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土地供應有助樓價下跌,但香港乃至國際上為何大批沒有任何物業的市民,均反對政府增加土地供應?
疫苗和安全帶有非常不同界外效應。有效的疫苗,除保護接種者健康,亦有助減慢傳染病社區擴散;有效安全帶,除保護車上佩戴安全帶的人,卻有可能危害其他道路使用者生命安全,這不是哲學可以解釋的。
現時民主黨僅僅控制兩院,政治勢力分布可以鐘擺的幅度較大,不確定性會比其他情況(例如兩黨各佔一院)要高。
大陸地產商十分進取的賣樓花策略是否亦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產物?如是,強行切斷它們的資金供應鏈又是否治標不治本?
宏觀經濟不是冷氣機,調整溫度後很快見效,貨幣政策有其「又長又多變的滯後影響」,我們今天看到的需求下降,5次加息分別有多少貢獻,只有上帝知道。
英鎊在宣布減稅後大跌,再在政府轉軚後收復失地,我認為可以兩種獨大的情況解讀。
香港樓市正在經歷另一次熊市。執筆之時,中原指數最新報169.35點,創241周新低,重返4年前的水平。同一時間,本地樓市的交易量亦大跌,據報各大藍籌屋苑交投量正在大幅下降。
人總是喜歡互相比較,N年前,黃子華說睇人X街最開心;N年後,研究就發現,原來被(認為弱於自己的)人超前是最令人擔心。
無論在香港或外國,社會從來不缺發財立品的社會賢達,對年輕人不放棄的善長人翁亦大有人在,不過夠膽以破格的方式幫助年輕人的並不常見。
最近情況,平均租金升幅仍然高企,但新簽約租金升幅則一直跌了大半年,而且未有止跌跡象。如無意外,平均租金將會跟隨慢慢回落,帶動整體通脹由高處向下。
作為生產要素,人和地是互補的。人去樓空,移民潮當然會減少土地及房屋需求。問題是,今天人才外流是短暫性還是結構性?政府在制定土地及房屋政策時,要先解答這問題。
聯儲局擔心的,是通脹成為關鍵字的時間太長,預期揮之不去,人人聚精會神加價加薪,貨幣政策的短痛就會變成長痛,要慢慢地用成本不菲的行動去改變大眾想法。
4年後,當明日大嶼還是明日復明日,即日上映有「香港有史以來最具規模科幻巨著」,票房昨突破5億元人民幣還有「中國首部科幻機甲大片」。在我眼中,《明日戰記》其實是一部奇蹟片。
當資訊量無比澎湃,世上還是會有謊言大話,只是形式跟18世紀有點不同而已。
撐住好人,香港會有更多好人。撐住爛片,香港只會有更多爛片。以戲論戲,應批評的便放心批評。《明日戰記》是好電影的話,一定要撐!
據由牛津大學學者整理的防疫「嚴厲指數」(Stringency Index),香港對內對外的限制仍然甚多,打齊針的市民享有的自由(聚集、出入境、上班上學、進出公眾場所等)比歐美從未打針的還要少。
從興趣到專業,要避免做爛市是困難的。香港舞台藝術從業員工會副主席受訪時指,演唱會舞蹈員排練費用時薪約50至100元,演出費用會高一點,但跟美國一般舞蹈員所賺相差不多。
連續兩季經濟負增長這個流行定義,優點是清楚明白,直接看官方數字就可以了,缺點則是太過簡單,經濟明明不太差,亦可被定義為衰退。
大約在3年前,金管局發出虛擬銀行牌照。3年後的今天,虛銀在香港發展情況如何?金管局總裁余偉文這樣說:「在普惠金融方面,不少虛銀都能夠做得到」。
兩日後DSE放榜,我只想對本屆的DSE學生說:DSE同樣並不是be-all and end-all。
在市場均衡之下,比較好的IPO投資機會,往往只在投資者最莫財最恐懼的時候出現,當市況改善氣氛變得樂觀,IPO就會回復參差不齊大上大落的常態了。
想當年,我這個芝加哥學派訓練出來的學生,就是質疑貨幣政策是起死回生的靈丹妙藥,更不相信政府大灑金錢可以挽救長遠低迷的經濟。至於結構性改革,涉及的個別利益集團的政治利益太大了。
公共資源有限,若房屋標準定得過高、出售居屋定價過低,再加上購買公營屋有機會賺取高回報,公營房屋只會淪為抽獎遊戲,偏離公營房屋的政策目標。
疫情之前,本地以及內地的生育率已在不斷下降。在動態清零仍是至高無上的目標的情況下,作者相信本地以及內地的生育率只會繼續下跌。
回歸25周年,本地文藝界有代表人物先後離世。死者為大前提下,蓋棺論定言之尚早。政治冰河期間,市民眼中老而不死的卻可能比離世的更年輕。
我希望新任特首能夠真正的以「實證為本」的態度,將成人煙草使用率列入政府的關鍵績效指標之一,與大家同為本地控煙開新篇。
歸根究柢,傳媒為了生存,提供準確客觀的資訊和分析是其次,吸引注意激發討論才是王道。
聯儲局有雙重任務在身,兩者兼顧是相當困難的事,尤其是當面對突如其來的衝擊,聯儲局就要在兩者之間作出取捨。
市場要珍寶死,海洋公園當然不容易透過市場令他起死回生。集體失憶,是我們似乎忘記了淘汰珍寶的從來就是我們。政府出手保育消費者唾棄的,不應奢望沒有補貼下可以起死回生。
當低息環境維持了一段日子,市場上的業主大多已鎖定低息,貨幣政策將來的刺激效果就會打折扣。也就是說,在樓揭利率的影響下,放寬貨幣政策短期或有威力,但久而久之,政策威力就會減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