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習大大向奧巴馬提出寬闊的太平洋容得下中美兩國;這次再向拜登提出寬闊的地球全容得下中美各自發展,這意味着中美要爭取的地區已由太平洋擴張到全地球去了。

2022年韓國青年不知歷史教訓,發生萬聖節踩踏事件,年輕人不知生死大矣,父母列為家訓,也不致遺憾終身。白頭人送黑頭人,何況面臨「最危險的十年」,能不慎哉!

歐盟馮大媽和外交部長貝大姐不會鬆手,德國政客和媒體也不會改變,繼續批評華和批朔爾茨,如何改變這些人的心態是大任務。

新自由主義幽靈未去,英國不會復生。戴卓爾夫人上台43年,英歐一家親已完結,再和中俄不友善,自絕天下。

控制芯片供應、控制石油能源、擴大歐洲邊界成為西方三大事,但都在2024年之後才見功,但TRICK(土耳其、俄羅斯、伊朗、中國、朝鮮)肯給歐美這個機會嗎?華爾街能不看淡歐美嗎?

二戰後,德國和日本在美國控制和扶持下,經濟迅速復興,成為世界第二、第三大經濟體,是經濟巨人,卻是政治侏儒。

美國人最怕大陸收復台灣,操控了台積電,只有毀之而後快;外國投資者不是傻仔,只能逃跑。

席勒市盈率(Shiller PE Ratio),有什麼玄虛呢?其實也就是每逢高處必回落,有個譜而已!

早在2008年金融風暴,有識之士早已警告,寬鬆政策不全有善終,居然死撐了14年。美聯儲加息加遲了一年,加息時速度又太猛,銀行家早已歎生意難做。

安倍經濟學10年後,日本GDP已縮水20%,人均GDP快和韓國看齊,岸田支持率日低,再不改弦易轍,相信不保。

美國老大哥的評級,標普AA+第二級,其他仍是AAA第一級,但國債31.2萬億美元,距國債上限31.4萬億美元,已是一步之遙。

俄烏衝突後,小麥價格瘋漲,黑海地區糧食出口中斷數月,從麵包市場可以得知現在歐洲人的處境。

戴卓爾1979年上任時的通脹率是13%,2022年新首相繼承的通脹是10%,明年有多高,英國人很快就知道。英國新舊鐵娘子,可以拚一拚!

24年間,物是人非,上次是金融風暴,今次是利率差風波,美國說割韭菜,但也要有真金白銀去買起亞洲,使全亞洲的優質資產盡入美國囊中,但美國企業有這能力嗎?

斯賓格勒的「西方的沒落」理論,百年後甚清楚,英國領頭、西方隨之,命運就是如此。既來之則安之,中印崛起,命也運也。

9月的兩場國葬,英國比較風光,但皇室政府雙雙換人,英鎊危機湧現;日本人明白,脫亞入歐是百年夢幻,再不醒覺,帝國落幕。誰又料到9月會如此。

已經成型了,上合組織會有更多成員。2022年至2023年輪席主席是印度,莫迪自有選擇在哪處發揮更有利,「一帶一路」將會更暢通。

美國學生貸款制度漏洞其實極大,但政客為了選票,好少理。美國制度崩潰,就始於這時代。

美國目前千方百計要阻止中國變成第一,要拉攏印度,拜登甚至說「印度是不可或缺的伙伴」,但美國說話向來說了就算,到印度要由老三變老二,美國會一點事不做,拱手讓賢嗎?

2008年雷曼兄弟破產案,是財長一念之差?還是雷曼CEO人緣太差?歷史會不會定性是一場人禍?再等30年,會更清楚一點。

脫歐後使英國成為「地球上最偉大的地方」,什麼都是「世界領先」,這是約翰遜的遺產,但經濟下滑和通脹能源危機,將是更大遺產。

1952年登基的英女王,在1997年前被港人稱為「事頭婆」,得年96,髙壽了。在位70年,雖未破路易14的72年紀錄,也難得了。

2022年出現了「新八國聯軍」之說,能成大事嗎?民主制度已到荼薇,外交事務、危機管理、跨國問題,西方領導人都有心無力,只靠對手更無能來自救,聯手又有何用?

戈爾巴喬夫對自己祖國延綿千年的獨特文化,未能充分了解和欠了歸屬感,又對西方資本主義的組織原則和市場規律認知不足,是足以令世人引以為鑑的!

2022年是人類社會何去何從的關鍵節點,英國首相約翰遜下台,日本安倍晉三被槍殺,在歷史舞台上告別代表了帝國歷史的終結,還是政客無能?

默克爾16年後倦勤,德國體制無法再培育出代替人選,出了朔爾兹,花名「輸二次」,欠缺了默克爾的「硬净」。

「安倍經濟學」曾成功地將股市炒起,2022年又面臨崩潰,企業改革只從減少正式員工做起,臨時工已達總勞動力的40%,成為致命利器。

科技是未來,不只是醫生和投行,香港的年輕人要覺醒!

日本現任首相岸田文雄要為遇刺身亡的安倍晉三舉行國葬,反對聲音達59.8%,而岸田本身支持率由58%下跌至46%,可見一斑!岸田趁勢「去安倍化」,清理內閣,亦良機也。

中國推出一帶一路成為公共產品,人類命運共同體概念在E8發展,G7困難重重,日後30年很難過,不調息心態,接受更廣闊的世界, 就無以為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