
立法會秘書處在2015年2月曾發表有關「香港四大支柱及六大產業」研究簡報。四大支柱即貿易及物流業、金融服務業、專業及工商業支援服務業與旅遊業;6項優勢產業則包括文化及創意產業、教育產業、醫療產業、環保產業、創新科技活動、檢測及認證產業。研究簡報指,傳統的四大支柱是GDP(本地生產總值)主要組成部分;新興六大優勢產業在2012年則佔GDP 8.7%,就業人數佔全港總就業人口11.9%。
經過近10年發展,香港GDP現在仍然依賴四大支柱產業,去年它們佔GDP比例仍高達57%。但正如立法會研究簡報指出,當年因深圳及其他內地周邊城市發展迅速,本港貿易和貨運物流業已逐步被蠶食,令收益下跌,從業員數目也持續減少,情况一直延續至今。
至於六大優勢產業,有部分現在已成為政府重點發展項目,例如文創、教育和創新科技。唯至今為止,六大產業合計對GDP貢獻仍在10%左右;職位則佔總就業人數比例不足20%!政府近年大力推動的創新科技,於2022年的增加價值約257億元,佔GDP比例甚至不足1%。
解決財赤 只能靠新經濟產業
四大支柱產業是香港強項,GDP依賴它們的貢獻無可厚非。但外圍以至全球競爭環境不斷變化,四大支柱也需與時並進。例如金融市場無論在產品、監管制度等都有不少變化,香港面對的競爭十分激烈。至於六大優勢產業起步也超過10年,卻始終沒有大發展,形成不了一條產生高價值的產業鏈。
香港過去在經濟結構大致不變的情况下能夠錄得龐大盈餘,主要是靠房地產,尤其賣地收益。九七亞洲金融風暴之後政府收緊土地和房屋供應,樓價很快就飈升,賣地收入也隨之水漲船高。賣地收入可觀,令庫房收入大增,造就政府財政儲備不斷增加,一度超過1萬億元水平。沒有這筆龐大盈餘,香港要捱過過去幾年的艱難日子,肯定絕不容易。
過去10年賣地收益平均貢獻政府收入近20%,但近年情况逆轉,過去兩個財政年度地價收入只達到預期目標的58%和23%。本財政年度至10月底地價收入僅37億元,只達預期目標 11%!
要去赤字、回復平衡預算,按過去經驗必須重振樓市,返回地產經濟,以賣地收益彌補財政赤字,短期內捨此別無他法;長遠則要待另一新增長點帶來龐大收益。現在看來,中央也不想香港再走上地產經濟的老路。要解決財赤,剩下來的方法就只能靠發展新經濟產業。
建立能幹官員班子 改革方有望成功
2016年政府公布《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無獨有偶,新加坡也在2017年發表《未來經濟委員會策略報告》,提出新加坡未來10年的經濟發展策略。《香港2030+》規劃在經濟上聚焦於傳統行業提升,缺少對2030年的遠景;新加坡則強調把未來經濟規劃與世界接軌,打造知識型經濟。相比之下,新加坡目標非常清晰,就是經濟穩定增長,要超過最先進經濟體的表現。
香港要改革,目標也應該鎖定如何確保經濟增長,並且利用持續的經濟增長逐步化解各種問題,包括財赤、社會發展、政治穩定。至於官員表現是否稱職,也應該主要衡量他們在經濟發展中發揮的作用,能者居之,不能者下台,建立一支真正實幹能幹、可以推動經濟持續增長的班子。唯有如此,香港改革才有望成功。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