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憂慮被社交資訊世界遺棄

在學生對朋輩關係滿意度、自尊感、自我效能感、全人發展認知與實踐、資訊遺漏恐懼感與生涯決策困難方面,中學生的個人觀感皆比學士或以上學歷學生負面。

智庫MWYO以「青年想點」為主題,委託益普索香港在2018年9至10月期間,以問卷調查收集本地15至24歲學生在生活素質、幸福感與生涯規劃方面的個人觀感數據,發現他們憂慮被社交資訊世界遺棄,也在未來職業抉擇上有一定困難。

學生憂慮被社交資訊世界遺棄也在未來職業抉擇上有一定困難。MWYO委託益普索香港(IPSOS Hong Kong Limited),在2018年9至10月期間收集數據,以了解香港15至24歲學生(下稱學生)在生活素質、幸福感與生涯規劃三方面的個人觀感。是次調查採用定額抽樣法(quotasampling)(註1),按照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統計處《2017年按區議會分區劃分的人口及住戶統計資料》,以控制區議會分區、年齡與性別的分布。經數據處理,有效的問卷為2040份;若把可信度(confidencelevel)設於95%,並以2040個成功樣本推算,百分比變項的抽樣誤差約為正或負2.17個百分點以內。

問卷調查結果的數據分析

生活素質

在生活素質部分,問卷以1分代表很不滿意,10分代表很滿意,探討學生對整體生活滿意度,平均分為7.56分;問卷進一步問及學生對學校、家庭生活與朋輩關係滿意度,平均分分別為7.57分、7.88分及8.03分。

問卷再深入探視學生對學校、家庭生活與朋輩關係滿意度的不同面貌。在學生對學校生活滿意度方面,11.52%學生不同意(0.10%很不同意;11.42%不同意)學校沒有任何歧視行為;16.03%學生不同意(0.93%很不同意;15.10%不同意)學校沒有任何欺凌與暴力行為;14.07%學生同意(3.09%很同意;10.98%同意)當想到要上學時,感到非常焦慮。

在學生對家庭生活滿意度方面,19.02%學生不同意(0.39%很不同意;18.63%不同意)沒有受到很多來自家人的壓力,佔約五分之一。經多元線性迴歸分析(multipleline arregression)(註2),年齡、學士或以上學歷學生與中學生的差異,都呈統計上顯著關係。平均每大一歲,學生對家庭滿意度就會增加0.5%;學士或以上學歷學生,家庭生活滿意度比中學生低2.7%。

在學生對朋輩關係滿意度方面,就涉及「安全感」的五條問題,學生表示很不同意與不同意的平均百分比為14.07%,涉及「親近感」的五條問題則為5.38%,反映學生從朋輩得到的安全感遠不及親近感。另外,30.69%學生表示(5.15%很同意;25.54%同意)在與朋友打架或吵架後,即使道歉,對方仍會繼續生氣,很同意與同意的百分比在10題中為最低。(註3)經多元線性迴歸分析,年齡與大專生(即非學士學位學生;下稱大專生)、學士或以上學歷學生與中學生的差異,都呈統計上顯著關係。平均每大一歲,學生對朋輩關係滿意度就會減少0.4%;大專生、學士或以上學歷學生,朋輩關係滿意度分別比中學生高1.9%及2.0%。

幸福感

在幸福感部分,問卷以1分代表很不快樂,10分代表很快樂,探討學生在受訪前一天的快樂程度,平均分為7.59分;問卷也以1分代表很多壓力,10分代表很少壓力,探討學生受訪前一天的壓力程度,平均分為6.92分。

問卷進一步探視學生在心理幸福感、自尊感、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全人發展認知與實踐與資訊遺漏恐懼感(fearofmissingout)的不同面貌。

在心理幸福感方面,學生被問及受訪前四週的感受與想法,結果發現22.11%學生表示他們從不(0.98%)或很少時候(21.13%)對未來感到樂觀;19.36%學生表示從不(0.10%)或很少時候(19.26%)感到被愛;18.14%學生表示從不(0.44%)或很少時候(17.70%)感到精力充沛,三者皆佔約五分之一。

在自尊感方面,42.20%(4.41%很同意;37.79%同意)學生表示覺得自己沒有多少值得自豪的地方,佔約五分之二;18.58%(2.84%很同意;15.74%同意)學生表示總而言之,傾向覺得自己是失敗者,佔約五分之一。經多元線性迴歸分析,年齡與大專生、學士或以上學歷學生與中學生的差異,都呈統計上顯著關係。平均每大一歲,自尊感就會下降0.8%;大專生、學士或以上學歷學生,自尊感分別比中學生高3.1%及6.7%。

在自我效能感方面,29.85%學生不同意(1.81%很不同意;28.04%不同意)堅持理想與達成目標,是輕而易舉的;26.72%學生不同意(1.47%很不同意;25.25%不同意)無論發生甚麼事,都能應付自如;24.32%學生不同意(1.57%很不同意;22.75%不同意)即使別人反對,仍有辦法取得想要的,三者皆佔約四分之一。經多元線性迴歸分析,學士或以上學歷學生與中學生的差異,呈統計上顯著關係;學士或以上學歷學生,自我效能感比中學生高2.4%。

在全人發展認知與實踐方面,71.03%(11.03%很同意;60.00%同意)學生認為對於未來,取得卓越的學術成績比全面發展更重要,佔逾三分之二。另外,34.70%學生不同意(2.30%很不同意;32.40%不同意)了解國際議題及其影響;32.65%學生不同意(0.54%很不同意;32.11%不同意)自己是個全面的人,均佔約三分之一。經多元線性迴歸分析,年齡與學士或以上學歷學生與中學生差異,都呈統計上顯著關係。平均每大一歲,全人發展認知與實踐就會增加0.4%;學士或以上學歷學生,全人發展認知與實踐比中學生多2.9%。

在資訊遺漏恐懼感方面,65.73%(6.76%很正確;58.97%正確)學生表示聽得懂朋友笑話的笑點很重要;64.02%(9.12%很正確;54.90%正確)學生表示當玩得開心時,在網上分享相關細節很重要;57.30%(7.50%很正確;49.80%正確)學生表示在度假時,會繼續關注朋友在做甚麼。經多元線性迴歸分析,年齡與大專生、學士或以上學歷學生與中學生的差異,都呈統計上顯著關係。平均每大一歲,資訊遺漏恐懼感就會增加1.0%;大專生、學士或以上學歷學生,資訊遺漏恐懼感分別比中學生少4.4%及9.9%。

生涯規劃

在生涯規劃部分,學生被問及生涯抉擇情況,當中32.54%學生表示「一個大致的方向都未有」(9.26%)與「只有一個大致的方向」(23.28%),佔約三分之一。問卷再以1分代表很困難,10分代表很不困難,探討學生職業抉擇的困難程度,平均分為6.05分。問卷再深入探視學生在擇業困難的不同原因,結果發現涉及「準備不足」的四條問題,學生表示很同意與同意的平均百分比為39.17%、「訊息不足」的七題為43.43%、「訊息不一致」的七題為43.01%,皆佔約五分之二。另外,57.60%(7.11%很同意;50.49%同意)學生形容他們同時被許多職業吸引,很同意與同意的百分比在各題中為最低。經多元線性迴歸分析,年齡與大專生、學士或以上學歷學生與中學生的差異,都呈統計上顯著關係。平均每大一歲,生涯決策困難就會增加0.8%;大專生、學士或以上學歷學生,生涯決策困難分別比中學生少8.6%及18.6%。

10點尺度量表(10-pointscale)平均分的數據分析

以性別與年齡組別劃分

20及21歲的男女生,在整體、學校、家庭生活滿意度與朋輩關係滿意度,以及快樂程度與壓力程度的平均分,皆高於15至17歲、18及19歲與22至24歲三個年齡組別的男女生。換言之,20及21歲的男女生在以上各個生活範疇與精神面貌都感到較正面。(註4,註5)

值得關注的是,15至17歲、18及19歲兩個年齡組別的男生,職業抉擇困難程度的平均分為5.35分(前者5.21分;後者5.48分);唯20及21歲、22至24歲的男生,則為6.60分(前者6.53分;後者6.67分)。換言之,15至19歲與20至24歲的男生,職業抉擇困難程度形成明顯的分野,前者在職業抉擇上有較大的困難。

女生以年齡組別劃分時也出現同樣的趨勢,15至19歲的女生平均分為5.49分(15至17歲5.54分;18及19歲5.44分);唯20至24歲的女生則為6.47分(20及21歲6.55分;22至24歲6.39分)。換言之,15至19歲的女生在職業抉擇上同樣有較大的困難。

以性別與學歷程度劃分

無論是男生或女生,學士或以上學歷學生在整體、學校、家庭生活滿意度與朋輩關係滿意度,以及快樂程度與擇業困難程度的平均分,皆高於中學生與大專生。換言之,學士或以上學歷的男女生,以上各個生活範疇與精神面貌都感到較正面。相反,學士或以上學歷的男女生(男生6.81分;女生6.84分),壓力程度的平均分都較中學生(男生6.87分;女生7.10分)與大專生(男生6.99分;女生7.00分)低,即該精神面貌感到較負面。

在擇業困難方面,中學男女生的平均分都較大專生、學士或以上學歷的男女生低。中學男生的平均分為5.22分,大專生、學士或以上學歷的男生則分別為6.30分及6.53分;同樣,中學女生為5.50分,大專生、學士或以上學歷的女生則分別為6.16分及6.47分。

以性別與房屋類別、家庭每月收入劃分

居於自置單位的女生,在整體、學校、家庭生活滿意度與朋輩關係滿意度、以及快樂程度、壓力程度與擇業困難程度的平均分,皆比居於自置單位的男生與居於租住單位的男女生高;若以性別與家庭每月收入劃分,同樣出現高度一致的分布,家庭每月收入較高的女生,在整體、學校、家庭生活滿意度與朋輩關係滿意度,以及快樂程度、壓力程度與擇業困難程度的平均分,高於所有家庭每月收入組別的男生與家庭每月收入較低、中等的女生。

討論及建議

整體而言,學生非常滿意現狀。他們在整體、學校、家庭生活滿意度與朋輩關係滿意度,以及心理幸福感、自尊感、自我效能感,都持有高度正面的個人觀感。然而在各個生活範疇的細分題目中,學生也有個別項目的個人觀感較負面。

從教育政策與校園氛圍兩方面,考慮如何改善中學生的自我觀感與情緒社交能力

經多元線性迴歸分析,中學生與學士或以上學歷學生的差異,除了學生對學校生活滿意度、心理幸福感外,其他生活範疇皆呈統計上顯著關係。在學生對朋輩關係滿意度、自尊感、自我效能感、全人發展認知與實踐、資訊遺漏恐懼感與生涯決策困難方面,中學生的個人觀感皆比學士或以上學歷學生負面;在各個生活範疇中,僅在學生對家庭生活滿意度方面,中學生比學士或以上學歷學生有較正面的個人觀感。

若以性別與學歷程度分析10點尺度量表,在整體、學校、家庭生活滿意度與朋輩關係滿意度,以及快樂程度與擇業困難程度的平均分,中學男女生全都低於學士或以上學歷的男女生;僅在壓力程度的平均分,中學男女生較學士或以上學歷的男女生正面。

以上結果的數據分析,顯示在許多生活範疇,中學生的個人觀感都比學士或以上學歷學生負面。有見及此,學校如何在通識課程以至其他非學科教育範疇上,提升中學生的自我觀感與情緒社交能力,值得進一步探討。

檢視及完善全人發展、傳媒資訊素養與生涯規劃教育政策措施

經問卷調查結果的數據分析,發現關於全人發展的九條問題,學生表示對相關認知與實踐並不理想的平均百分比為26.65%(1.94%很不同意;24.71%不同意),佔約四分之一;關於資訊遺漏恐懼感的10條問題,學生表示他們存在錯失社交資訊恐懼的平均百分比為45.25%(4.10%很正確;41.15%正確);關於生涯決策困難的18條問題,學生表示他們職業生涯決策存在困難的平均百分比為42.32%(很同意為4.47%;同意為37.85%),佔約五分之二。

以上結果的數據分析,顯示學生在資訊遺漏恐懼感與生涯決策困難兩方面的個人觀感相當一般,全人發展認知與實踐方面也有進步空間。這對檢視及完善全人發展、傳媒資訊素養、生涯規劃教育三者的政策與措施,以促進學生的多方面發展,並加強學生辨識媒體對個人影響的知識與能力,以及應對生涯規劃的適應力與信心,有一定參考價值。(註6)

註1:定額抽樣法在是次問卷調查是指把香港在學的15至24歲學生,按區議會分區、年齡與性別分層,確定上述三者的樣本數額,再於配額內以街頭訪問形式任意抽選樣本。

註2:多元線性迴歸分析用作探討兩個或以上的自變數(independent variable)與一個依變數(dependent variable)之間的關係。

註3:該細分項目在問卷為負向選項(negativeitem)。為了與其他項目比較,以探視學生對朋輩關係滿意度最負面的項目,數據報告的分析把該項目反向(reverse)為正向選項(positiveitem)。

註4:以1分為最負向,10分為最正向,量度在不同的生活範疇與精神面貌,學生態度的方向與強度。

註5:是次問卷調查10點尺度量表的數據分析,以一般青年求學的年齡劃分學生的年齡組別,即15至17歲者就讀高中;18及19歲者就讀大學一、二年級;20及21歲者就讀大學三、四年級;22至24歲者就讀碩士或以上學位課程。

註6:MWYO另有研究項目,分別探討全人發展、傳媒資訊素養與生涯規劃。有關研究結果與建議,請瀏覽MWYO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