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濃是香港文壇的傳奇,由1970年代《華僑日報》時期的專欄「點心集」開始至今已60多年了,但他的創作仍然源源不絕!

亞洲人的社會比較內斂,很少透過擁抱表達關心與愛蘐,希望年輕的父母多透過擁抱向孩子表達愛。

童年快逝,6年的小學轉眼就過。希望多與小學同學聚會,往事只能回味呢!

讓我們從「牛下女車神」的生命,學習堅毅,感恩的特質、做一個好人。

現今社會愈來愈重視幼兒教育,不僅有針對幼兒園的到校支援教師培訓,更有家長自由遊戲培訓。Dr. PLAY團隊希望業界能明白自由遊戲的重要性,並在學校、家中實踐。

教育孩子和經營學校就要「如烹海鮮」,要按不同的食材,如大魚小魚、海蝦河蝦、蜆蠔青口,都有不同的烹調方法,蒸、炒、煮、炸,生吃、熟食均可以令人食出鮮味來。

升中,不單是小六畢業生的挑戰,我認為父母的挑戰更大、更深,願孩子們懷着信心成長,家庭和睦有愛!

冀望各家長由今天開始細心了解孩子強弱及興趣後,慢慢了解如何引發及啟動孩子的內在動機。

崇禎皇帝實值得詳談──他是《帝女花》的主要角色,當年由大老倌靚次伯演,不作他人選。我們愛中國文化的人也要感謝劇作家唐滌生把這段歷史搬上粵劇舞台,將之藝術化,才能流傳於世。

透過遊戲可以刺激腦部的發展。希望家長能掌握好玩、開心的遊戲,與孩子一起玩,達到親子身心並用的溝通互動,右腦才會受到刺激,培養出終身受用的靈感、彈性思維、創造性、掌握能力及記憶力等。

小賭不但不可怡情,大賭更是不可承受的害,世人都必要小心,防微杜漸。相對於黃和毒,賭更是殺人於無形。

父母也許本質上是不同的,乾道尚勤,坤道尚德,但都是孩子一生的守護天使,一對翅膀,讓孩子成長高飛。

自由遊戲看似簡單,每天在校、在家玩自由遊戲,可以讓幼兒學習自我調節能力、培養解決問題能力及增強分享和解決衝突能力。

透過有系統及主題式的家長教育課程,可以發展校本家長教育資源,並建立正向家長教育的文化。

每年小一派位之後,不代表塵埃落定,有些家長還是力求最好,被派首選、次選、三選的91%的家長仍會抱「人望高處」的心態,「不妨一扣」。

「為什麼要讀書?」一道不容易回答的問題。新中國的周恩來總理答案是「為中國崛起而讀書」,他心繫國家,奮鬥不息,他是偉大的總理,是我們的榜樣!

猛虎、巨蛟、惡人、毒草都要根除,人心才會安穩,社會才會安寜。但人的惡習甚多,但萬惡「懶」為首。嗚呼哀哉!「懶根不盡除,難有好人生」。

根據心理學家的資料,踏入十歲的學童已由具體運思期進入抽象運思期,可以相應給兒童學習一些邏輯、演繹、分析、評鑑類的知識。

學校是次運用「家校合作活動計劃資助」舉辦是次工作坊,並為及每位學生購買桌遊,希望他們能夠在家邊玩邊學品格。桌遊分三款,適合三歲、四歲及五歲學生。

愛恩斯坦、梵高、貝多芬、李白、李小龍都是公認的天才,但其實也可視他們是瘋子。他們或是自閉或是情緒過度澎湃(Over excitability)或過動(hyper activity)等。

無論貴賤、種族、高矮、肥瘦、美醜等,穿上了校服,大家都是團體的一分子,可說是群性教育的重要元素。

早茶,是我和媽媽共處的美好時光。雖然只是短短的十多分鐘,總是匆匆忙忙的。

愛因斯坦曾經說:「遊戲與玩樂是最高形式的研究方式。」兒童在長大過程中會透過許多方式了解原本不懂的事情,可能是透過觀察、觸摸、思考或創造來達到目的。

在過去的半個世紀裏,孩子們玩耍的機會愈來愈少,為什麼會這樣?

中國人以農立國,以「勤」為生存、繁衍後代最必須要有的素質。懶惰則是萬惡之首,也是人類的主要劣根性之一。

提升兒童創意是一個持續性的過程,成人要從旁配合,鼓勵天馬行空的想法。日子久了,你會發現不一樣的小朋友。

希望更多家長明白自由遊戲的重要性,每天也可以花最少30分鐘跟孩子自由玩,發展他們調節情緒能力、社交技能及專注力。

單車運動可以鍛煉孩子肩、脊、腿、四肢、腳、腕,增強身體靈活性、技巧性;有效訓練關節骨骼、四肢,大大改善兒童超重和肥胖的問題,有助兒童健康成長。

看似微不足道的自由遊戲,卻有着強大的力量,幼兒每天在學校及家中自由自在地玩,慢慢便能培養不同的習慣,真正體驗到自由遊戲的好處。

實行自由遊戲其中一個令老師頭痛的地方是失控場面。老師擔心幼兒年紀太小,易造成混亂,甚至失控。但是,控制場面方法很多,甚至可以讓孩子們親手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