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創科怎樣做?|怎樣把新田科技城建成一個嶄新優質生活圈──專訪文効忠教授

國際高科技人才難求,香港需要完善新田科技城的條件,才能在爭奪人才戰脫穎而出。此外,如何保育新田原有文化和環境也是值得大家關注的議題,理大文効忠教授特別接受本社專訪,分享他對科技城規劃成宜居地的見解。

承接上文:〈劃燃創科引擎 新田科技城迸發經濟新動力──專訪文効忠教授〉

創新科技發展是大勢所趨,鄰近地區譬如新加坡的創科發展和人才策略已經領先香港。2022年的「全球城市人才競爭力指數」中,香港位列21, 而新加坡是唯一入選十大排名的亞洲城市。獅城工業鏈多元,發展成熟,獲得國際人才和投資企業青睞。當地政府的人才政策全面,涵蓋了人才接洽、培訓、企業資金支援和多元工作簽證等。面對國際競爭激烈,香港需有全面科研發展的規劃和配套,讓人才安心留港,貢獻社會。香港理工大學工程學院院長文効忠教授以學者和原居民的身份,結合社會和人文角度,分享他對科技城規劃成宜居地的見解。

及早規劃創科生活圈 塑造宜居城市

科研人才在國際市場需求量大,競爭激烈,香港要招募海外和國內人才並不容易。文教授說:「我們不單是搶不到美國的人才,連國內的人才也難搶。」他以香港人才北上內地為例,反映香港的經費不足,技術鏈不建全。文教授說:「香港的大專院校在國內設立研究所,獲內地重視和賞識,給予豐厚的研究資金。更甚的是疫情之後,國內的城市、城鎮和省市的代表團都來香港,希望我們上去內地設立研究所。香港要考慮有什麽誘因吸引人才,令他們自願前來,而不是鬥搶人才,鬥提供資金。」

要吸引人才來港,甚至留港發展,必先規劃好科技城的布局。文教授指要先了解為何人才選擇來港發展。除了前文(香港創科怎樣做?|劃燃創科引擎 新田科技城迸發經濟新動力──專訪理大文効忠教授)提到香港自由進出的優勢吸引外,還要考慮科研人才自身的需要。「科技城是硬件,我們常說優秀的科研人才的年齡大約是三四十歲,可能會有小孩,也可能整個家庭都會移民。」所以他提到要有足夠配套讓他們長居,例如是國際學校教育、舒適的居住環境、文化娛樂等等。文教授形容新田科技城的位置卓越,亦是其中一項優勢,「半小時就能到達深圳寶安機場或香港國際機場,十分便利他們參與不同會議。」北上可以乘坐高鐵通行全中國,在香港亦能通行世界。

科研發展一日千里,國際間的競爭激烈,香港不能故步自封。「讓科技城成為宜居、宜遊、宜業的地區,盡早規劃就顯得重要。」他又指不能複製沙田科學園的發展,「科學園的樓宇很獨立,很沉悶,放工回家就要逼車,浪費時間。在隔壁租地方住,只得酒樓與數間商店,甚麼也沒有。」總括來說就是衣食住行都要齊全,製造一個能自給自足、安居樂業的區域,就是新田科技城的精粹。

新加坡緯壹科技城內的Sandcrawler大樓。(維基百科圖片)
新加坡緯壹科技城內的Sandcrawler大樓。(維基百科圖片)

放眼國際 借鑑 新加坡

新田科技城的藍圖已經落實,這為香港的可持續發展帶來新的挑戰和機遇。香港人多地少,正受房屋問題、交通擠塞和空氣污染等問題困擾。同屬密集城市的新加坡在2023年「全球宜居城市排行榜」中,排名前列;定位相似的香港卻在排名上遜色。香港如何發展科研同時實現可持續發展?獅城的城市規劃值得香港借鑑。

要安居,才能樂業,但香港的樓價高企同時,人均居所樓面面積卻落後國際先進城市,新加坡的人均居所面積比香港大至少1倍。昂貴的居住成本和生活空間或令潛在人才卻步,規劃科技城的居住空間時應要考慮。

交通規劃方面,對比香港,新加坡交通流暢,擠塞問題罕見。當地政府善用城市規劃配合交通系統,並嚴格限制私人汽車的增長數量,免去市民塞車之苦。

同時,政府可以透過改善社區環境,提升市民生活質素和國際形象。綠化規劃方面,香港被稱為「石屎森林」,市區内的綠化和休憩空間亦不足夠;而新加坡獲譽為「花園城市」,當地增設了大量公園和綠化地帶,與市民的居住地接近。這些措施有助降溫,減少空氣污染,令城市景觀綠意盎然,提升市民的幸福感。

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早前赴新加坡取經,參觀當地的創科樞紐──緯壹科技城。緯壹科技城佔地200公頃,逾5萬多名人才在科技城內工作,其產業多元,發展成熟,有不少行業龍頭、國際企業和初創企業進駐。一切有賴妥善的城市規劃和配套,其配套涵蓋了生活住屋、文娛教育、商業和便捷交通,令人才能安心定居,貢獻社會。新加坡的國際視野、城市規劃和對開外人才的開放態度值得借鏡。

文教授在2021年接受本社採訪,介紹氏族文化。
文教授在2021年接受本社採訪,介紹氏族文化。

規劃需留空間 保育新田文化

科技城能否在開拓創新科技同時實現環保? 這似乎是一個矛盾而又相互依存的問題。近期,有9個環保組織高度關注新田科技城計劃,憂慮填平90公頃魚塘會破壞后海灣濕地的保育機制和生態環境。文教授認爲創科和環保可以協調發展,他說:「政府可以做好規劃,不要完全變成石屎森林,留下一些自然環境。」問到他關於填平魚塘對生態破壞的看法,教授持保留態度,「我在新田土生土長,小時候也在魚塘那裏抓過魚,現在漁業漸漸式微,不能用作維生。魚塘一帶不是米埔自然保護區,而我暫時沒看到有報告是關於少了一些動物和植物。我想環保人士主要是擔心新田會否過度城市化。」

洲頭村的原生態環境和諧美好,景色秀麗,環保人士和原居民憂慮發展新田科技城會變成石屎森林。文教授道:「我絕對同情環保人士對過度城市化的憂慮。政府在規劃時需考慮周詳,不要全都起成建築物。留下一些湖和河流,要讓人可以在那裏放鬆和思考,很重要。」文教授表示考慮工業設計同時,還要兼顧自然風景,不應一昧填平魚塘。「洲頭村對面就是后海灣 ,又有山,如果有好的設計,將會是一片優美景色。」他建議政府可參考國內,道:「當年國內對環境的破壞很嚴重,現在逐漸修補後,很漂亮。新的工業區建得很漂亮。南沙、中山也好,修復後很漂亮,環湖遊就是一個景點。如果研究機構可以圍湖而建,也不錯。」

文教授是新田洲頭村原居民,扎根在新田,有着深厚的連結和文化傳承的使命感。文教授提議:「除了發展科技,新田科技城還可以發展文化創新。科技與整個國家的文化息息相關,不要令市民都變成機械人,只求功利。」他強調不能忽略新田的人文和歷史價值,新田一帶蘊藏着歷史悠久的氏族文化,「香港可以好好利用這些文化,把新田一帶的氏族文化打造成文化景點,推廣中國文化同時,推廣氏族文化。」今人或許對圍村文化認識不深,以為是與宗教有關。文教授解釋,氏族文化是一種無形的壓力,提醒族人去做有貢獻的事,他們不是無主孤魂,為所欲為,這和現在的自由開放社會和個人主義不同,是氏族文化很重要一環。他提到:「其實它是對祖先的尊崇,慎終追遠,我們要做好,不要影響家族聲譽。」

各地求才若渴,不遺餘力招募人才,香港在科研配套方面尚有改善空間。要突圍而出,建設新田科技城時需有清晰方針、計劃和人才配套;兼顧環保和新田原有的歷史和文化淵源,能令發展錦上添花。

專訪理大文効忠教授 2-2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