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 Apr 04 2025 21:54:48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面對面

地道的香港作家──西西
作者:張灼祥2022-06-02
在香港,可以自由閱讀、自由書寫。西西說珍惜這種自由:「開放是很重要的,即使你不寫作……香港作家,因為文化語境獨特,視野、思維、表達方式都和其他華語的地方不同,對華文世界肯定是一種增益。」
韓國的藍調時光
作者:張灼祥2022-05-26
《我們的藍調時光》的調子偶爾有點沉重,小鎮男女所經歷的人生,雖然未能盡如人意,他們只要肯走下去,卻不是前無去路的。
綠騎士的《書香尋蹤遊》
作者:張灼祥2022-05-23
上世紀、五四以來的中國藝術家、作家都已成為傳奇人物,有關他們的人生軌跡引起我們的好奇。100年前,他們來到法國是怎樣過日子的呢?
年輕網球手──阿爾卡拉斯的旋風
作者:張灼祥2022-05-19
網球界認為,現今可以稱得上GOAT,只有3人:拿度、費特拿、祖高域。要是阿爾卡拉斯有機會,與3位高手在不同球場上比試,該很可觀。
伊利沙伯二世的王冠
作者:張灼祥2022-05-12
拍成電視劇,我們看的時候,雖然並不熟悉英國政壇政客嘴臉,但國會議員、執政黨部長級人物,他們的風流事件,一個接一個的,先後湧現,教人目不暇給。
追夢者──林琵琶小說導賞
作者:張灼祥2022-05-05
林琵琶小說中的主角,不管是男是女,還是神仙人物,來到「追夢」,他們都顯得勇氣可嘉。為了追求自己所想過的「人生」,可以不顧一切,率性而為。處理題材手法,如烹調不同地域小菜,各有特色。
現世安穩,歲月靜好──何杏楓重探張愛玲
作者:張灼祥2022-05-02
《重探張愛玲》作者何杏楓教授指出,張愛玲提到人在「被拋棄」時,找回「古老的記憶」。還是從前的日子好。「代代相傳的生活經驗,便成了『記憶』。」
音樂人和事
作者:張灼祥2022-04-27
拔萃男書院每年都會舉辦「回家音樂會」(Homecoming Concert),一眾師生、校友、前老師共聚一堂,享受音樂的歡樂。他們對於回家的感覺是怎樣的呢?
同枱吃飯
作者:張灼祥2022-04-20
那些年港台推動閱讀風氣,多次舉辦徵文比賽,外界反應不錯。我們有機會與來自中、港、台作家同枱吃飯,想知道他/她們不寫作的時候,日子是怎樣過的。
《華燈初上》裏的飲食男女
作者:張灼祥2022-04-13
《華燈初上》中亮相的一眾陪酒女子,在日式酒店「光」販賣「曖昧」感覺。雖然每天見面,總愛吵吵鬧鬧,但她們皆不算心腸壞透之人,她們上班,做到敬業樂業,是有着做人的基本信念:「做好本分,不能騙人」。
Drive My Car
作者:張灼祥2022-04-06
Drive My Car,由別人來為自己開車,這樣平凡不過故事,有什麼賣點呢?充滿哲理的對話,怎樣在銀幕上展現出來呢?
琴人與詩畫──記一代女史蔡德允
作者:張灼祥2022-03-30
蔡德允獲譽為「中國最後一代文人」。沈鑒治解釋,母親是「中國最後一代文人少數的倖存者」,「儘管時代變遷、仍然可以保留優良的價值觀」。
醫者仁心
作者:張灼祥2022-03-23
醫生為市民打疫苗,延長了診症時間:「姑娘辛苦了,但她們都沒有說什麼。而我,舉手之勞,談不上辛苦。」相對在政府醫院工作的朋友,他的OT(超時工作),更不算什麼。
說是捨不得
作者:張灼祥2022-03-16
我們能斷得了物品,但卻斷不了愛和情感。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東西,記載着只有你才懂得的感情。
趙爾納:跳舞有時 讀書有時
作者:張灼祥2022-01-26
「在港大,我修讀計量金融。我是基於對數學和經濟的熱愛而選擇這學科。」 Ian說他喜歡課外活動:「我可是個『舞林高手』。我愛Modern Dance(現代舞),到日本參加國際比賽,還拿了個冠軍呢。」
劉祖農:心境尚天真
作者:張灼祥2022-01-19
劉祖農(J.L.)在大學修讀物理及數學,畢業後教數理科,課餘卻喜歡寫作,寫格律詩詞。這不光是「返老還童」,而是寫詩,得要保持「真的我」才成。
陳欽勉:房協十年大計
作者:張灼祥2022-01-12
與James談話結束,我們站在世貿中心前拍照留念,背景是停泊在路上的消防救火車,街角還有警車、救護車。城市一切如常運作。 James說:「下午我們還要開會,看來只能進行電話會議了。」
苗苗:讀法律・教法律
作者:張灼祥2021-12-29
說Michelle是「學霸」,不是因為她「高考」成績優異(她說中文作文考了個滿分),而是她視閱讀為人生樂事(唸小學時,她已把中國四大名著看了一遍)。
黃啟樂:有關長跑的……
作者:張灼祥2021-12-22
黃啟樂指出,中學時主修美術,不是體育。誰說喜歡藝術的學生,不可以成為長跑好手?小說家村上春樹也可以參加國際馬拉松(雖然不會有機會獲獎)。
楊文蔚:跳得高・看得遠
作者:張灼祥2021-12-15
Cecilia說出跳高與其他運動不同之處:「我們跳高運動員,多是由成功開始,失敗收場。當你試跳,跳過某一高度,會加高到一個位,跳不過,三跳失敗。這失敗,好得很,那就多練習,下一次,或許可以跳得過呢。」
賴錫璋:創意在今天
作者:張灼祥2021-12-08
賴錫璋現在為推動”Cool Think”而走進教育圈,在小學推動運算思維教育,推動學生超越單純科技消費,在解決問題、創作與創新範疇上掌握科技應用。」
方圓明:人生的雲端
作者:張灼祥2021-12-01
方圓明(William)對很多人看任哲的武士,以為藝術家是探索征服的力量:「其實恰恰相反,他的武士探索,是內心的強大,是一種自我超越的情懷。」
陳漢樑:文章有情
作者:張灼祥2021-11-24
郵商作家陳漢樑:「我們每個人都很卑微,卻有能力改變世界,包括你和我。」「盡其所能,有一分熱,發一分光,謀事在人,不問收穫。」
梁樂民:舞台梅艷芳
作者:張灼祥2021-11-17
《梅艷芳》主調溫柔,即使場面有着滄涼、悲愴一面,拍來還是有節制的。看着Anita嫁給舞台,覺得心痛,是捨不得「香港女兒」就此告別人世間。
甘蕎因:一個夢想
作者:張灼祥2021-11-10
鏞記行政總裁甘蕎因認為,現在講求噱頭的年代,餐飲賣相要靚。但先決條件是要有好的品質。「拿到食客面前的食品,要見得人,要好食,要有真味。」
申偉強:回到起點
作者:張灼祥2021-11-03
「我們做演員的,演過若干場後,一起『成長』,演到某一場,我們會有默契。說:今晚一齊『玩』。可以演得更放了。」申偉強(Chris)娓娓道來出演《往大馬士革之路》的心路歷程。
蔡兆浚:三幅地圖看香港
作者:張灼祥2021-10-27
蔡兆浚指出,古今地名的演化反映香港社會的發展和變遷。重拾掌故,是認識香港,認識自己的一個途徑。
蘇玉華:與角色做朋友
作者:張灼祥2021-10-20
蘇玉華(Louisa)指出「每次演出,對我來說,都是第一次,都有新鮮感,不會對角色生厭的。」
石依琳:再見紅葉街
作者:張灼祥2021-10-13
石依琳(Lam)認為「人生,不是想過而是走過的路,不關乎是否崎嶇。」
林群聲:面對新挑戰
作者:張灼祥2021-10-06
新官上任三把火,林群聲(Paul)當上香港都會大學校長,他有三大目標,那是他的教育理念:「提供優質教育、畢業生可以搵到好工,還可創業,並成為良好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