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多極化的特徵是除了美國,尚有幾個大國正在冒起,它們未必跟美國對立,但也不一定事事跟隨美國,例如中國、俄羅斯、印度、土耳其、法國,它們都屬於區域大國,有自己的主張,對國際秩序也有自己一套看法。

過去幾年市場不時傳出恒大出現債務問題,但每次它都能化解危機、安然渡過。很多投資界人士都不明白,這種高槓桿、「債冚債」的營運模式為何可以「歷久不衰」?

關於解決香港土地和房屋問題的方案多不勝數,我們不是缺建議,缺的只是決心和執行力。連撤銷一項已執行逾10年、已經無實際作用的樓市辣招都猶豫不決,其他更複雜、涉及更多利益的土地房屋政策,政府是否更加猶豫?

虛擬資產的概念十分複雜,跟傳統投資產品截然不同;而其價格大上大落,相信是吸引投資者參與的主因。對於這種結構複雜,價格又大幅波動的投資產品,證監會為何會准許散戶投資者參與?

政府現在全力推動夜經濟,到底目標消費者是什麼人?那些大力鼓吹要振興夜經濟的,到底他們每周有多少天會幫襯夜市?

極端天氣來襲,沒有城市可以倖免於難。我們慣見其他國家的特大山火、旱災、洪災,在香港都有機會發生,而我們現有的基建設施,可能已無法有效抵禦!

福島核電站排放的不是「核污染水」是什麼?難道是清潔水?可飲用水?有些為日本政府辯解的專家硬說排放的核污水無害,甚至可飲用。

地區官員不再是「父母官」,地區工作要官民和衷共濟,地區人士應該可以監察專員的工作,令權力不會失衡,落在政府官員一邊。唯有如此,方能杜絕藉迎送酒宴拉關係向官員靠攏的惡習。

中國式改革,最後能否創出另一套中國式軟實力與美國抗衡,令中國在經歷眼前的困境之後,能夠再創高峰?這對中國來說是一個重大考驗。

歷史上美國曾打過3場世界級的科技戰。現在第四場科技戰,中美對峙,中國要怎樣打?香港在輸送資金、人才等方面一直是中國大陸的窗口,美國豈會放過?

大學管治模式各有不同,唯絕大部分國家/地區的成功經驗,都是政府/政客盡量減少干預,給予大學最大的自主權,由專家、學者治校。香港要維持本地大學的一流水準,就不應反其道而行。

中大校董會改組,不是一家大學的事,而是關乎香港專上教育發展方向的大事,我們希望政府明白過去本地大學成功的原因,切勿誤判,更不要自毁長城。

我們更加希望,香港能夠包容更多不同聲音,讓更多人放心說真話、放心批評、願意說出他們到底需要一個什麼樣的香港。唯有如此,香港才有機會再展活力、再現生機。

美歐的「選擇性脫鈎」將集中在高科技、高技術領域,相信美國對中國的懲罰性質關稅,有部分將會撤銷。對香港來說,這應該是一個好消息。

回歸下半場,香港的路不容易走,但我們優勢仍在,毋須過分悲觀。

美國的盤算,是國務卿訪華可以「增進了解、減少誤判」,起碼恢復雙方一個正規且高層的溝通渠道;而最主要目的是安排稍後的習近平、拜登高峰會議。在另一場中美元首會晤前,兩國之間的緊張局面都不會出現任何轉機。

內地對新聞自由、公共利益的探討和重視,應該令香港明白,我們現在不斷收緊言論自由空間、不斷設下紅線,是「反其道而行」!

中美交鋒的戰場,在相當一段時間內仍會集中於制度之爭,在科技、創新、開放、文化、文明等軟實力上較量。這將會是一場爭取民心、民意的無硝煙戰爭,這方面中國可能要急起直追。

在經濟結構轉型、社會貧富懸殊和民心向背的狀態下,為何港府要向乘車優惠此「維穩費」開刀?實屬「對症下錯藥」!

在壓迫的環境下,幽默除了是娛樂,背後其實還包含着不滿和批評;幽默、開玩笑是面對不尋常事物的反應,而笑經常是普通人對怪事、離奇、難以想像的事情的情緒反應。

多少年來我們都相信,專家治校、院校自主、自由開放是本地高等教育成功的重要因素,不能因為一場政治風暴,就把香港高等教育賴以成功的支柱毁於一旦。

匯豐對自己的定位舉棋不定、進退失據,而中美鬥爭正在升溫,類似孟晚舟案的對弈隨時會再發生。匯控總部在西方但業務重點卻在東方,危機仍然存在,突發事故隨時再來。匯控兩面不討好的宿命,可能無法解除。

香港培養政治人才,也應該從基層開始。在「愛國者治港」的新體制下,能進場參加區議會選舉的都是愛國者,還擔心什麼?

對一般香港人來說,大灣區至今仍然是一個宣傳上唱得起勁的概念,但實際上可以為香港帶來什麼改變,相信很多人都茫無頭緒。

北京三番四次敦促香港要就《基本法》第23條立法,但特區政府一直趑趄不前。特區政府的主事人也許還沒有察覺到,國安議題從2012年開始已不再是憲制責任「咁簡單」,而是中南海的首要關切、是重大政治任務!

俄烏戰爭、中美對抗,令世界再次分成兩大陣營,中俄一邊,美歐一邊,各小國都選擇靠邊站,國際政局似乎再無「中立」空間。過去港式思維,認為香港在中美衝突之間仍可以維持特殊地位;現在看來,這種想法已不切實際。

中國去美元化、搞石油人民幣,相信已下定決心,一場金融戰勢所難免。在人民幣國際化的國策下,香港的作用無可取代,甚至是獨一無二。從這個角度看,香港金融市場仍大有作為。

中共以黨領政,大政方針均由中共拍板決定,把港澳工作納入中共系統後,香港需全面配合黨的方針政策。具體議題如對美國關係、台灣問題、應付「敵對勢力」等,香港都必須旗幟鮮明、敢於鬥爭。

香港回歸以來,有4位總理處理過香港問題。香港人對回歸後幾任總理印象不壞,皆因他們的作風都傾向務實,而且總理多處理經濟民生政策,較少涉及政治和意識形態,較容易令人受落。新上任的李強會是什麼樣的總理?

在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過程中,中央各項政策措施,香港到底有多大知情權、發言權和決策權?涉及香港和鄰近地區的發展計劃上,香港可以如何為自己爭取利益?這也許是新時代特區政府必須正視的新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