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只要每個人都能發揮自己的潛能和能力,勇敢地追尋夢想,必定能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取得成就。

一般中學生職場實習以觀察及體驗為主,一般只能負責接待、行政支援、文書處理等支援性角色,這次實習學生有機會參與創作項目,甚至可以負責小項目,參與智慧型的生產項目,滿足感很大。

疫情影響着我們許多人。在疫情期間,我們遇到了許多未知數。現在一切都結束了,然而,負面影響依然存在。更重要的是,人們似乎失去了笑容。

原來這個年代有年輕人正在誠心誠意,排除萬難,再接再厲,希望在香港種稻米釀米麴啊!

這四個範疇可以分為橫軸左端的「成就」及右端的「重要的他者」,及縱軸下端的「喜好」及上端的「傳承」。要建構一個成功及豐盛的人生,應該同時處理好生活的四個範疇。

筆者期望當局正視補習界的問題,嘗試與業界合作建立專業培訓及監察架構,促進業界專業發展;建立導師註冊制度及檢討發新牌機制,協助業界建立健康的經營環境。

青年宜放眼大灣區的區域協作可能,及早融入大灣區建設,從而提升自身的競爭力與經濟實力。

很多家長對孩子玩遊戲機都十分頭痛,一起避開親子衝突,使用調解來解決孩子沉迷手機問題吧!

近月有教育團體公布調查,竟有逾80%幼稚園面臨收生不足和財困狀況。到底香港幼稚園該如何應對?這一狀況對香港幼稚園教育來說,是否只有危機?

香港是國家對外溝通文化的重要窗口,有條件也有責任展現如何結合「弘揚愛國主義精神與擴大對外開放」,說好中國故事的責任。

香港作為國際城市所面對的機遇及挑戰日益增加,本地的人才培育刻不容緩。香港學校明確的正規教育框架已不能滿足未來教育的需要。

伍少梅中學引入先進的智能裝置及教學設備,培養學生的未來技能,同時重視培育學生的人文關懷意識和社會責任,一直把服務長者納入學生學習的重要一環,在課業、活動和社區服務方面均以關心長者及改善其生活為目標。

校園調解機制對學生的成長有著積極的影響,既可幫助學生學習解決問題的技能和能力,又可培養學生公民素養,學會尊重他人、理解多元文化和社會責任感等,學校應該積極推行校園調解機制,以幫助學生成長實踐全面發展。

傳統的教育進路是「知、明、喜、行、慣」,但面對創新、解難、批判思考等複雜概念時,卻易學難精。所以,我們學會與大專院校推動社創理論課及實習課,讓同學切身處地到社企當中工作。

學生需要具備各種核心素養,因為他們所面對的將來的社會充滿了各種變動。他們面對包括在科技快速並持續地進步情況下,人們不只是需要熟練地使用,也得適應這些科技。

陽光兒童村的團隊致力為村中孩子建立是一個充滿愛與關懷的家園,為有需要的孩子提供一個安全、溫馨的家園。筆者作為陽光兒童基金會的主席,深感責任重大。

學校應運用現有教育資源結合地區實力,大力推動學生參與由區議會協調的中外藝術文化、康樂及體育活動、環境優化活動,讓學生參與社區,成為積極學習者,進而成為優秀人才。

可悲的是,並不是很多學校意識到回歸日常的倡議,還有更多可以做的。老師們應該覺醒,學校也應該覺醒,幫助學生們找到在疫情中失去的方向和道路。

AI技術是不可阻擋的大趨勢,改變了未來教育的發展。「CHAT GPT、AI、Web3.0潮流下的教育創新及應用點子」研討會,讓業界人士與教育工作者互相交流,一同探索科技發展與未來學習的關係。

High Quality Association(HQA)一直義務為沙田崇真學校推動白蘭樹生命課程,至今約9年時間,舉行多種活動如攀樹、護養樹木講座,可謂無私奉獻,與校方合作無間。

家庭成員之間的衝突和矛盾,是家庭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但我們要如何做才能化解這些問題,避免惡化成深層次矛盾?

迎接後疫情的教育狀況,筆者認為幼稚園在因應新狀況下,如何安排和調配人手、教學日程、衛生等方面,固然面對不少挑戰;但最重要的,還是如何幫助孩子重新投入校園生活,並引導和促進他們的成長。

香港的主辦機構正計劃將F1 in Schools活動在學界恆常化,讓更多學校可以參與,更希望可以與學校常規課程結合。期待!

面對無可逆轉的人工智能趨勢,未來教育應該積極地提倡工藝精神。如何製造一片培養工藝精神的土壤?筆者在此提出教育工作者需要注意3個「I」。

從統一化及通俗化,走到新時代的人才培訓,教育工作者需要善用時代性的工具,優化教學重點,才可踏入新里程。

疫情後, 口罩除下,全天上課復常,課時也相對增加了,但師生、生生之間的「你問我答」、「自問自答」的互動環節卻施行不易。

教師們必須勇敢地迎接變化,學會適應新的教育模式,才能在未來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相信不會有人否定語言模型乃至AI的工作效率,但無論如何,它依然依賴人類發出指令方能完成任務。可見如何培養學生有能力駕馭這種超級工具,將是教育界的新課題。

現時香港是亞洲社會企業及社會創新發展的領先地區,其影響力亦開始擴散至其他界别。政府及公共部門開始採納「社會投資回報率」的概念,去比較不同扶貧政策間的相對成本效益。

一個完整的學生支援體系,應由老師、社工及其他專業人士,包括輔導員、言語治療師和心理學家組成。教育界可在現行「一校兩社工」的基礎上,按校本需要,靈活運用資源聘請具有專業輔導訓練的人員,加強對學生的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