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國聖、陳齊浩:用數據說話──香港抗疫為何惜敗新加坡?

疫情持續至今,香港老人院成為疫情重災區,而新加坡由於mRNA疫苗接種率高,正慢慢走出疫情。同為昔日「亞洲四小龍」的新加坡,我們應借鑑其抗疫經驗,令公眾正確認識疫苗作用,才能亡羊補牢。

香港第5波疫情爆發以來,雖然每日新增陽性人數已回落到少於1萬,但累計相關死亡率卻是歷次爆發以來最高。反觀同為亞洲金融中心的新加坡,早前也經歷一波Omicron疫情,但累計相關死亡率卻遠低於香港。香港與新加坡在各方面都有相似之處,我們可比較兩地抗疫成效,從而相互借鑑。

新加坡新冠死亡率顯著小於香港

從統計學角度看問題時,我們往往需作出某些假設,其中欲檢定其合理性的假設為原假設(null hypothesis),與之相對的假設為備擇假設(alternative hypothesis)。例如比較香港和新加坡抗疫成效時,原假設為「香港與新加坡的新冠相關死亡率相同」,而備擇假設為「香港與新加坡的新冠相關死亡率不同」。

為驗證原假設是否合理,我們需進行假設檢驗(hypothesis testing)。給定5%顯著水平(significance level),我們可以基於樣本數據構建檢驗統計量(test statistic),從而通過該統計量在原假設下的公布,計算相應的p值(p-value)。若p值小於顯著水平,我們將拒絕原假設,而p值愈小,證據愈強。

自今年1月以來,新加坡和香港都經歷一波新冠變種病毒Omicron的衝擊:新加坡於3月30日的累計新冠相關死亡人數為435(據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數據),以新加坡總人口592萬9506人計算,每100萬人約有73人死亡;同一時間,香港第5波疫情至3月30日累計相關死亡人數已達7493,以香港總人口739萬4700人計算,每100萬人約有1013人死亡。

我們通過附圖公式,可計算香港和新加坡比較新冠死亡率的檢驗統計量,其值為76.9,在標準正態分布(standard normal distribution)下的p值近乎零,因此我們拒絕原假設,從統計學上判斷新加坡的新冠死亡率顯著小於香港。

防長者染疫亡 復必泰更有效

通過比較兩地所用的疫苗類型,我們可進一步分析。新加坡約95%民眾接種mRNA疫苗──復必泰或莫德納──僅有少數接種科興;而香港四成以上人士注射科興疫苗。附表列出香港80歲或以上長者接種科興或復必泰的情况。

我們以其中已接種兩劑疫苗的長者為例,據港府3月20日公布資料,該群體的染疫死亡率為2.62%,其中已注射兩劑科興的死亡率為2.95%,而已接種兩劑復必泰的死亡率為1.51%。

通過計算死亡率,我們可以推算染疫長者中77%接種兩劑科興,23%接種兩劑復必泰。從1月1日至3月30日,該組別死亡人數為508,可推算出該組別共有508/2.62%≈19389人染疫,而其中19389×77%≈14930人接種兩劑科興,19389×23%≈4459人接種兩劑復必泰。

我們再次通過假設檢驗的方法,比較不同疫苗的死亡率。原假設為「接種復必泰或科興的染疫死亡率相同」(即疫苗種類對染疫死亡率無影響);備擇假設為「接種復必泰或科興的染疫死亡率不同」。由附圖公式計算出長者接種兩劑疫苗染疫死亡率的檢驗統計量為6.3,而接種1劑疫苗染疫死亡率的檢驗統計量為5.2;通過標準正態分布計算其p值,分別為3×10-10和2×10-7,均遠低於5%顯著水平。

因此,我們可從統計上作出結論:復必泰疫苗對於防止80歲或以上長者死於新冠更為有效(統計結果極為顯著)。

疫情持續至今,香港老人院成為疫情重災區,而新加坡由於mRNA疫苗接種率高,正慢慢走出疫情。同為昔日「亞洲四小龍」的新加坡,我們應借鑑其抗疫經驗,令公眾正確認識疫苗作用,才能亡羊補牢。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