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單看過去四屆立法會選舉,數據似乎支持「若政府工作做得好、公信力高,民眾無強烈訴求選擇議員監督政府,投票率反而降低」這個說法。但未來有沒有改變?

當市場已能夠提供足夠數據中心用地,科學園有必要繼續選擇性地干預市場嗎?只有更透明的招標程序,配合更乎合市場經濟邏輯的創科政策,才能夠還科學園一個清白。

負面報道較為積極,不似來自新聞供應者的特殊偏好。偏頗,大有可能源自消費者的需求,至於需求從何而來,我就只能憑空猜度了。

病毒毒性愈來愈低,加上疫苗和特效藥的研發,變種病毒會導致的人命損失亦會隨時間而減少,換言之「病毒清零」政策的「效益」亦會隨之減少。

要「對症下藥,同心協力加強價值觀教育,扶持學生建立正向思維」的前提,就是要知道年輕人「躺平主義」出現背後的真正原因。否則,到時所謂的價值觀教育可能亦會適得其反。

美國消費者最近在接種疫苗後決定與病毒共存,物流等整個生產鏈的成本在過去幾個月卻還未顯著回落。數據顯示,今年感恩節火雞批發價更跑贏通脹。

在香港的「清零」政策下,安排外傭來港涉及不少繁複手續,以及其他隔離檢疫費用不斷上升,這會否成為本地在後疫情時代經濟復甦的一塊絆腳石?

根據統計,上世紀五十年代為10個人煮最基本的感恩節大餐,花費約為6美元。經過幾十年的通脹,同一份感恩節大餐,今天的成本已升至逾50美元。

料理也可以NFT?正如RAW主廚江振誠所說,料理是一種Instant Art。不要忘記曾有人願意付過百萬美元跟巴菲特午餐,「可以吃的NFT」市價多少,將亦視乎飯腳是誰。

《經濟學人》最近指出近年不少民營企業透過買入中小銀行股份來換取借貸的優待,報道更估計內地有接近兩成的民營銀行,與當地民企有密切關係,恒大只是冰山一角。

「人為」通脹,到底會是聯儲局強調了N次的短暫現象,還是會一發不可收拾揮之不去?

為什麼機組人員可享有與眾不同檢測安排?因香港作為國際城市、內地的國際金融中心,空運業對香港尤為重要。

Zillow近期股價大跌,主因是其炒樓投資失利,疑似出價太高購入大量物業。存貨滯銷,這門新生意將中止運作兼要裁員。

歐洲比美國更成功控制疫情,除了是因為疫苗接種率較高外,前者的快速測試亦要比後者要更普及。

假設通脹重臨美國,結論是美國一般人除了有老幼富貧之間的財富轉移,整體上大致打和,負債累累的政府當然有賺,而損失最慘重的是持有大量美國國債的其他國家。

世界各地(包括香港)的醫護短缺問題一直存在,或許在不久將來我們真的可以利用科技代替(部分)醫護人手,然後那些什麼引入外地醫護的討論可能會變得無關重要。

Facebook以及其他社交媒體利用廣告收入提供免費產品,的確令市場上的消費者盈餘大增,其中低收入收學歷消費者更因為對廣告的需求彈性較低而獲益更多(因為其消費不會因廣告而增加)。

比特幣會否如股市一樣,在ETF推出後價格上落變得更加癲喪?透過比較比特幣和其他加密貨幣事前事後的波幅,這場「自然實驗」很快就有答案。

喜歡日韓國影視的朋友似乎都同意,《魷魚遊戲》是傳統計算精密的一套韓劇,但原創性其實不高。

在一個社會,誰有責任接種疫苗減低傳播風險?從高斯定理角度看,只要權利責任界定清楚,誰負這個責任無關重要。

回顧歷史上的一些重要科技變革(如遠程航海、蒸汽火車、電力供應),股市也一度為之狂熱,有數之不盡的「泡沫」不幸「爆破」。專家學者常掛在嘴邊的「泡沫」,往往是伴隨技術創新提升的好東西。

日本金融機構野村證券最近因內地各地工廠停電而停產,把其對內地今年最後3個月的經濟增長率預測從4.4%下調到了3%。到底內地碳中和以及各項環保政策是否合乎成本效益?

日本金融機構野村證券最近因內地各地工廠停電而停產,把其對內地今年最後3個月的經濟增長率預測從4.4%下調到了3%。到底內地碳中和以及各項環保政策是否合乎成本效益?

傳統宏觀經濟學看法,是通脹極受通脹預期影響,若大眾認為通脹將出現,就會在制定價格和薪金時反映,造成自我實現預言。但是,卻有一位聯儲局研究員反對,所為何事?

任教的美國大學開學這一個月內舉行了不少大型活動,包括參與人數以千計的室外音樂會、觀眾以萬計的美式足球賽事,人山人海,似乎都沒有演變成超級傳播事件。大學員工師生大難不死,疫苗和口罩哪個居功較多?

對林徽因的評價,金岳霖其實一早說過:「極贊欲何詞」。現在教授評才女,就這五個字。

香港政府和薩爾瓦多政府同樣是希望市民因此接受電子或比特幣消費。誰的政策會更成功?

晶片「短缺」,很自然就被視為要解決的「問題」,傳媒盡是羽扇綸巾的事後孔明,批評美國為何不早早增加本地晶片生產,而要「依賴」疫情下亂七八糟的全球供應鏈。歸根究柢,當然是錢作怪。

如果政策真的能夠「堅決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路遊戲」,但「切實保護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和防止年輕人沉迷打機而不再發憤圖強的責任是否也應該由政府負責?

美國過去一年的經濟復甦,既不平衡,亦未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