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教育3.0

透過閱讀 認識世界
作者:吳凱霖2021-04-15
我們為每次閱讀做好準備,閱書時盡量令讓幼小孩子把自身感受與文本結合,感同身受,孩子才會投入其中。我們經常強調,世上沒有不愛閱讀的孩子,只有用錯方法讓孩子離開閱讀。
世界閱讀日的反思
作者:吳凱霖2021-04-08
幼年時孩子的閱讀訓練,讓他們能透過閱讀認識了不少基本詞彙,亦知道詞彙在文章或故事中的應用。因著這種互動,從閱讀中學習語文的過程,才能事半功倍。
爸媽和你上山去!
作者:丁惠芳2021-04-01
誠如半杯水的道理,在疫情下你可以感到無耐與無助,但也可以因時制宜,爭取機會與孩子一起克服困難、一起學習和一起成長。
香港教育中所呈現對身份認同的不同光譜和取向
作者:曾家洛2021-03-25
香港人的身份認同從來不是非黑即白、「自古以來」的,而是外向型、複合型,且多元複雜的。在「新香港」下,這些觀點和討論會否繼續延續下去?還是會定於一尊呢?對於往後香港的身份認同培育,又會有怎樣的影響?
疫情下如何照顧幼兒情緒和社交需要:幼稚園的經驗
作者:黎淑儀2021-03-18
在課堂因為疫情而需要轉為網上形式時,整個教學模式也需要隨之轉變。
香港教育中身份認同的多重糾纏
作者:沈旭暉2021-03-11
從2017年《施政報告》首次提到「國家觀念、香港情懷、國際視野」,可見不同層次的身份認同,在香港教育發展中形成多重的糾纏。到底教育局如何處理這些問題,才導致今天的局面?
社創教育之三:社創經歷提升幸福
作者:紀治興2021-03-04
聖經有句明言是:「施比受更為有福」,意思是扶貧助弱的人,會好心有好報。社會創業家的初心就是扶貧助弱,做社企發達的極少,但他們活得幸福。
教育新一代構建可持續發展的智慧城市
作者:麥嘉晉2021-02-25
香港在智慧城市發展的道路上走到了分水嶺,究竟我們是在構建一個環環相扣的可持續發展城市?還是只在以科技重複重點產業提升的老路?
培養學生掌握多種語言 締造未來優勢
作者:曾家洛2021-02-18
多種語言能力在全球化趨勢下,正成為下一代理解多元文化,掌握國際大勢的鑰匙。但香港過往所建立起的中英雙語乃至多語言優勢,到底能否承受其他亞洲地區國家的挑戰,繼續保持優勢呢?
未來教育與社會創新
作者:李建文2021-02-11
未來的學習中心是栽培學生的良田,學生不分貧賤富貴、不分能力高低,都應接受均等的優質教育機會。
如何培育「擁抱科學」的新生代
作者:李美嫦2021-02-04
為何要尊重科學?因為科學是人類集體智慧,是自然世界的規律,是建構「理性化」社會的策略,讓人類社會得以邁向進步的基礎。
踏上校長之路
作者:洪細君2021-01-28
為帶引學校,原本天生柔弱,害怕改變,怕人事怕衝突,寧願做追隨者的我,每一天都要帶領同工完善教學及推動學校發展,能夠做到這樣是因為結合了多年裝備的教育理論及累積的豐富教學與行政管理經驗。
先照顧好自己,再照顧同行小孩
作者:丁惠芳2021-01-21
在親子關係上,父母希望孩子改變,就要以身作則,先改變自己才可以期望孩子改變!其實這是老掉牙的教訓:身教比言教更為重要。
如何通過文化智商促進學生國際勝任力?
作者:曾家洛2021-01-14
跨文化能力正是國際勝任力的其中一項要素。但到底應該如何提升學生的跨文化能力呢?如果從文化智商此一密切相關的概念看,相信更能深入理解國際勝任力中跨文化能力的重要性。
社企如何做到雙贏的局面?
作者:紀治興2021-01-07
社企與一般中小型商企在技巧及信念上都有不同的地方。在技巧上,社企以創新方案解決社會問題、會量度社會效益和計算社會投資回報率、會以說故事的形式去吸引支持者,包括媒體。
我們以什麼量度孩子?
作者:吳凱霖2020-12-31
停課期間,雖然有網課支援,但缺少社交生活,若家長與老師未能抽空照顧幼兒的情緒及感受,這方面的空白期,也許比學業更為影響深遠。
一封家書
作者:梁桂英2020-12-24
我從事教育多年,目睹不同的父母對教育的看法,他們對孩子的教導方式,影響孩子最為深遠。很多家長會將教育孩子的責任,尤其品格教育,全部交託學校,而忽略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突破文化界限的學習
作者:李立中2020-12-17
所謂「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透過體驗式學習,讓學生離開自己的圈子,走進陌生的群體,親身體驗其他文化,成為近年教育界的新趨勢。但是,學校應如何設計交流活動呢?
別浪費了HKDSE
作者:梁賀琪 June Leung2020-12-10
DSE的首要任務就是為服務本地學生與大學,題目內容當然應該有適量的地方色彩,然而香港本身就是一個國際城市,這個城市的特質正好透過DSE來推廣。
通才專家
作者:麥嘉晉2020-12-03
新世代挑戰的多樣性和複雜性,對創新和科技突破、發展、落地的需求極高,使當今世界對人才的要求有了一個新高度── 通才專家。
技巧為本的社創教育之一
作者:紀治興2020-11-26
未來數年,社企數目應該大幅增長以創造更多工作給弱勢社群和普通失業人士。後者可能原是中產,因失業但又找不到原來自己所擅長的職業,故此借助政府的創業基金,運用自己的才幹,成為社會創業家。
當福祿貝爾遇上新冠肺炎:後疫情的幼兒家校合作
作者:張展鈴2020-11-19
幼兒均衡發展和健康快樂成長一直是家長及學校的目標,而家庭更是教育孩子的基礎。良好的家校合作關係一向是孩子快樂成長的鑰匙。疫情後的這個目標只有強化而沒有改變。
科學探究與價值探問
作者:李美嫦2020-11-12
科學探究真的是冷冰冰的嗎?真的不能同時以知情意行和價值觀來建構其意義嗎?
教育現場觀察:幼稚園教育的變化與前瞻
作者:黎淑儀2020-11-05
幼稚園教育近年面對不同的轉變和挑戰。本文正基於以上種種發展,與各位讀者分享對未來幼稚園教育的一些看法,一起前瞻和思考未來幼稚園教育的路向。
從隱到顯:評估青年國際勝任力具有何種價值和未來意義呢?
作者:曾家洛2020-10-29
雖然國際勝任力是近年才開始提出的概念,但基於近二三十年來全球化的發展,帶來地球村的狀況,對於類近範疇的培養,例如全球視野、國際觀、國際移動力等,已開始在國際教育界中開展。
「媽媽想你做個好人!」
作者:丁惠芳2020-10-22
除了知識和才能之外,我們甚少聽到父母在道德/品德方面有特定的要求和「訓練」;因此筆者嘗試在這裏談談「究竟我們希望孩子成為一個怎樣的人」及「作為父母我們可以怎樣幫助孩子成為這樣的人?」
為未來做準備,學習如何學習
作者:雷兆恆2020-10-15
面對急速變化,不可知的未來,我們需要做的,並非單單掌握更多「新知識」(to learn),而是能掌握「學習新知識」的能力 (learning to learn),即是「學習如何學習」。
維繫正面價值 社會並肩同行
作者:李建文2020-10-08
未來幾個月的香港,疫情未過,對於學生而言,繼續是人生一個大挑戰,關注他們的精神和情緒健康,是教育界急需着手處理的問題,社會各界亦需參與其中。
面對人工智慧的挑戰:未來人才必備的四種思維力
作者:曾家洛2020-10-01
人工智慧不單令整個就業市場轉變,更可能取代很多現時我們所認知的工作。在此情況下,到底下一代要有什麼能力才能立足呢?
不輸給自己:鍛鍊思維與心智的小辯士成長歷程
作者:洪細君2020-09-24
參加辯論比賽就是要鍛鍊一種不怕失敗卻不服輸的精神,事前固然要充分準備和計劃,但臨場發揮至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