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政治

《日本第一》40年及對中國的教訓
作者:鄭永年2019-02-06
美國學者傅高義教授1979年出版著作《日本第一:對美國的教訓》引起廣泛關注。鄭永年指出,日本的發展經驗也值得中國借鑒。
資本全球化與世界秩序的脆弱性
作者:鄭永年2019-01-31
如何應付全球化所帶來的負面效應呢?最簡單的做法就是反全球化。反全球化從一開始就有,但從來沒有成功過。原因很簡單,沒有任何社會力量可以和資本進行有意義的競爭或鬥爭。
中國企業家的困局
作者:鄭永年2019-01-24
中國企業家群體表現出至少如下特徵:離錢太近,離科學技術太遠。大多數人見錢眼開,唯利是圖,但對科學技術不那麼感興趣。商人自古就有,但企業家更多的是近代工業化的產物。
亞洲的困局
作者:鄭永年2019-01-17
亞洲「主動」的思想殖民階段。通過亞洲各國的反殖民運動,物質意義上的殖民地消失了,但思想上的殖民地主義根深蒂固,不僅無意識地存在下來,而且變本加厲。
中國政治經濟模式及其未來
作者:鄭永年2019-01-10
政府須要促成國有企業追求自身的發展能力,而不是通過現有方法(例如壟斷、政策尋租等)。政府更須賦權社會本身培養自身的發展能力,包括經濟和社會兩個方面,使得社會有能力平衡資本的力量,而不是僅靠政府平衡。
西方政治經濟模式的困境
作者:鄭永年2019-01-03
中美貿易戰的本質是什麼?儘管表面上看是實足的貿易戰,但實際上是中西方兩種政治經濟模式之間的競爭和衝突。這兩種政治經濟模式都具有文明性,是中西方文明演化的產物。
兩種責任和中國的「治」與「亂」
作者:鄭永年2018-12-27
儘管中央政府要根據實際情況的變化來調整分權和集權,但分權和集權之間需要相對穩定的邊界,沒有邊界,政策執行者就會無所適從。
中國會陷入「托克維爾陷阱」嗎?
作者:鄭永年2018-12-20
歷史是弔詭的。革命畢竟經常在發生,所以人們可以說托克維爾陷阱或者其他形式的革命陷阱是存在的。但同時,至少東亞發展模式也表明了,革命的陷阱是可以避免的。
中國體制改革向何處去
作者:鄭永年2018-12-13
即使在微觀領域,新一波以黨領政的改革也出現了黨的機構迅速擴張的情況。例如在企業界和社會組織,人們往往把黨的領導,簡單地理解為在每一個企業和社會組織設置黨的機構。
如何整治官僚不作為?
作者:鄭永年2018-12-06
十八大以來確立了一系列的制度反腐敗與預防腐敗,最重要的就是十九大正式成立的監察委,成為平行於執行機構的獨立機構。不過,在整治腐敗和亂作為之後,現在又走向另一個極端,即「不作為」。
一帶一路五周年回顧與展望
作者:鄭永年2018-11-29
一帶一路的國企投資往往被誤認為中國的國家行為,而非企業行為。對一些國家來說,它們難以把國家和國有企業區分開來。
中美貿易戰中國如何自我調整
作者:鄭永年2018-11-22
中國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自己的可持續發展和進步,而非超越和打敗任何一個國家。像中國那樣的大國,只要自己不打敗自己,沒有其他國家可以打敗中國。
度量中國40年變化的坐標
作者:鄭永年2018-11-15
中國共產黨其實不是西方理解意義上的政黨。從結構上說,黨權就是組織化的皇權。以前的皇帝是個人,是家庭,現在的黨是一個組織。
如何理解特朗普對華貿易戰本質?
作者:鄭永年2018-09-13
貿易戰只是中美關係發展到這個階段的表現形式之一,只是以特朗普的「形式」表現出來了。沒有特朗普,也必然會通過其他方式表達出來。
金錢原教旨主義社會的再生
作者:鄭永年2018-09-06
在金錢原教旨主義盛行的今天,中國的精英已經放棄了改革開放以來來之不易一點點進步共識,已經沒有了文明與野蠻的區別、進步和倒退的區別、精英與責任之間的關聯。在任何社會,當精英墮落了,社會就會變得極其無助。
沒有法治 政府即是無政府
作者:鄭永年2018-08-30
法治並非是政府寫好一部法律之後自己來執行那樣簡單。社會力量之間的互相制衡、社會力量和政府之間的互相制衡,這既是法治的本質,也是法治能夠生效的大社會背景。如果以此來探討,中國的法治還有漫長的路要走。
貿易戰與國際秩序的未來
作者:鄭永年2018-08-23
現存世界體系已不能滿足美國的利益最大化要求,特朗普要修正甚至重建世界體系也並不難理解。
中國新時期的外部風險
作者:鄭永年2018-08-16
雖然中國市場對於美國非常重要,但一旦冷戰開始,對安全的考量就會佔據美國對華關係的主導地位,美國會為了安全而不得不放棄中國市場。
中國新時期的內部風險
作者:鄭永年2018-08-09
中國新時期面臨怎樣的內外部風險?風險的根源無非來自兩個方面,即內部的中等收入陷阱和外部的修昔底德陷阱,而中等收入陷阱必須通過可持續的發展而加以避免。
中國「官」「民」關係的現狀及其未來
作者:鄭永年2018-08-02
到了今天,中國出現了「國家」和「社會」關係了嗎?從實踐層面來說,傳統的「官民」關係已經被改變了嗎?答案並不是很清楚的。
中國近代以來的知識體系問題
作者:鄭永年2018-07-26
馬克思主義的制度發展史觀解釋不了中國制度的演進,更不用說其他西方理論了。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作者:鄭永年2018-07-19
如果馬克思主義不能有效中國化,就很難解釋中國的實踐;如果馬克思主義不能解釋中國的實踐,它就只能成為一種純意識形態,會失去其現實生命力。
中國目前改革面臨的結構性挑戰
作者:鄭永年2018-07-12
從「內部三權分工合作」這一新制度的進展,我們可以透視中國改革今天所面臨的困難和挑戰的制度根源。
美國為什麼要和中國進行「新冷戰」
作者:鄭永年2018-07-06
國務卿蒂勒森在被特朗普解職之前,到處說中國是「新帝國主義」。美國現任國防部長更是在各個場合把中國「塑造」成「新擴張主義」,似乎中國的目標就是要取代美國成為世界新霸權。
中國為什麼鮮有企業家?
作者:鄭永年2018-06-28
商人和企業家有關聯。「商人」的範疇要比企業家廣,但並不是所有商人都可以成為企業家,都具有企業家精神。
生存vs征服:中西方兩種哲學及其結果
作者:鄭永年2018-06-21
「仰望星空」好像只是西方哲人的權利;「仰望星空」就是探索宇宙、自然、人類社會等是如何形成、運作、變化的,即馬克思所說的「解釋世界」,其目的是如何「征服」它們,相當於馬克思所說的「改造世界」。
亞洲秩序出現了什麼問題?
作者:鄭永年2018-06-15
不排擠美國和西方的利益,並不代表亞洲國家不能作亞洲自主秩序建設的努力。新出現的機會不能浪費,否則永遠不會有一個自主的亞洲秩序。
「新時代」的政改邏輯
作者:鄭永年2018-06-07
可以預見,如果解決了一些關鍵問題,「以黨領政」基礎之上的「內部三權」制度得以確立,並且具有持久的生命力;若不能解決,體制的變革仍有可能再次回到80年代的模式。
90年代的中國政改邏輯
作者:鄭永年2018-05-31
在政治領域,90年代的「小真相」改革意義並不亞於「宏大真理」,構成了鄧小平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80年代的中國政改邏輯
作者:鄭永年2018-05-24
正因為近代變革沒有成功,濃縮了的歷史和變革動力最終在80年代爆發出來,造就了今天的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