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疫情肆虐時,個人行蹤資料對控制社會防疫抗疫非常關鍵,各地政府不能只顧追求理想、盲目地偏重民意。

在新一年,參照吳恩達教授所預測的「人工智能」發展趨勢,各校的AI研究團隊必然會加倍留意在相關領域技術的發展。

數字經濟在推動全球經濟復甦及經濟可持續發展方面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彭博預測,元宇宙於2024年的全球市值將高達8000億美元,大部分傳媒都認為,元宇宙及相關技術是2022年全球創科産業發展的大趨勢。

新當選的選委界議員中,至少有4位是筆者曾經在創科領域合作過的朋友。他們在兩地交流方面都十分有經驗,能夠在大灣區科研互動與融合施展長才,而這組合又一次反映出今屆選舉的多元性。

未來的網購活動必然會擴展至三維虛擬世界,產品推薦工作將會由虛擬推銷員執行,它會利用行為分析技術去了解每個虛擬人的生活、文化和習慣,最後向他推銷合適產品。

數碼化革命為全球商業市場帶來許多新挑戰,例如如何驗證數碼化資產的真實性?如何釐清數碼化資產的擁有權?如何保障原創者的利益?這些仍然是業界需要重視的問題。

在這未來的虛擬世界中,數碼資產的交易將會大行其道,而NFT必然大派用場。然有「魷魚代幣」的前車可鑑,要保障交易的透明度和公平性,政、商界對元宇宙和NFT技術所隱藏的漏洞不可忽視。

NFT所支撑的代幣理論上是有實體價值的。儘管用家可以炒賣代弊,但它還是有自己的基本底價。所以,NFT更能突顯區塊鏈的優點。

除了透過傳統的中國歷史、文化、時事等議題教導學生了解國家之外,也不妨考慮加入更多中國科技元素,讓學生從不同角度認識國家的先進科技及它所創造的成就,增加他們投身發展科創產業的興趣和動力。

在香港已回歸「一國兩制」正軌的局面下,估計普羅大眾會更有理性和耐性,聆聽政府的信息,並了解其推行的創新科技和服務之相關資訊,消除疑惑,因此政府應重新推動智能燈柱的工作。

政府必須加碼,加強教師培訓,提升他們對STEM學習活動的設計、教件的運用、軟硬件各方面的知識,讓他們可以春風化雨、作育英才,為香港國際創科中心打好基礎。

香港要與內地免檢互通,必須爭取與內地防控要求一致,絕對不宜另設一套做法。

筆者深信香港的「北創科,南金融」,再加上北都智慧城市的策略布局,將會為本地未來的經濟帶來無限商機。

筆者認為《施政報告》具前膽性,為香港的創科發展,特別是為建設大灣區國際創科中心繪製了一份長遠發展藍圖,各界無必要帶有色眼鏡解讀這份頗高分的「好功課」。

政府估計北部都會區建設需要20年才竣工,其中單是洪水橋連接深圳前海也需要7年之久。所謂「遠水不能救近火」,香港創科發展絕對不容停下來,筆者建議政府可先摘下《施政報告》中的「低垂果實」。

浸大衛炳江校長認為,香港的大學在QS榜上排位靠前是不爭的事實,但並不等於研究能力特別強。所以,香港實行「前研後產」的做法未必有效,並建議本地大學為協助香港推動創科產業,應該考慮多從事應用研究。

政府把生物科技制定為香港四大創新及科技發展領域之一甚具策略性。然而,當中醫療科技背後的文化及倫理問題絕對不容忽視,否則創科發展的大計難免會弄巧反拙,香港最終淪為「社會病態之都」。

在商言商,在殘奧較少人關注的情況下,獎牌的吸金能力遠低於奧運。但殘疾運動員不單奪獎為港爭光,也是殘疾人士的偶像,為殘疾人士帶來希望和正能量,因此政府及各界應當持續給予強力支持。

在商言商,深圳能爬過香港頭純粹是市場定律,正常不已,港商不應該怨天尤人。反之,香港人要自強不息,努力求進步,才有能力與深圳及其他內地城市競爭。

「智慧城市」計劃充分利用資訊及通訊科技(ICT)包括5G網絡、物聯網、大數據分析等技術,來提高城市的效率和可持續性。但隱藏其中的網絡安全、私隱等風險卻不容忽視。

香港青年參與大灣區科創的首要條件,是要深入了解區內的社會文化和需求。適逢教育局推行「公民及社會發展科」,筆者建議課程中,國情教育範疇多加入STEM元素,讓理科生更易了解國情。

筆者認為,「香港所長」在於軟實力,包括創科、人才、金融和國際化等。在大灣區中,香港可以發揮其國際化的長處,並充分利用背靠國家、面向國際的地理優勢,從科技和金融層面去體現創科生態鏈。

香港要鼓勵投資者以人民幣進行交易,這既擴大國家創科金融產業的發展、促進香港的融資活動,又可加快香港與內地融合。

監管與創新誰應優先呢?這並非簡單的二分法問題,如何選擇取決於當地的整體社會條件。

歸根究柢,港府緊持人命關天的基礎原則,抗疫政策要求「清零」,拒絕放鬆公共衞生安全來換取重啟經濟的機會。各地政府對「清零」或「共存」的決定各有不同見解,誰是誰非見仁見智。

未來媒體若要有效地接觸千禧後客戶,必須深入了解他們的生活文化和習慣,特別是每個人在元宇宙中的一舉一動。為此,媒體將會利用人工智能技術進行個人行為分析。這技術在現實世界中日益普遍,但在虛擬世界則較少。

先進科技所費不貲,只有富裕國家才買得起,變相令奧運成為大國(例如美國、中國、俄羅斯)的遊戲,但在奧林匹克精神之下,運動不是應該人人平等的嗎?

筆者希望憑着中國香港運動員在東奧的成績,香港政府會對體育發展更加重視,為未來香港體壇培養更多如張家朗、何詩蓓般的體育精英。

臉書轉戰虛擬實境社交網絡市場。作者建議港府也要利用虛擬實境社交網絡開發「虛擬香港」,讓世界各地遊客可以透過網絡踏足香港,欣賞香港美景之餘,亦可以多在港消費,刺激香港經濟。

粵港澳大灣區是國家「十四五規劃」的發展重點,《施政報告》可同時加入大灣區發展政策,促進香港與大灣區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