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場力量,就是容許不同品牌自由競爭。自願獲取不同具公信力檢測機構的認證,是自由市場上良性競爭的一種手段。

有不少研究同時指出這幾年各國停課對學童學習進度有莫大影響,直接令他們失去幾年累積人力資本的機會。

要扮看過一本書不難,只要到網上隨便抄一堆,又或向ChatGPT等人工智慧查詢就可扮得似模似樣。既然如此,理論上人人都可聲稱博覽群書,炫耀價值應所餘無幾,閱讀表演這活動為何歷久不衰?

任何涉及人類行為的公共政策(包括控疫防疫政策),漠視經濟學知識,不但會導致政策效果事倍功半,更嚴重問題是制定政策時政策目標根本違反成本效益。

即使主政者的原意是如何慈悲為懷,如果他沒有把人類只為自身利益出發的角度考慮在內,政策很多時都會有一定的反效果。

隨着文明、科技的發展,學生多依靠工具來輔助學習,連查找資料和書寫全部依靠電腦,反而讓學生不懂自主思考。學生的求知自學能力正在急降。

近些年香港經濟發展增速減緩,有學者認爲政府應主動出擊,透過土地優惠,補貼等政策帶領本地實行再工業化。但是,再工業化的影響力和具體實施計劃還有待考察和研究。

近日紅遍網絡的ChatGPT又引起了人工智能威脅人類的輿論風波。那麼Chat GPT究竟是什麼,實情又是怎樣的呢?

聯儲局更改通脹目標的討論持續多年,仍是處於討論階段,未有人敢打開這個潘多拉盒子。為什麼?通脹目標背後的一段學術發展史,十分有趣。

隨着人口老化,先進國家的醫療市場變得史無前例重要,尤其是銀髮一族的醫療市場。到底藥業的拆牆鬆綁是好事還是壞事?

卡塔爾世界盃已開幕一周,多隊奪冠熱門球隊在分組比賽中失利,令球迷們跌破眼鏡。但分組賽的表現能否預測最終成績?

特首李家超現在經常將「搶人才」掛在口邊,他會否考慮一下將本地大學的科研資助改革,令資助可以「跟人走」而不是「跟項目走」,從而吸引更多優質的科研人才,同時提高本地科研項目的素質?

物價指數的主要用途之一,是作為各項福利政策的調整標準,以確保金額可以換取一定的生活素質。

增加土地供應有助樓價下跌,但香港乃至國際上為何大批沒有任何物業的市民,均反對政府增加土地供應?

疫苗和安全帶有非常不同界外效應。有效的疫苗,除保護接種者健康,亦有助減慢傳染病社區擴散;有效安全帶,除保護車上佩戴安全帶的人,卻有可能危害其他道路使用者生命安全,這不是哲學可以解釋的。

現時民主黨僅僅控制兩院,政治勢力分布可以鐘擺的幅度較大,不確定性會比其他情況(例如兩黨各佔一院)要高。

大陸地產商十分進取的賣樓花策略是否亦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產物?如是,強行切斷它們的資金供應鏈又是否治標不治本?

宏觀經濟不是冷氣機,調整溫度後很快見效,貨幣政策有其「又長又多變的滯後影響」,我們今天看到的需求下降,5次加息分別有多少貢獻,只有上帝知道。

英鎊在宣布減稅後大跌,再在政府轉軚後收復失地,我認為可以兩種獨大的情況解讀。

香港樓市正在經歷另一次熊市。執筆之時,中原指數最新報169.35點,創241周新低,重返4年前的水平。同一時間,本地樓市的交易量亦大跌,據報各大藍籌屋苑交投量正在大幅下降。

人總是喜歡互相比較,N年前,黃子華說睇人X街最開心;N年後,研究就發現,原來被(認為弱於自己的)人超前是最令人擔心。

無論在香港或外國,社會從來不缺發財立品的社會賢達,對年輕人不放棄的善長人翁亦大有人在,不過夠膽以破格的方式幫助年輕人的並不常見。

最近情況,平均租金升幅仍然高企,但新簽約租金升幅則一直跌了大半年,而且未有止跌跡象。如無意外,平均租金將會跟隨慢慢回落,帶動整體通脹由高處向下。

作為生產要素,人和地是互補的。人去樓空,移民潮當然會減少土地及房屋需求。問題是,今天人才外流是短暫性還是結構性?政府在制定土地及房屋政策時,要先解答這問題。

聯儲局擔心的,是通脹成為關鍵字的時間太長,預期揮之不去,人人聚精會神加價加薪,貨幣政策的短痛就會變成長痛,要慢慢地用成本不菲的行動去改變大眾想法。

4年後,當明日大嶼還是明日復明日,即日上映有「香港有史以來最具規模科幻巨著」,票房昨突破5億元人民幣還有「中國首部科幻機甲大片」。在我眼中,《明日戰記》其實是一部奇蹟片。

當資訊量無比澎湃,世上還是會有謊言大話,只是形式跟18世紀有點不同而已。

撐住好人,香港會有更多好人。撐住爛片,香港只會有更多爛片。以戲論戲,應批評的便放心批評。《明日戰記》是好電影的話,一定要撐!

據由牛津大學學者整理的防疫「嚴厲指數」(Stringency Index),香港對內對外的限制仍然甚多,打齊針的市民享有的自由(聚集、出入境、上班上學、進出公眾場所等)比歐美從未打針的還要少。

從興趣到專業,要避免做爛市是困難的。香港舞台藝術從業員工會副主席受訪時指,演唱會舞蹈員排練費用時薪約50至100元,演出費用會高一點,但跟美國一般舞蹈員所賺相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