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日,第28屆全港中學生十大新聞選舉揭曉:第1位,八三一事件,得票率67%;第2位,七二一事件,65%;民間的五大訴求居第6位,62%。當前香港官民糾結難解,主因之一是官方拒絕設獨立調委會。
12月24—26日聖誕節期間,香港成為「白煙城市」,催淚彈造就了「煙霧聖誕」。行政長官16日述職,觸及香港「非常時期」和「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她至今仍未公開交代緩解官民糾結、平息亂局有效舉措。
12月19日,是《中英聯合聲明》發表35周年。英國外相藍韜文發表聲明,稱關注1984年北京關於香港「高度自治」的承諾,呼籲遵守承諾;針對當前的警民衝突,展開「有意義的政治對話」,回應港人合理的訴求。
11月24日的區議會選舉,重劃兩大派的版圖,自民派(自由民主派)的大勝,是選民對政府的不信任投票。
29日上午,警方安全小組繼續入理工大學園區,處理危險品及刑事蒐證。在29日內,理大園區或可望解封。近幾天,被困園內的師生、示威者雖可「和平離開」,但仍未「脫困」。
雙十一實彈射擊學生的事件,引起廣泛的爭議。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發言人呼籲香港各方克制,要制裁示威者的暴力,也追究警方過分用武。
8日,科大學生周梓樂重傷不治,校長史維率學生默哀,表達悼念之情。周同學的不幸,或會燃起更猛的憤怒之火,社會抗爭難以平息。
10月29日,香港首富、誠哥透過他的基金會宣布,扶助中小型食店,每店補助6萬元,總投入2億。此善舉大受歡迎。早前,北京有人發起「鬥地主批首富」,指誠哥的「網開一面」說是「縱容犯罪」、包庇香港暴力分子。
前幾天(10月21日),8家醫院的醫護專業人士,有午膳靜坐請願,提醒眾人毋忘「七二一」和「八三一」,繼續尋找事件的真相;呼籲正視公權暴力、保障人權,發揚人道精神。
16日,中大新聞系發表民意調查,稱市民對警方的信任度甚低:超過51%受訪者完全不信任,完全信任的只有9%。同日,香港大律師公會主席戴啟思表示,政府、警隊行為要合法,沒有比政府向公眾施暴更蠶食法治。
行政長官即將援引「緊急法」,繞開立法會制訂《禁蒙面法》。此舉限制市民自由,架空立法會部分立法權,強化警方公權力,雖對「止暴制亂」有短期效應,卻會導致個人極度集權即極權化。
在官方「九二六社區對話」中,多數發言者呼籲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檢討警民關係,調查警察是否濫權、執法不公、親疏有別,觸及「七二一」、「八三一」、「九一五」事件。
9月19日傍晚,沙田區中學生結人鏈和平請願,呼籲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調查「送中案」事件。在這之前,全港中學生有「九九人鏈」表達了關懷香港家園、守護自由的情懷;也關乎民主、人權的價值觀和「波羅的海之路」。
「八三一太子車廂暴力」,如同「七二一元朗白色恐怖」令人震驚。警察在車廂內「無差別打人」,引起廣泛的爭議;官方對兩次事件躲躲閃閃,有「燈下黑」之嫌。港人有「免於恐懼的自由」正在「淪落」之感。
八一八大集會是和理型請願,突顯和平理性的秩序文化。但是,每次和理型大遊行、大集會後,是勇武派的游擊戰、與警察的街頭「武鬥」,警民糾結難解,社會彌漫仇恨。
170萬人參與的「八一八大集會」,是和理型請願,但暴力陰影未散去。8月21日深夜,黑衫人勇武派佔據並堵塞元朗西鐵站;而8月20日揭發的警察醫院虐打案(北區醫院病房內),更令民眾震驚。
浸會大學的學生方仲賢,購入雷射筆被警方截查,指他「藏有攻擊性武器」,「有機會干犯有關罪行」。許多市民認為,這是荒謬之舉,使人有「白色恐怖」的恐懼;有人質問,購入雞蛋、雨傘,是否也是「藏有攻擊性武器」?
「七三○塞車事件」被稱為不合作運動。受困擾的,不是有高級轎車和司機伺候的高官,而是趕着上班的白領和勞苦大眾。許多市民有怨言,也有人表示「諒解」。
7月21日,在元朗恐怖分子的暴力毒打下,無辜的乘客、老人、孕婦和記者受傷害,那是市民找不到警察的時分。這是香港特區政府的恥辱。港台名記者利君雅在記者會責問特首:哪裏去了?請她「講人話」。
6月4日風雨之夜,有一群穿制服的中學生來到維園。在六四晚會的燭光下,一副戚戚然的哀傷之態,令人嘆息過早地「體驗」社會事件的「悲劇性」。
數十萬人的「七一大遊行」,是「和理非」式的請願,高揚香港的秩序文化;「七一佔領立法會」,則是有暴力的「游擊戰」,疏離了法治軌道。不過,年輕人因憤怨而訴之暴力,關乎強權政治暴力的擠逼。
「六二六靜默行」的參與者,向外國領事館呼籲,各國在G20峰會關注香港的「送中案」,「愛丁堡廣場集會」也傳達了同一訊息。年輕人走在集會前頭,關乎對「香港明天」的憂患意識。
行政長官於18日向市民道歉,但吝於一鞠躬;仍是「猶抱琵琶半遮面」,拒絕說「撤回」修例。民怨未消,糾結難解。
「送中案」引發港人強烈的憂患意識。「六九大遊行」波瀾壯闊的場景,顯現港人維護「免於恐懼的自由」、司法獨立的法治和人的尊嚴,決心守護香港家園。
百年前的「五四」,學生有「火燒趙家樓」之舉,北洋政府釋放了肇事者;毛時代的「四五」(1976)雖拘押了數百人,但未開槍;30年前的「六四」,卻對和平請願學生開槍清場。
30年後的今天,香港記者未忘六四亡魂,製作了紀錄片〈我是記者,我的六四故事〉,再現1989年6月3日、4日天安門廣場的場景,追述子彈橫飛下的採訪故事,說出「生死一線間」的感受。
100年前的五四運動(下稱「五四」),是波瀾壯闊的社會運動、文化運動。它的光環,在於以科學、民主為主調的思想啟蒙。
《逃犯條例》的修訂草案,引起港人焦慮。官方應正視中國大陸司法弊端造成港人的陰影,回應民意修訂草案,只移交涉罪陸人,樹立港人港審的底線。
紅二代名人陶斯亮最近發表〈耀邦叔叔〉一文,提到耀邦被逼下台(1986年底)受冤屈,學生憤憤不平,要求公正對待他,後來演變為八九學潮……
老一輩經濟學者馮蘭瑞關心民疾,提到農村「土皇帝」折騰農民,所謂農民「主人公地位」,只是「一句奢侈的空談」,連農地種什麼也由「官」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