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大陸嚴防和平演變容易,在香港則非常困難,因為按照一國兩制的原意,香港在制度上仍然可以跟西方世界接軌,而且香港人也從不抗拒西方的文化價值觀。

財多好辦事,在社會政策上大手筆投入、不斷動用公帑「購買」社會和諧,卻迴避老大難的問題,已經成為本屆政府的一項「特色」!

幾個「重中之重」的土地供應選項如棕地、公私營合作以至填海,背後都有強大的利益持份者牽涉其中,政府才寸步難行,這裏面並不關乎什麼民意!政府全盤接受土地小組建議,沒有原則,只求取易。

以現有的「一次性個案」方法先解決問題,對兇案死者的家屬是最大幫忙。現在因移交逃犯的爭議鋪天蓋地,反而令人忘記了案中家屬的悲痛,很明顯是輕重不分。

近10年來陸續「登陸」的港人之中,相當一部分受過大學教育,他們對政府的期望和「批判能力」都遠比上一輩高。政府的安老政策,必須適時調整以應付一批「新生代」老人的來臨!

三隧分流和派4000元都可以在短期內解決,沒有多少「長遠影響」;真正棘手,甚或有可能觸發更大危機的,是長者綜援問題。

英國公投決定脫歐之後,就「如何脫歐」的談判,英國真的是進退失據,跟以前很多人覺得英國政客老謀深算、成竹在胸的印象完全不同。脫歐派既要「脫」,但又想向歐盟爭取更多好處。

香港沒有法定退休年齡,社會仍未有退休年齡的「共識」,但政府已把長者申領綜援年齡界限提高,難以令人接受。

有錢好辦事。林鄭上任之初提出理財新哲學,就是要「採取前瞻性與策略性的理財方針,善用盈餘」。她也表示對過去幾年本地經濟增長的表現「不甘心」,認為增長幅度可以更快。

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意味香港不再單是發揮自己的優勢,而是要配合中央制定的全國發展規劃。

陰謀論所指的,是和中國大陸高科技發展有關的一些頂級人才和企業離奇地接連出事,彷彿背後有一對「無形之手」在策劃布局,目的是為了阻撓和破壞大陸在高科技發展的進程。

各有所求、各懷鬼胎,中美貿易戰很難在90日後一次過達成協議。以後日子,將會是談談打打、持續不斷。

國民黨訴諸經濟議題在九合一選舉大翻身,相信兩岸關係尤其經貿發展將會因此而得改善。然而大家也許還記得,馬英九年代大陸、台灣關係緩和,經貿往來頻密,但國民黨卻在2014年選舉大敗,兩岸關係正是原因之一。

為了迫使中國讓步,美國必會用盡各種方法,打「香港牌」是其中一招,但美國的矛頭對準的始終是中國大陸而不是香港。

貫通中西,廣納百川,是香港過去百多年的特色,這裏收納過不少通緝犯、政治犯、落難文人、學者等,也是戰亂時期商人和平民百姓逃難安身之地|他們沒有視西方為「敵對勢力」,反而創造了不少中西合璧的輝煌成果。

時勢造英雄,很多名人的成就,今天已無可能複製。查良鏞先生能夠跨越不同領域但都可以成為獨當一面的人物,現在還可以有這種人嗎?

香港是「基建之都」,政府願意大手投資在基建。當我們的跨境大型基建相繼建成之後,政府是否應該把注意力放回本土,為本地基建的抗災能力及提高安全系數投入巨資,為香港人打造一個真正安全的現代城市?

反對填海的理由還有很多。但正如其他土地供應選項,有哪一個是沒有阻力的?有哪一個是沒有反對理由的?

中國的經濟發展速度在過去40年領先大部分西方國家,並培育了一個人數以億計的中產階級。可以說,即使現在的格局是另一場新冷戰,美國的對手──中國──跟當年蘇聯完全是兩碼子事。

要實施23條國安法,會涉及香港法律的修訂,每一項修訂都是高度敏感且充滿火藥味。相比之下,土地房屋問題雖然棘手,但牽涉的主要是利益分配,不是政治對抗,應該較為容易處理。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用心良苦,搞諮詢又搞民調,然而大部分諮詢會都變成不同團體公開高喊他們的訴求,甚而互相對罵,卻看不到不同意見互相交流的場面!

受極端氣候衝擊,香港的基建能否抵擋得住?政府是否應該來一次全面檢視,提升我們的基建標準以抵禦將會成為常態的極端天氣?

要用匿名評論這一招,無論以什麼標準衡量,都看不出會帶來什麼效果。結果匿名評論未傷及特朗普,《紐約時報》自己卻受重創。這一回《紐時》應該是輸了。

大灣區首要任務應是制訂一個可以「做大個餅」的規劃,而不是由內地「派糖」,提供優惠吸引港人北上。

如果政府回購,由政府營運就能改善服務水準,那麼全世界的國企都應該是最佳企業了!田北辰議員為什麼認為港鐵成為公營機構,其表現會優於目前作為一家上市公司?

除了頭痛醫頭式的獨立調查,找出當前出事的原因之外,現在應是時候為港鐵來一次「全面體檢」,徹底地查找不足,令這家港人珍而重之的企業能夠重新上路、持續發展。

國力,是指國家的實力;國情,是指國家的整體狀况。一個國家要怎樣發展,必須認清本身的國力,走一條符合國情的道路。

疫苗造假事件雖在內地發生,但港人看在眼裏,也會造成心理衝擊。香港正在逐步融入國家發展策略,成為大灣區計劃的一員。選擇在內地工作或居住的港人,很自然會對這些造假惡行有切膚之痛。

在習近平主席「新時代」的指引下,內地正全力去槓桿、消化過多產能、控制資產泡沫,逐步清理2008年投入4萬億人民幣刺激經濟引起的後遺症。

形勢比人強,在科技領域上內地要靠美國,就只能讓步,接受美方開出的條件。那麼,當前的貿易戰又如何?中美之間的貿易到底是誰靠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