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沒於牛池灣的古老齋堂

早年的牛池灣有頗多先天道堂,現在僅餘萬佛堂和賓霞洞,先天道的影響力不復從前。

民國初年,中國社會掀起新文化運動,批判儒家思想。隨後國民政府推行「改革風俗、破除迷信」運動,取締傳統民間信仰組織,並頒布多項條例監督寺廟,甚至沒收寺產改為公共建築。不少佛道僧侶紛紛南遷香港,覓地興建道場,香港的宗教活動因此一下子蓬勃起來,呈現出一番新氣象。

先天道的擴展

南來僧侶大多在大嶼山、荃灣和沙田等遠離俗世的地方修道,當時仍屬新界的竹園和牛池灣(今黃大仙區)也吸引道侶建立道場。筆名「江山故人」的黃佩佳於1930年代在《華僑日報》撰寫專欄介紹新界風土名勝,提到牛池灣村有三間齋堂,分別是永樂洞、金霞精舍和萬佛堂,皆為婦女習靜之所。

當年香港出現不少齋堂,供未婚女子(自梳女)居住,作為安老之所。她們吃齋念佛,但不必像僧侶般剃髮出家,亦不穿法服,只需遵守一定戒律,例如不吃葷、不飲酒和不賭博,崇奉儒釋道三教,所拜神明以觀音、釋迦牟尼和呂祖居多。她們所信的宗教又被稱為「齋教」,其中一派名為先天道,其創辦的道堂(早期多稱為「洞」)和齋堂在20世紀上半葉的香港有明顯發展,數目為佛道教派之冠。

據《黃大仙區風物志》所載,牛池灣在20世紀上半葉(1910年代至1930年代)最少有六所先天道堂創立,除了上述三所外,還有芝蘭堂、藏寶洞和賓霞洞。另據牛池灣街坊記憶,曾經還有心樂園和普善堂,現今大多已經遷出或拆卸,只剩下萬佛堂仍有姑婆居住,往日香煙裊裊的景象已不復見。

市區隱世齋堂

萬佛堂由廣東南海西樵人黎玉清女士與幾位志同道同的自梳女(多為媽姐)購地建立,時為1912至1915年間,其位置在今天的牛池灣西村,但知道此齋堂的人稀少,若不深入探尋,不容易找到它的所在。

現今所見,萬佛堂有三座相連的兩層高建築。中間一座設有主殿,供奉觀音大士,兩旁癬準提菩薩和三世佛,另外還有玉皇大帝、呂祖、天后、關帝和黃大仙等各路神靈。左右的建築為靜室,全盛時期約有60名女子在此居住。

萬佛堂曾應邀主持多項大型法事,其中一次受東華醫院所託,與幾家道場聯合建醮,超度1918年快活谷馬棚大火的600多名死難者。其後東華醫院暨闔港建醮值理贈送「誠格幽冥」牌匾給萬佛堂,懸掛於靜室門口上方。1920年代,萬佛堂又為廣州城西方便醫院超幽打醮,獲贈兩塊木匾,刻上「萬年有道」和「佛法無邊」,置於門口兩旁。

香港淪陷期間,齋堂的姑婆各散東西。戰後眾人合力修復萬佛堂,因缺乏木材,不得不把方便醫院送來的兩塊木匾拆下,用作大門門板。今天木匾的字體色彩已經剝落,但還可辨認字跡。

1951年萬佛堂為沙田先天道安老院擴建籌款,參與了一場七畫連宵的萬緣勝會。1965年牛池灣鄉舉行第二屆安龍清醮,萬佛堂負責有關儀式,現今齋堂內還保存一幀已褪色的舊照片,顯示當年參與打醮的高功和一眾經師全為女子。之後牛池灣鄉再沒舉辦打醮,「萬佛堂」轉趨低調,其名字亦被人忘記了。

30年代的舊建築

香港大部分宮觀和道堂源自廣州、南海、羅浮山或清遠地區,其中位於牛池灣斧山道的賓霞洞便是傳承自清遠先天道的飛霞洞。

民國初年,飛霞洞創始人麥長天有感時局不靖,遣洪學庸來港開山傳教。他獲呂祖降乩指示,購置牛池灣一處小山崗建立道堂,1935年落成,名為「賓霞洞」,別名「寶覺精舍」。

進入賓霞洞之前,可見門樓有書法家區建公所寫的對聯:「賓至如歸即仙即佛,霞餘成綺是色是空」,讓人知道這是道佛合一的道堂。穿過右面的月門來到正門,上方的「寶覺精舍」牌匾和兩側對聯乃出自清朝最後一位榜眼朱汝珍之手筆。朱汝珍於1929年移居香港,曾在學海書樓和香港大學中文學院任教,在不少地方留下墨寶。

賓霞洞樓高三層,為兩進式建築。入門即見一座多寶佛塔,穿過天井便是彌勒佛殿。一樓是觀音堂,左右分別有地藏菩薩和車大元帥。二樓是三教殿,供奉佛祖、太上老君和孔子,兩旁有達摩和呂祖,三教諸佛仙聖並列,是賓霞洞最重要的殿室。

進入賓霞洞,首先見到一座古樸的多寶佛塔。
進入賓霞洞,首先見到一座古樸的多寶佛塔。

抗戰期間,中國軍民死傷枕藉。港九大會邀請賓霞洞舉行萬人緣大會超度死難者,事後(1939年)贈送「法雨宏施」鏡匾,現懸掛於賓霞洞地下。1941年底香港淪陷,賓霞洞眾道侶生活困苦,但依舊焚香拜祭,法燈不滅。

淪陷時期,先天道的岑載華道長在深水埗籌辦了一所安老院,救濟無依老人,開了傳統宗教團體興辦安老服務的先河。1945年香港重光,原來的院址轉辦學校,賓霞洞遂借出地下全層給安老院使用,直至1948年在沙田覓得院址。賓霞洞其後由姑婆接手打理,曾義務參與元朗博愛醫院和平息災法會,1952獲贈「與人為善」鏡匾。

滄海桑田,今日的牛池灣高廈林立,賓霞洞受市區發展影響,許多地方已被政府徵收作建屋之用,只保留現今所見的兩層高建築,80年代在旁另建兩樓給善信供奉先人。儘管外面交通川流不息,但道堂內清幽素雅,沒有跟隨時代而改變,裝飾和擺設依然停留在30年代的樣貌,並掛上許多文人雅士留下的書畫和墨寶,如同一座文物展覽館。

早年的牛池灣有頗多先天道堂,現在僅餘萬佛堂和賓霞洞,先天道的影響力不復從前。這些道堂曾積極參與社會服務,現存的古老建築見證了時代變遷。萬佛堂已被古諮會評為三級歷史建築,但賓霞洞卻沒有獲古蹟辦列入評級名單,大眾對它的過去更一無所知。

賓霞洞今天已成為不起眼的建築,其歷史亦鮮為人知。
賓霞洞今天已成為不起眼的建築,其歷史亦鮮為人知。

陳天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