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新聞與社會研究所周三(10月26日)舉辦「打擊不實資訊,我們可以做什麼?」研討會。 來自本地及外地的法律界、傳媒界及學術界代表在會上共同探討如何打擊不實資訊, 並聚焦討論制定反不實資訊法的影響。
此外,新聞與社會研究所在研討會上發布一個有關本地新聞工作者對制定反不實資訊法的問卷調查結果。結果顯示,香港新聞工作者普遍不贊成訂立反不實資訊法。
湯家驊:媒體沒有特權或特殊豁免
會上,行政會議成員、民主思路召集人湯家驊指出,根據普通法,香港通常採用「均衡比例測試」(Proportionality Test),在判定案例時,法庭將進行需求、傷害和權利的均衡比例測試,而政府亦習慣於在此基礎上通過影響權利的法律。他認為,面對反不實資訊法,「媒體沒有特權或特殊豁免,因為只報道事實而不報道虛假信息是媒體的基本倫理;但媒體作為利益相關者,他們的聲音非常重要」。
新加坡和法國早前已訂立反不實資訊法,作為新加坡的傳媒代表,新報業媒體華文媒體集團社長李慧玲表示,新加坡在POFMA(Protection from Online Falsehoods and Manipulation Act,《防止網絡假信息和網絡操縱法令》)施行3年後共有41宗案件,其中超過一半與新冠疫情有關。法新社標準及倫理編輯主管Eric Wishart亦在會上分享了法國和歐洲的相關情況。
曾姿穎:事實查核屬重要手段
香港報業評議會執行委員楊金權表示,可以通過政府成立專責部門、立法、業界自律及公眾教育4方面入手,各持份者宜充分討論如何有效防止不實訊息流傳,其重點是如何在新聞資訊自由流通,與減少不實資訊之間取得平衡。
浸大事實查核中心主任、傳播系助理教授曾姿穎博士強調,事實查核是應對不實資訊的重要手段,浸大事實查核中心除了提供獨立和透明的查核服務外,亦致力於與業界合作及加強公眾媒體素養。
香港政策研究所法治研究中心主任陳澤銘和浸大新聞系專業應用副教授趙麗如女士作為嘉賓講者,也在研討會上就如何打擊不實資訊發言。
從業員調查:素養教育更能抵禦不實資訊
此外,傳理學院新聞與社會研究所於2022年9月至10月期間進行了一項有關本地新聞工作者對制定反不實資訊法的問卷調查。是次調查合共收集了162份回應。
當中接近一半受訪者表示,香港的不實資訊問題屬於嚴重,政治、疫情和社會新聞最常見到不實資訊,多於社交媒體或個人通訊平台間流傳,即使是新聞從業員,一個星期便收到至少1至3次不實資訊。
超過六成及五成受訪者認為,市民的媒體資訊素養不足和出於政治目的是不實資訊出現的主要原因,這些資訊可以激化個人立場,導致錯誤決策,以及對網絡資訊的信任程度下降,甚至削弱新聞傳媒的公信力。
浸大傳理學院新聞與社會研究所主任、黃應士傳媒倫理操守教授陳景祥教授表示,調查結果反映香港新聞工作者普遍不贊成訂立反不實資訊法,他們更希望通過推動傳媒素養教育來抵禦不實資訊。
他們憂慮,反不實資訊法會出現濫用、執法部門濫權情況,有近八成的受訪者認為這會限制言論或新聞自由。逾半受訪者認為應該加強大眾的媒體素養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