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揲蓍(卦)之法簡釋
《周易·繫辭傳·上》:「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儀(陰, 陽),掛一以象三才(天、地、人),揲之以象四時(春、夏、秋、冬)歸奇於扐(音勒)以象閏(閏年),五歲再閏。故再扐而後卦(畫)。」
揲蓍法步驟:
- 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儀:取50支蓍草(現代用籤)作一堆放在桌上,隨便抽一支,放回原置竹籤(簽)木(或竹)筒內,所餘49竹簽,隨意分成左、右兩堆;
- 用左手把左邊那堆竹籤,拿在左手上;
- 掛一 以象三才:用右手把右邊那堆竹籤,隨意抽出一支,放在左手小(尾)指與無名指之間(這個動作叫「扐」);
- 用右手,把左手竹籤以四支為一數,拿在(回)右手上;(成語有「掛一漏萬」,疑初見於此;唐韓愈《南山詩》:「圍辭試提挈,掛一念萬漏」;宋文天祥《與游提刑汶》:「相望二千里外,明月此心,墾墾側釐,掛一漏萬。」
- 歸奇於扐以象閏:餘數(1支、2支、3支、最多餘4支)全放入中指與無名指之間,夾實;
- 把已數過的竹簽放回右邊;
- 用右手拿起右邊竹簽,用左手四支一數,把竹簽拿在左手;
- 把(右手移過左手的)竹簽,放回桌上;
- 把右手所餘的竹簽(1支、2支、3支、最多餘4支),與左手上所挾的餘數,合併在一起;
- 五歲再閏(三年一閏年,五年兩閏年),故再扐(揲)而後卦(劃卦):再重複上述1-10步驟兩次,共得三堆餘數(每堆不外是4、5、8、9之數),每堆餘數除之以4,所得之商,必為1(奇數)、或2(偶數)(或偶數餘1,捨之);則三奇、偶數之組合(非排列)有:
一奇二偶:於爻為少陽(-) 一偶二奇:於爻為少陰(--) (少陽、少陰不變卦) 三奇:老陽(以「○」誌記之) 三偶:老陰(以「×」誌記之)
如此,三揲可得一爻(「-」或「–」),因卦有六爻(如乾卦,上乾「≡」下乾「≡」),故要十八揲(扐),才得六爻,才可畫成一卦。老陰、老陽作用在於變卦,老陰(--)變陽,老陽變陰(--),變動的爻,叫動爻。老陰、老陽未變前畫一卦,叫本卦,變後再畫一卦叫變卦(如乾「≡」變成坤「≡≡」)。有了本卦、變卦之後,就可以解卦了。卦,又可錯綜,即把上下卦反過來,而成新卦;
例如,把上坎(☵)下乾(≡)之需卦,倒轉,而成上乾(≡)下坎(☵)之新卦--訟卦。(成語「錯綜複雜」)
古人卜易是非常之慎重的,如宋朱熹《筮儀》就說: 「擇地潔處為筮室,南戶(案)於室中央,蓍五十莖(根,長尺餘),韜以帛囊,納之櫝中(櫝,圖之竹筒或木筒),置之床北……」卜易用之蓍草(Yarrow/Common yarrow),產自喜瑪拉雅山西部,中國東北、內蒙、新疆有生植。
奇門盾甲
坊間有說係漢張良(或孔明)所著之《奇門盾甲》一書,其總序傳為明劉伯溫所作: 「黃帝戰蚩尤於涿鹿,夢天神授符,而命風后演就奇門,此盾甲所由始也。帝堯命大禹治水,得玄女傳文,因洛龜(書)畫九疇,此遁甲所由著也。漢子房(張良)局總十八(戰)而成決勝之功,蜀孔明分列三奇,而創艱難之業,先排九宮於掌上……。」黃帝傳從井田概念,而成九軍八陣之陣勢,即布軍於四正--前後左右、四維(四隅) ——左前、左後、右前、右後;中間(央)軍,則由主將坐鎮指揮,以肆應四方(亦可能偱潛匿欺敵),是以九軍布於九宮(井型)而以八陣為用(四隅不布軍,則稱前後左右中五陣)。
盾甲就是把除甲之以其餘九天干在井型九宮內,每宮一天干乙、丙、丁(術家稱「三奇」),與戊、庚、辛、壬、癸(術家稱「六儀」) 隨時間之推移而不斷地變動。甲係天干之首,隨時隱遁於六儀之中;三奇相與八門中之三門相配(或兩奇與兩門相配,而一奇入於中宮)。井型九宮配洛書及後天八卦,並與九星八門相應,是遁甲的「盤」;三奇、六儀九天干在盤上配置變動一次,叫一「局」,每變一局,則星、門亦隨之而變動。井型九宮之序數,洛書之序數。井型九宮狀似九軍八陣的陣仗,古人嘗將三奇六儀當九軍,而甲為運籌帷幄,決戰於千里之外大將,宋人趙彥衞認為,遁甲當作「循甲」——六甲(甲子、甲戌、甲申、甲午、甲辰、甲寅)循(巡)環推數也。
九星,即北斗,星即現代所說大熊星座,因為天芮與天衝係陰(虛),星故經常稱北斗七星。 《詩經·小雅·大東》「維北有斗,不以卮(音之,乘酒器)酒。」唐西鄙人哥舒歌:「北斗七星高,哥舒(唐玄宗時番將哥舒翰;哥舒,族名,族人以族為姓)夜帶刀,至今窺牧馬,不敢過臨兆。」道家作法,曰脚踏七星斗,功夫門派有七星螳螂。古人以天英為北斗第一星(魁星),因為看上去的位置恰在北極之中,故又稱天樞(星);而天蓬(明吳承恩《西遊記》中之朱八戒悟能,即天蓬元帥下凡)為(北)斗「柄」之末,繞天樞而運轉,飄搖不定,故稱魒(音飄),又叫搖光;也因為其繞天樞而運行,故其神太乙有「下行九宮」之說。文曲星被視為文采高超象徵,魁則視為頭號尊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