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 Apr 11 2025 05:36:57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創科智慧

全港不強檢 只封小區難清零
作者:黃錦輝2021-02-09
恐怕到了疫情過後,雖然市民死不了,但不少人可能因為政府舉棋不定、朝令夕改而「黐晒線」,造成長遠的創傷!
善用八達通 促數碼人幣跨境
作者:黃錦輝2021-02-03
粵港澳大灣區可以向中央爭取成為數碼人民幣試點,特別是推行跨境支付。大灣區可以仿效上海市,採用支持「數碼共融」的支付卡做法,並且逐步落實計劃,例如以落馬洲河套區先行先試。
力拼第三代半導體 免產業被美操控
作者:黃錦輝2021-02-01
雖然美國政府對華為不會完全斷絕供應先進晶片,但筆者相信其仍會運用這「武器」,採取「時收時放」的供貨策略,藉此作為與中國在不同議題(包括政治和商貿)上討價還價的籌碼。
白宮雖易主 中國自主科研不能鬆
作者:黃錦輝2021-01-26
在環球商業社會中,中國與美國是世界上兩個最大的經濟體,多年來彼此間是敵亦是友,兩者的關係錯綜複雜,所謂「商場如戰場」,所以拜登即使對中國有些鬆動,但能維持多久,仍是未知之數,隨時有反覆。
盡快推藍牙傳送 擴大下載「出行」App
作者:黃錦輝2021-01-21
「安心出行」應用程式推動集體全民抗疫,用戶參與除了可以提升社會公共衞生、有助香港整體抗疫之外,自己亦可以盡早了解有否潛在感染危險,在這一舉兩得下,市民應接受用藍牙於程式內記錄所到之處。
「後新冠」新常態 科技發展以人為本
作者:黃錦輝2021-01-19
在2021年,企業將會持續鼓勵員工盡量在家工作,遙距作業,一方面可以減低員工受感染及病毒傳播的風險,另一方面亦可以減輕營運成本,因此企業大有理由推行。
全面開拓AI 應對全球新常態
作者:黃錦輝2021-01-15
人工智能(AI)於2021年將會更加普及化。大規模的人工智能系統需要先進的算法、算力和數據去處理不同大少的案例。
出行App不泄私隱 全民下載有利抗疫
作者:黃錦輝2021-01-11
不少市民對「安心出行」應用程式運作依然存有種種疑團,誤以為在使用過程中,其私隱及行蹤會被泄露。事實上,這全是誤解,只要看清楚這個應用程式的運作細節,當知個人私隱不會被取走。
百物互聯 大數據IoT構建智慧城市
作者:黃錦輝2021-01-07
物聯網是智慧城市的「使能技術」。簡單而言,它是一個由不同物體組成的信息網絡,而每一件物體都裝設有自己的小型電腦,並具備獨立的編號。
優化大學技術轉移 促進香港創科發展
作者:黃錦輝2020-12-31
新冠肺炎肆虐全球,筆者相信各國政府紛紛將會增加研發(R&D)資源,推動創新及科技發展,加速自身的經濟轉型。香港也不應例外,政府應作多方面改革,促進本地大學的技術轉移發展,使其科研成果成造福社會的商品。
創科乃國家發展重中之重 香港應積極作為
作者:黃錦輝2020-12-29
中美貿戰、科技戰愈演愈烈,短期之內不會有明顯好轉,美國對中國的經濟打擊拳拳到肉,科技圍堵步步緊迫。
初企不熟大灣區 宜多夥拍港廠商
作者:黃錦輝2020-12-24
初創公司在大灣區「人生路不熟」,起步並非那麽容易,尤其是面對「商對客」(B2C)商務,不熟悉內地文化將會舉步為艱。
港應善用智慧城市 藉創科防疫抗疫
作者:黃錦輝2020-12-16
《香港智慧城市藍圖2.0》新提出的「智慧鄉村先導計劃」,每項措施的執行進程也明確地列出,讓市民清楚了解香港智慧城市建設的進度及未來目標。
嚴管網絡小微貸 防「雷曼事件」重現
作者:黃錦輝2020-12-09
以總體金融制度而言,中國政府已開始對開展網絡小微貸業務公司動用的槓桿率進行嚴格限制。理論上,這些監管措施可以防止類似2008年美國「雷曼事件」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在中國發生。
港抓緊大灣區機遇 助燃創科之路
作者:黃錦輝2020-11-30
新鮮出爐的《施政報告》,在促進香港與大灣區融合的政策上落墨不少,包括多項與創新及科技產業發展息息相關之建議。
通用人工智能高不可攀
作者:黃錦輝2020-11-18
要做一個聰明的機械人,與人類一樣要接受良好的教育和培訓。同樣理論上人多學一點便聰明一點,機械人亦然。
深港創科生態鏈機遇處處
作者:黃錦輝2020-11-14
中大工程學院副院長黃錦輝教授認為,粵港澳大灣區是國家未來五年「十四五」規劃中的重點發展目標,年輕人在大灣區內創科創業必然大有作為。
拜登上場料緩貿戰 重整4科技政策
作者:黃錦輝2020-11-13
拜登上任後必然會撥亂反正,盡快與世界各國政府談判,重拾舊好,設法挽回美國的國際地位,重振美國全球一哥的雄風,特別是在科技規劃方面,筆者認為拜登會重整以下特朗普在任時所制定的政策。
顛覆創新「跳出框框」 經濟發展新成效
作者:黃錦輝2020-11-11
數碼人民幣必然可以刺激國家本土內銷市場,促進內循環經濟發展。可是實際成效仍觀乎內地創新政策如何配合。
深港融合從教育開始
作者:黃錦輝2020-11-09
習近平指出,深圳與香港應該要大力推動年輕人之間的交往、交流、交融。筆者認為,要推行這項重要任務,香港與深圳要從教育着手。
後疫情雙循環經濟 鞏固中國經濟實力
作者:黃錦輝2020-10-30
國家主席習近平推出「雙循環經濟」戰略,以確保中國經濟在中美貿戰及全球疫情內、外圍不明朗市場因素下,亦能維持合理的增長。筆者認為,此戰略對國家未來5年短中期發展非常重要,甚具策略性。
「健康碼」有效緩衝全民檢測漏洞
作者:黃錦輝2020-10-28
以現時香港的防疫政策及科技,實施全民檢測成效難彰,不能徹底地達至「清零」。回歸現實,「健康碼」是唯一有效的緩衝方案。
美芯片制裁 華為3招殺出重圍?
作者:黃錦輝2020-10-26
美國芯片制裁不但影響中芯及華為,亦會嚴重影響中國在先進芯片製造技術的發展。
結合「十四五」規劃 思考香港發展大局
作者:黃錦輝2020-10-14
制定《施政報告》,政府不宜操之過急,更不宜單從香港自身發展作考慮,特區政府需要配合「十四五」規劃,尤其要主動參與、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發展。
港當數碼人幣「排頭兵」 助國際化
作者:黃錦輝2020-09-28
全球疫情仍然肆虐,歐美各地疫情趨勢還未有放緩跡象,推動數碼經濟是中國維持其國際市場競爭力的大好時機,就此數碼人民幣可以大派用場。在一國兩制的框架下,香港可以充當數碼人民幣走出國際的排頭兵。
深圳創科新條例 港宜協作創機遇
作者:黃錦輝2020-09-23
深圳市政府對大灣區發展的積極性,銳意成為國際創新創意之都。
5G「金融科技」 助捕捉投資良機
作者:黃錦輝2020-09-14
盡管傳媒經常拿5G與智慧城市相提並論,但實際上5G的應用範疇絕對不局限於此,它在金融科技(FinTech)應用上亦能大派用場,科技界及財經界已愈來愈重視。
中美爆新冷戰 代理人TikTok成「人球」
作者:黃錦輝2020-09-08
筆者認為中國調整《中國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術目錄》之舉,目的是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來對抗美國。自特朗普出任總統以來,華府經常以盜竊知識產權(IP)為理由打壓中國。
深度偽造流行 影片假可亂真
作者:黃錦輝2020-09-01
深度偽造影片滿布全球,當中假新聞(Fake News) 、誤傳資訊(Mis-information)等在網上無處不在,難以避免。
AI推薦系統以客為本
作者:黃錦輝2020-08-25
推薦系統的核心算法是以客為本,目的是先了解顧客購物的習慣及喜愛,然後在推薦貨品時投其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