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統計處的數據可以看到,近年來,香港的「地積比」一直在下跌,這可能意味着發展商在相同面積的土地上所能建設的樓面面積減少了。這一指標反映了政府對土地使用的管制愈發嚴格,從而可能導致新樓盤供應減少。

局長建議將煙草稅維持佔煙草類產品售價的一定比率,即75%,變相價格管制,有違香港的自由市場精神。若按照此機制,零售商只有做蝕本生意。

香港市民不是任你擺布的棋子,早一輪就要乖乖的早點回家,這一輪就要夜夜笙歌蒲通宵,隨傳隨到,聽教聽話。畢竟這種伸長縮短的彈性,只屬於少數人。

對比食肆業,其他服務業面對更大的波折。旅遊業受到最大打擊,金融業(特別是金融市場及資產管理)則出現了反常的趨勢。

早前財政司長陳茂波在他的網誌提到短期內,要與業界合力把香港的夜市搞活搞旺。但救夜市前不如先救股市,救股市,其實是救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股市興旺,夜市還能夠淡靜嗎?

即使有政府百分百擔保,每項貸款其實亦須由有限公司主要股東或合夥公司合夥人提供個人擔保,因此對貸款人來說壞帳並非毫無成本。

今年5、6月人在香港,沒有太多機會出外食飯,根據有限而片面的觀察,訂位的確比疫情前容易。形成強烈對比的,是過去幾個月新聞所描述的一片歡欣。翻查傳媒引述數據,是這些報道其實有兩個值得商榷之處。

直至今天,通脹目標仍然有「右派」色彩。堅持目標的,多被視為保守派。建議提高通脹目標,又或較溫和地回應通脹的,大多政治立場較左。吊詭的,是通脹對貧苦大眾的損害未必比對富人要小。政治這門學問真的高深莫測!

請局長留意,世衛建議的「75%煙稅佔比」目標,是有附帶條件及要求,就是加煙稅的同時,要連帶鄰近地區一齊加價。一區兩稅的挑戰,就是當一區之內不能劃一煙稅,毫無科學根據支持的75%目標根本不應存在。

香港送免費機票,不丹收發展費用,哪個是悲情城市,哪個是幸福國度?

不管時局怎樣,兩千多年來飲食男女自有其承傳之道。今時今日飲食男女的代表人物,我認為非留家廚房的劉健威與O Chef Lab的梁芷珊莫屬。

近期台灣娛樂圈掀起一場MeToo風暴,眾多藝人揭露長期被掩蓋的性別歧視問題。不僅如此,世界各地的娛樂圈也一直存在着明顯的性別薪酬差距。這些性別歧視的根源是什麼?

信錯預測而投資失利,可以是輸粒糖,也可以是輸間廠。這些預測一錯再錯,實屬累街坊之舉,不是值得自豪有膽識的表現。不作沒有把握的預測,寧願沉默不去語出驚人,是公德。

一件事情孰好孰壞,從來都是觀點與角度。談到這個大河原老師在香港舉辦的50周年紀念展覽,最終落戶海洋公園,本來是美事,卻在開始時鬧出關公事件。

此時雖是美國上市淡靜之時,但對日日煮這類公司來說,或許是個集資擴充的好時機。

我並不否認,一些國家由於過度借貸,最終陷入債務危機,這當然是一個不良的結局。然而,我們不能因此而將政府負債一概視為負面現象。

內地年輕人失業率屢創新高,習近平希望年輕人「上山下鄉」、「吃苦耐勞」,在鄉村振興的大舞台上建功立業。

為什麼頂級廚師工資比頂級演員或頂級運動員低那麼多?為什麼頂級中廚工資一般又比不上頂級西廚?

債務上限真正看得到的影響,出現在孳息曲線。理論上,若果兩黨未能就債務上限達成協議,美國政府就會「技術性」違約,到期的國債要延遲償還。

阿仁的朋友都知道,「Syan……」是他塗鴉的tag。從港式街頭到再思街頭,MC仁的粉絲今次不容錯過。多得《號外》邀請,我今次有機會跟兩位講者討論:究竟甚麼是買得起的街頭藝術?

理解任何統計數字時都要了解背後的「前文後理」,否則只會被說故事的「說書人」帶風向。

因為當雞蛋價格下跌,消費者的生活回復正常,心中對此事已沒有怒火。市場觸覺敏銳的專家和政客,注意力已轉移到其他目標,批評那間企業、這個老闆貪得無厭了。

英語有云:any publicity is good publicity。直譯就是「任何宣傳都是好宣傳」。言外之意是,即使是負面宣傳,也會增加產品的知名度,真是這樣嗎?

經濟預測之所以百年不衰,靠的當然不是其卓越表現,而是追求穩定秩序的不變人性。

今年是蘇格蘭哲學家和經濟學家亞當史密誕生300周年,他出版了兩本著作,一本是較早的《道德情操論》,一本是無人不曉的《國富論》。

從飲食業到體育文化,我的興趣範圍可能比大教授張五常的還要廣泛。索性自己經營,賺點錢不但清楚了,還有更多餘錢去打另一場battle。

「搶企業」、「搶人才」當然不能只說不做。在政策層面上,特區到底可以如何「搶人才」?怎樣「搶企業」?美國近年州與州之間的「移民潮」可能可以為我們帶來一些啟示。

自1985開始,一直就「居高不下」,總是比香港整體(即15歲或以上)要高。為何年紀愈輕,失業率愈高?

有一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就講過,每當想到增長率不同足以造成生活水平的巨大分別,就難以對其他問題提起興趣了。我於是就跟學生說,這個經濟學者的意見不代表大多數。為什麼?

不論票房亦不論獎項,要港產電影真正翻生,我認為更重要的是不再逃避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