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念二十面體的《元亨利貞易經計畫》,是一個以聲樂、影像、空間、舞蹈演出《易經》第一卦乾卦《元亨利貞》的多媒體製作。本人是該製作的「聲樂演出監督」,負責挑選及訓練當中6位獨唱者的演出。演唱此製作的曲目難度甚高:音樂充滿無調性(atonality)、聲部之間多是不協調弦(dissonance)、演唱效果是6個聲部加起來要絕對調和(total tonal blending)、古典曲目的音域、古典唱法但現場演出又要加入舞台擴音及其他音響效果。但這一切難處,在聲樂理論中都有解釋。本文就是要指出及解釋這當中涉及的聲樂概念如音色微調(tone color change)、音準調和(tonal blending),歌唱技巧如跨界別演唱(cross-over singing)及無調性(atonality)演唱。
關鍵詞:音色微調(tone color change)、音準調和(tonal blending)、跨界別演唱(cross-over singing)、無調性(atonality)演唱、真正的聲樂組合(true ensemble singing)、「歌之能者」(Soloists in Action)
「歌之能者」(Soloists in Action)– 一個真正的聲樂組合
一直以來,我都希望成立一個真正的聲樂組合,而在進念《元亨利貞易經計畫》(簡稱《易經計畫》)中所需的聲樂組合,正正就是我心目中這樣的一個聲樂組合。組合成員各自都是獨唱者,一音部一唱者。在這當中,聲音雖是缺一不可,但引起人們注意的是他們組合起來的聲音(團聲)。
唱者若能參與此真正的聲樂組合,其歌唱技巧必是處於頂峰:她能絕對控制其唱出來的聲音。(本文中,我用的女性的「她」去代表所有唱者。)她懂得如何加減其用在口蓋(palate)上的力,不單去改變音量(volume),更可隨意地、少度地、以數赫兹(Hertz)之差,改變音頻(pitch)。此外,在音樂上,她能感受到當刻該用什麼音色(tone color)去唱。要改變音色,唱者就要改變其共鳴空間(resonating cavity)的大小。在唱同一個音時改變共鳴空間大小,改變的必然是當中泛音(overtone)之間的比例,但亦有可能少度改變了基本音頻(fundamental frequency)。此兩種做法(在口蓋上少度加減力及微調音色),目的只有一個:多位唱者的聲音加起來完全調和(total tonal blending)。這樣,不單不會出現任何突聲,音樂緊扣調性(tonality),和音(harmony)準確。要達到多位唱者聽起來似一把聲音在唱,唱者之間還要互相效法唱法(articulation),而且聲部之間的互相交替,要做到此起彼落,有如是一把聲音不斷重覆地在唱。
這樣的聲樂組合,我稱之為真正的聲樂組合。能唱此組合者,不單技巧要高,耳朵要靈,音樂感、調性感、節奏感都要強。因為你的聲音已成為團聲中的一部分,演唱時團聲中有了你不覺;只有你的不在,和音有所缺,才會引起別人注意。其實要成功唱此組合,唱者本身一定要是接受美聲唱法(bel canto singing)訓練的獨唱者,否則,在技巧上,她是無所適從的。
但一位已是獨當一面的獨唱者,為何仍要參與聲樂組合?原因只有一個:是音樂的力量,與同道中人齊造音樂,人生一大享受!器樂(instrumental music)中有不少室樂作品(chamber music),樂手們亦樂於自組重奏組合,只可惜唯獨是聲樂家們,他們多視合唱為自偏身價!
真正的聲樂重唱並不是合唱(choral singing),它是唱者把其獨唱的技巧及本身的音樂造詣,盡用在多聲部重唱上。真正的聲樂重唱亦不是我們一般稱之為「清唱」的合唱組合(a cappella groups)。一來是因為清唱的曲目和音要求較簡單,二來是若列出所有清唱者唱出的音頻,當中最大的音距(vocal range)並不算太大,唱者需要用改變音色去微調音準或泛音比例的機會不大。
我相信我心目中的真正聲樂組合,在香港、甚至在世界上並不存在,「歌之能者」當該是在這方面的首個嘗試。我感謝進念給了我這個機會。
如何處理音樂中的無調性(atonality)及跨界別演唱(cross-over singing)
進念《易經計畫》中聲樂重唱時額外遇到的兩大難處是唱者要征服音樂中的無調性及要懂得跨界別地演唱。
無調性演唱:
作曲人阿于(于逸堯)的音樂非常切合易經中變幻無常之主題,但變不在6位獨唱者之間,而是6部聲音加起來的團聲(total sound)在不停地變。若要能給予聽眾此變的感覺,6把聲音一定要調和在一起(tonal blending),讓觀眾聽來以為只是一把聲。
多把聲音之可以調和在一起,是因為當刻在聲音中,所有音頻(frequency)包括泛音(overtones)彼此之間均是簡單分數(fraction)的關係。首先,每位唱者本身要準音(in pitch),然後靠聽去微調其聲音的音頻(不論是靠少度加減用在口蓋上的力或靠微調音色),去令團聲完全調和(in perfect harmony)。靠聽去調和後的團聲,調性及和音都在位。此話亦可反轉來說,只要每位唱者都唱得合調子(in strict accordance to the tonality)並唱出當刻音樂所需的和音,團聲便會是調和的(the total sound is blended)。
只不過,于的音樂並不是一般性地有調性(tonal),但它亦不是定義性的無調性(atonal)。可以說,音樂基本上的有調性的,但此調性卻每數音節(bars)一改,而且這並不是我們一般樂理中認識的轉調(modulation)。對一些極少數有 perfect pitch 的唱者而言,雖然她可視唱(sight read)此音樂,但對一段剛改變了調性的音樂來說,她唱出來的音是太準了,反而不符合當刻的調性!對有 relative pitch 的唱者來說,此刻便是她可以靠聽微調音準的時候。因此,要唱好于的音樂,唱者要有3大功夫:(1)要聽得出當刻音樂的調性並在該調性下唱出音樂;(2)靠頻頻練習死記調性的轉換;(3)有需要時靠音距(interval skip)唱出下一個音。初初練習時,雜音四出,但當唱者們成功準確地有調性地唱出音樂中的每粒音符時,感覺就有如茅塞頓開、恍然大悟,所有事情頓時變得有意思(make sense),人亦如身處一個變幻無窮的聲音世界中!
跨界別演唱:
如果我要用一句話定義式地說出「跨界別演唱」,這會是唱者是要直接對著擴音的咪高峰(簡稱咪)唱 High C 高音。
物理告訴我們,愈高的音就要用愈大的能量(energy)去唱。如果音量(v)是取決於音波(sound wave)的波幅(amplitude)(A),那麼,要用(v)音量唱出(f)音頻的音,所需的能量是與(f)的平方及(A)的平方成正比。即是說以同一音量來說,唱High C所需的能量是唱Middle C的16倍。再者,用什麼能量發出的聲音,聲音中的能量(音能量)亦是同數。
在美聲唱法(bel canto singing)下,例如在演唱歌劇(opera)時 ,唱者是無需使用擴音咪。她亦不能用,不然她在發力唱音能量超高的High C時會「爆咪」,除非她可以用較少的能量唱其High C。此時,跨界別演唱的技巧如「聚焦」(focusing)、半音(mezza voce)及咽音(pharyngeal singing)等,便大派用場。(此處,我並不包括假聲,因為它只是唱者的權宜之計。)任何寫在古典聲樂音域中而又要求唱者用咪唱的歌曲,便是跨界別曲目,當中最明顯的例子是音樂劇(musical)《歌聲魅影》(Phantom of the Opera)中的歌曲。
音樂劇唱者慣性地用跨界別方法演唱,其唱出的音能量雖小,但問題不大,因為可以用咪,應該說,要台下聽到她的歌聲,她是不能不用咪的,因為她發出的音能量實在太小了。古典唱者的情形剛剛相反,她的歌唱訓練要求她靠 support 之力,擊打口蓋發聲。用力發聲,尤其是高音,她是不能單靠在減少力度之下去唱高音,因為這做法根本不能令她發出該音。所以古典唱者唱音樂劇或流行歌時,多會給聽眾吃力但又不討好之感。
進念的《易經計畫》是個多媒體製作,從製作的角度來看,唱者在台上演唱時,聲音是需要擴音及加入其他混音效果的。因此唱者是知道她要減力去唱,尤其是高音。這在技巧上來說,她們的演唱已經是跨了界別的演唱:用流行曲唱法演唱古典曲目。
讀者們如想更多明白、體會我文章的內容,必須前來觀看此《易經計畫》的多媒體製作。此劇於今年12月11及12日8:15pm在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上演。
(本文將會邗登於進念《易經計畫》場刊)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