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 Apr 11 2025 05:37:11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免費早餐

Visa點睇NFT前景?
作者:徐家健2021-08-27
從現金到支票,又從支票到信用卡,再從信用卡到網上支付。求變,要提供最好的支付經驗,Visa怎樣看加密貨幣前景?
新學年父母的兩難
作者:梁天卓2021-08-25
在疫苗接種率仍然不算高的情況之下,香港疫情反彈的機會並不是零,到時我希望特區政府在考慮停課令時,可以衡量全民抗疫和學生學習之間的取捨。
論「大多數染疫住院者曾接種疫苗」
作者:曾國平2021-08-23
有傳媒報道,以色列官方數字顯示新冠疫苗的效用沒有宣傳中高,可是傳媒真的看懂了那些資訊了嗎?不同年齡層中的接種比例,又如何影響着我們看待疫苗的觀感?
加密貨幣的政經勢力
作者:曾國平2021-08-18
美國每年總遊說開支數以十億元計,區區幾百萬當然是小數目,但我們不要忘記加密貨幣市場不久前還是「小眾玩意」,如此增幅是相當可觀的。
奧運獎牌方程式
作者:梁天卓2021-08-13
到底奧運成功背後的方程式有什麼決定性因素?我簡單說說三個吧。
第一個這樣賣飛的是天才
作者:曾國平2021-08-11
話說十幾年前,Ticketmaster試過以拍賣形式賣飛,為一些位置比較好的門票訂下底價,讓消費者在幾日之內爭相出價,價高者得。這個做法,當然跟打擊黃牛有關。資訊不足,票價訂得太低,讓黃牛黨捷足先登,
教育股災的成本不止2390億
作者:梁天卓2021-07-30
古代科舉制度有提升中國社會流動性的作用,一方面讓平民百姓可以實現他們的「中國夢」,另一方面亦加強了當時政權的統治。
專家燈神是如何煉成的
作者:曾國平2021-07-28
專家愈出名愈受歡迎,除了自信心會有所膨脹,亦不時會有傳媒邀請提供各種預測,採訪範圍慢慢由本行擴大到一知半解的領域,表現亦因此由一半半打個和,退化至講多錯多,成為愈錯愈見報、娛樂性多於資訊性的一盞明燈。
太空旅遊是有錢人玩意又如何?
作者:梁天卓2021-07-26
即使太空旅遊真的只是有錢人的玩意,那又有什麼問題?正如當年Tesla走高檔路線,目前太空旅遊對準需求彈性較低的有錢人市場實在是無可厚非。再者,也可能帶來不少新技術。
疫苗的假新聞與標題黨
作者:梁天卓2021-07-23
是否接種疫苗是個人選擇,只要大家明白當中的效益與風險就沒有問題,但是被標題黨或假新聞影響繼而做錯決定則是另一回事了。
敢於與眾不同
作者:曾國平2021-07-21
跟大隊還是行另類?除了學術,這也是傳媒不時面對的問題。當人人都走避到安全穩妥的主流領域,誰會試走一條不一樣的路?
豪宅也可以綠建?
作者:徐家健2021-07-19
愈來愈多研究發現,ESG具有商譽保險的功能,面對企業危機,投資ESG愈多的企業受危機影響亦愈小。當豪客對豪宅綠建的需求不斷增加,投資位置好環評高的發展項目會有不錯的市場兼社會回報。
柏傲莊主動拆卸是投資ESG
作者:徐家健2021-07-16
企業社會責任具有商譽保險的功能。當着重企業社會責任的生產商主動披露產品出現問題,而非心存僥倖等待被監管機構強制召回,產品召回對股價的負面影響有限。
意大利行運一條龍
作者:梁天卓2021-07-14
意大利今屆歐國盃射十二碼都太有運了。不要誤會,我不是指:「一係入,一係唔入」那一種幸運,而是意大利剛好抽中可以先射因此幸運地獲得「先行者優勢」。
拆樓有冇拆埋股價?
作者:曾國平2021-07-13
這是香港發展商極罕見的拆樓之舉,並非像車廠等行業不時就產品出問題,幾乎史無前例,對投資者來說本應特別震撼。
加密貨幣與建制的攻防戰
作者:曾國平2021-07-09
加密貨幣與建制的攻防戰,誰勝誰負?短期的上落波幅不懂預測,但長遠來說我還是對加密貨幣樂觀的。
兩年後,再論學術界如何界定恐襲
作者:徐家健2021-07-07
你可以否定西方的恐襲定義,也可以按自己喜好界定恐襲。但把自己的喜好說成西方學界共識,除了業餘、不認真,和像馬戲團之外,更大的禍害是誤導群眾。
從「正常化指數」看經濟復甦
作者:梁天卓2021-07-05
由於本地個案接近「清零」,不少經濟活動已回復至正常水平,在全球正常化指數中,道路交通和體育賽事入座率升至接近150和超過200!
市場沒有告訴你有關SPAC的政策風險
作者:徐家健2021-07-02
SPAC存在的問題主要不是什麼「高風險投資」,而是與攤薄(dilution)有關政策的風險。這結構性攤薄,卻始終不為本地監管機構所重視。
局部減買債抑制美國樓市?
作者:曾國平2021-06-30
聯儲局經常強調通脹只是短暫現象,其實樓市上升亦可作類似解讀。
新聞自由的測試
作者:梁天卓2021-06-29
26年前,回歸前夕下的香港可以容下《蘋果》和《文匯》、《大公》,新聞自由令報業百花齊放;26年後,國安法之下香港還有沒有新聞自由容得下守法但礙眼的紙媒和網媒?
當蘋果變成禁果
作者:徐家健2021-06-25
對於香港傳媒,蘋果變成禁果的影響是我們少了一個近千員工的媒體。這近千名員工加上背後的資本,是一個重要的資訊供應者。當蘋果變成禁果,其他傳媒願意增加投資填補失去的供應嗎?
防疫閉關措施是否有效?
作者:曾國平2021-06-23
歸根究底,居家檢疫或限聚令其實有多大效果?
聯儲局焦點是大眾的想法
作者:曾國平2021-06-22
聯儲局過去幾個月來不斷指出的,是通脹受大量短期因素形響。從原材料緊絀到運輸延誤,這些因素終會隨疫情受控而消除,因此不用擔心通脹失控。吊詭之處,在於這說法是對是錯,視乎大眾是否信服。
消費券安排多嚿魚
作者:梁天卓2021-06-21
搞完一場大龍鳳,結果限時消費不會大幅增加短期消費,限商戶消費只會令市民將消費券用於原本的消費項目,「嚴查套現」更只是得啖笑。
港視與UberEats合作有無得諗?
作者:梁天卓2021-06-16
不知道HKTVmall與UberEats或其他on-demand送餐Apps合作,令更多顧客可在即日收到貨品有無得諗?
躺平主義的男女之別
作者:梁天卓2021-06-07
貧富懸殊加上樓價高飛,這些都很可能是躺平主義在內地興起的原因。放眼世界,這些背景因素並不是內地獨有,亦有研究發現歐美等地的躺平主義早有興起的跡象,而這躺平主義更似有男女之別。
尾大不掉的資產負債表
作者:曾國平2021-06-02
資產負債表是大是小,相比下好像沒有什麼標準,當年2萬億美元的大數目令人震撼,誰知道金融危機完結時已積累至4萬億美元,後來縮表未成,一場新冠肺炎疫症又將規模加倍至今。
打針抽獎與否的個人計算
作者:梁天卓2021-05-31
對於不少人來說,以小博大買個希望可以蓋過部分理性的計算。現在樓市重回高位,不少人上車的希望愈來愈渺茫,說不定這次大抽獎能夠吸引一些絕望的無殼蝸牛吧。
美國脫下口罩 香港追求「清零」
作者:曾國平2021-05-26
疫情無比輕微的香港,正陷入一個「不放寬不打針」的奇怪均衡。奇怪之處,是身處疫情比香港嚴重得多的美國,日常生活衣食住行,竟開始比香港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