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 Feb 19 2025 17:52:25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隱沒於中環的軍事建築群

發展局今年推出第五期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羅拔時樓是其中之一。它以紅磚築砌,每層皆有寬闊遊廊,配以白色的檐壁和瓶形欄杆柱,再加上麻石邊框,造成色彩效果,它與上述幾座營房均獲評為一級歷史建築。
封面圖片:位於堅尼地道對上的羅拔時樓,位置相當隱蔽。(作者提供)
 
香港正式被割讓給英國後,英軍開始建造堅固的軍營。1843年6月,皇家工程師愛秩序(Edward Aldrich)抵港出任工程兵指揮官,負責興建軍事設施。他看中政府山東鄰一幅臨海土地,建立龐大的軍事區,歷時一個多世紀,至1970年代末才撤出。
 
翻開1882年的中環地圖,可見這一帶分布了美利軍營(Murray Barracks)、北軍營(North Barracks)、海軍船塢(Naval Yard)、威靈頓軍營(Wellington Barracks)和域多利軍營(Victoria Barracks),由軍器廠街伸延至花園道。今天這些軍營都已一一拆卸,成為歷史名稱。
 
軍方佔據中環用地,對城市發展造成嚴重影響。戰後的1959年,英國國防部決定縮減海軍船塢規模,並填海興建添馬艦海軍基地。此時港府才能拉直皇后大道(之後改稱金鐘道)和開闢夏慤道,自此中環和灣仔兩區連繫一起。
 

域多利軍營僅存建築

 
到了1964年和1979年,英軍進一步削減軍事用地,將威靈頓軍營和域多利軍營交回港府發展。域多利軍營大部分營房被拆卸,在靠近金鐘道的地方興建高等法院大樓、金鐘道政府合署和太古廣場,對上山坡開闢香港公園,旁邊建了兩座高層酒店。
 
然而域多利軍營尚有遺跡保留,在香港公園範圍有四座舊建築,包括1846年落成的司令官邸(Head Quarter House)。這是香港現存最古老的西式住宅,現為法定古蹟。港府收回大屋後,1984年交給市政局活化為茶具文物館,展示企業家羅桂祥捐贈的藏品。1995年在旁加建新翼,模仿殖民地風格,名為羅桂祥茶藝館。
 
公園內還有羅連信樓(Rawlinson House)、華福樓(Wavell Block)和卡素樓(Cassels Block),均建於20世紀初,曾是已婚軍官宿舍,其中羅連信樓在1961年作為駐港英軍副總司令羅連信的官邸。軍方撤出後,這三幢樓房分別用作婚姻登記處、雀鳥育護中心和視覺藝術中心。在公園外的堅尼地道對上,還有羅拔時樓(Roberts Block)和蒙高馬利樓(Montgomery Block),租予新生精神康復會和「母親的抉擇」作為宿舍。
   
新生精神康復會於2013年遷出羅拔時樓,之後空置。發展局今年推出第五期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羅拔時樓是其中之一。它以紅磚築砌,每層皆有寬闊遊廊,配以白色的檐壁和瓶形欄杆柱,再加上麻石邊框,造成色彩效果,它與上述幾座營房均獲評為一級歷史建築。

 

19世紀的軍火庫

 
域多利軍營東面有一組軍火庫建築群,兩者之間相隔一條水道(Victoria Barracks Nulla),以防爆炸波及軍營。該處最初只有一座軍火庫(Magazine A)和軍火工場,約建於1868年,前者儲存軍火,後者製造和包裝彈藥。20世紀初,由於需要更大的儲存空間,故多建一座軍火庫(Magazine B)。各建築物之間以人造山丘分隔,上面滿種樹木,目的也是減低爆炸所造成的影響。
 
軍火庫舊址仍見到運輸彈藥的路軌。(作者提供)
軍火庫舊址仍見到運輸彈藥的路軌。(作者提供)
 
戰後(1940年代末),軍火庫外圍多了一座平房,名 GG 樓,其原來用途已難考究,只知道在70年代曾用作大陸難民來港的收容所,現為二級歷史建築。
 
軍火庫過去門禁森嚴,1979年移交港府後,曾用作建築署和機電工程署的工場和儲存室,80年代棄置。1999年,亞洲協會向特首董建華提出租用和活化這座舊址。通過漫長磋商,地政總署在2005年以象徵式每年1,000元租金批予亞洲協會,用作文化藝術場地,為期21年,條件是該會負責籌集資金進行修復。經過6年時間,2012年2月對外開放。
 
這座位處密林中的軍火庫建築群,現已改為藝術館、劇場和活動室。GG 樓為行政辦事處,旁邊有一座新建的接待館,內有餐廳,屋頂為花園,並築有一條 Z 字型的行人天橋連接軍火庫。今天中環和灣仔高樓密布,這片地方仍綠意盎然,古木參天,實在有賴昔日英軍沒有大肆發展之故。
 

蟠龍里石額

 
早期域多利軍營內有條小巷通往皇后大道,巷口的門樓嵌有「蟠龍里」石額。從舊地圖可見,此處有兩幢樓房,稱為廣州市場(Canton Bazaar),在軍營興建之前已經存在。軍方容許華人在此做生意,目的是為了方便軍人購物。
 
隨着軍營設施增加,廣東市場終告消失。蟠龍里兩旁興建了軍官會所(Warrant Officers’ Mess)和士官會所(Sergenats’ Mess),前者在1979年用作人民入境事務處辦公室,給成功抵達市區的非法入境者申請身分證。1980年港府取消抵壘政策,該處曾出現長長的人龍趕領身分證。
 
蟠龍里已於1967年拆卸,但石額獲保留。1980年代中,高等法院大樓與金鐘道政府合署相繼在軍營舊址落成,當局將石額置於兩座大廈之間的行人通道旁,原意是讓人們知道過去歷史。可是石額沒有加設說明牌,部分字體更被周圍的植物遮蔽,因此一直被人忽略。直至2014年當局接獲市民意見,才修剪植物,加上說明牌,但只是簡單地稱該石額可追溯至1840年代(香港開埠初期),原置於市集內的蟠龍里,即金鐘道政府合署的位置。
 
置於高等法院與政府合署之間的「蟠龍里」石額。(作者提供)
置於高等法院與政府合署之間的「蟠龍里」石額。(作者提供)
 

陳天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