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對急速變化,不可知的未來,我們需要做的,並非單單掌握更多「新知識」(to learn),而是能掌握「學習新知識」的能力 (learning to learn),即是「學習如何學習」。

未來幾個月的香港,疫情未過,對於學生而言,繼續是人生一個大挑戰,關注他們的精神和情緒健康,是教育界急需着手處理的問題,社會各界亦需參與其中。

人工智慧不單令整個就業市場轉變,更可能取代很多現時我們所認知的工作。在此情況下,到底下一代要有什麼能力才能立足呢?

參加辯論比賽就是要鍛鍊一種不怕失敗卻不服輸的精神,事前固然要充分準備和計劃,但臨場發揮至為重要。

究竟學校如何到位並有效協助學生學習?教育創新如何能在這「新常態」中落實呢?筆者以本學年特殊的開學經驗出發,與大家分享和交流。

孩子回校的日子臨近,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何幼稚園高班及小一會比小二、三較早回校?

為何教師覺得難以推行改革?到底香港教育改革的難點在哪兒?本文作為下集,希望與各位一同探討和分享。

自2000年提出教育改革後,香港至今仍然未有引進適切國際大勢、應對未來變化的新教育內涵,以至再度審視現今課程、教學法和評估方式。這一狀況着實令人擔憂。長此以往,香港人的競爭優勢將會日漸衰落。

疫情下大家也暫停了面授課程,畢業禮改在雲端發生、開課日不再是跟父母說再見的考驗,而是父母排排坐在孩子身旁「陪太子讀書」。到底網上授課是否可以取代面授?尤其對幼兒及其家庭有什麼影響,值得我們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