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各國的GDP、經濟甚至出現負增長,與匯率貶值的國際形勢下,人民幣的貶值幅度最低,出口與GDP仍能保持穩步增長,與美國相對之下,優劣立見。
這些年來,林鄭最缺乏的,是一種開朗和悅、親民的陽光之氣。但她的不屈不撓、迎難而上、盡忠職守的精神,還是值得敬佩的。若能再加一股中華文化的凜然正氣、家國情懷與民族節操,則近道矣!
一旦明暸遠因近因,就能對症下藥。有危必有機,只要管治能者洗心革面,切實為全香港市民的長遠福祉為依歸,一定能脫出困境,開拓新天地。
二十世紀從獅子山下精神走過來的香港,原是一個和諧與勤奮的社會,近年出現了嚴重的分裂,加上資訊氾濫,真假難分,常使人感到混沌。
謹對曾參予救護的每一位戰士,致以最崇高的敬禮。他們英勇的事蹟,無私的奉獻,偉大的精神,丹心留萬世,永志渝不忘!
剛跟中大陳志輝教授與香港電台主持,史無前例地三地分隔,通過網視進行「管理新思維」節目錄音,主題是「中華文化與管理」,於2月23日下午2時在第一台播出。
政治理念猶如信仰,因牽涉太多主觀感性,難以理服,只能祈願呼喚眾生隱伏之道德良知,牢記興家之本在於和,復以群體福祉為依歸,重建破碎的香港,為後世開太平。
香港現今的情況讓大家更明白《易經》物極必反的自然規律,也是人性管理與社會發展的正反兩面教材!這次天災人禍,是我們最佳的學習個案,治世之災皆為祥瑞,尤其是當權的管理者,更應好好學習居安思危、未雨綢繆。
人們即使有着高尚的情操,對於所謂不義的判斷和分析,仍需要清晰的說明與合理的深思。
大學時期,開會員大會猶如家常便飯,那是學習的過程。卻從未想不到,已過耳順之年,還捲入這些無聊的漩渦。
紙短情長,言不盡意,熱切祈盼,與兄攜手,一起「救救港大」!無論誰對誰錯,一切紛爭,必成過去。是非自有公論,兄弟鬩牆,骨肉相殘,徒添笑柄。我倆已是耆老之年,快將復歸故土,屆時,但願我倆皆能雙雙在天堂上再相遇,促膝談心。
(編按:8月初,程翔於《明報》登出〈中共從幕後走到台前——從《人民日報》社論談起〉一文,表達對於港大陳文敏委任風波的見解。8月15日,彭泓基刊登文章〈與程翔兄論正義,攜手救救港大〉回應。而後程翔又登〈怎樣明德?如何格物?與建制派校友商榷〉一文發表意見,今彭泓基再作回應。) 8月20日在《信報》論壇上(註1),程翔兄發表了〈怎樣明德?如何格物?與建制派校友商榷〉一文。指責對「建制派校友」為「氣稟所拘」、「物欲所蔽」,是以「有時而昏」等紜紜!鴻文剛刊出,已有校友傳來,問我如何回應?閱畢,不明所謂「建制派校友」是誰?希望不是指我們「支持十大院長聲明校友組」。若然,則有扣帽子之嫌。葉建源兄等亦以「等埋首副校友組」稱呼。 凡經過文革洗禮的,都知道扣帽子的伎倆與禍害,君子不屑為也!若真要把我們標籤,那就乾脆叫我們是「守護母校派」好了!若不是寫給我們的,我也嘗試在此回應一下。佔中以後,社會極度撕裂,昔日相濡以沫,守望相助的獅子山下情懷不再,人們的價值觀混淆,是非顛倒,一切從陰謀論出發,常以「二元價值觀」來批判, 不同政見者,非友即敵,令人痛心。大家都是愛護香港大學的校友,分什麼建制或非建制?黃與藍?這世界,本來就是五彩繽紛的,為何只有兩種顏色? 「明德格物」與儒家精神 程翔兄提出的「明德格物」與「三綱」(註2)、「八條目」(註3),是儒家的基石,是每一個中國人道德與行為標準的始點,也是立身處世與做人的基本道理。所謂「明德格物」與「正心」,皆藴涵著客觀理性、不偏不倚、兼容並包的精神。而更重要的,是要參透儒家的精粹。 中國文化認為「天道遠而人道爾」,是以倫理道德為核心、重人倫、內心修養與自律,內聖而後外王。若有紛爭,重以理服人,以和為貴,盡力以協商的方式解決,減少人為的禍害。所以《孫子兵法》主張「不戰而屈人之兵」,絕不鼓勵屠城和殺戮。而西方文化,則以宗教信仰與外在法律為重,堅持人權和個人意志,喜以武力鬥爭(包括少數服從多數)來解決紛爭,兩者有顯著的分野。 道是自然規律與萬物的本源,與西方基督文化的「上帝的旨意」,有異曲同工之義。因此道德就是衡量行為正當與否的觀念標準。凡合乎這種標準的行為,就是德和善。倫理就是人與人相處的規範。缺乏倫理道德,人們就會自以為是、為所欲為,天下大亂。這也是現今社會的動亂之源。中華文化最精微之處,就是要教如何做人,做一個懂得善德之人!一切行為,講求合情合理合法。這與是否受過高深教育,是兩回事。尤其是今天香港的教育,倫理道德已不再被重視,是以導致人們的思想是非混淆。 上天有好生之德,而生的表現,就在於「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每個人天生的稟賦都不同,因此人們要享有安寧的生活,和諧相處,就需要有一套相互認同的行為規範,這就是禮。「禮之用,和為貴」。以仁為出發點,用愛心去與人相處、珍惜萬物,就會得到安寧與和諧。禮是人與人間相處之道,包括長幼有序、尊卑有分、貴賤有等、各安其分、各盡其責等基本原則。再加上五倫(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義婦隨、上敬下忠、朋友互信)合情合理的人際關係,才能建立和諧社會。而其中更包含了謹謙讓、博胸襟、自尊尊人、愛己愛人、守本分、盡責任、知進取、守法度、務實際、重誠信等德性。所謂和並非和稀泥,而是相互尊重,以禮相待,求同存異。人若缺乏了仁與禮,就會不擇手段,天下大亂。明乎此,就可以開展理性的討論,回應程翔兄的問題。 一、對待7.28 學生衝擊校委會 從媒體當天的報道,學生們(連同校外身份不明人士)蠻強闖入議會,隨意高聲指罵呼喝,衝擊、禁止委會們離開,並以「可恥」來辱罵委員。姑勿論是否違法,已很明顯地缺乏愛心和尊重,違反仁與禮的原則。雖未必違法,但這已構成應被譴責的行為。為什麼香港最高學府會發生這樣的行為表現,當然有它的原因。打個比方,若我很不喜歡一個人,是否可以隨意打他、罵他?是否應有比較文明的方法去解決紛爭?我們都很痛愛年輕人,他們是未來社會的棟樑,但慈母出敗兒,這是最簡單的育兒之道。要培育菁英成才,必須適度,不能枉縱,無法無天。 何為「可恥」? 也許有些人認為「可恥」並非粗言穢語。若我們深入分析一下,就知道「可恥」的意義。所謂恥,就是羞恥。為什麼會羞?羞就是不敢見人,因為違反了倫理道德,做了不應做的事,在群體中無面目見人。這些可恥之人,沒有尊嚴,人皆可罵之。但若一個人沒有違反任何倫理道德,卻被人罵可恥,則罵人可恥之人,就是違反了倫理道德中仁與禮的規範,他才是可恥的人。是以不知可恥之意而罵人可恥,自己就是可恥! 二、在對待暴力問題上的雙重標準 不論顯忍,暴力就是把自己的意願強加於別人的身上的一種力量。人生必須面對無形的壓力,一旦過了分、不合理,就成為暴力。每個人所感受到的隱性暴力都會不同,但有形的暴力則是顯而易見的,因此才有清晰的法律規條,避免人們受到傷害。若當時學生因隱形暴力而義憤填膺,為什麼別人感受不到?這可能是價值觀與認知的問題,因為外間的人們並不知悉、也感受不到校園內的隱形暴力。但學生們文革式的批鬥(程翔先生語),無論在電視與媒體上,都有詳盡的報道。他們還年輕,很理解他們的赤子之心與追求理想的熱誠,但一切行為,都應有是非對錯準則的,不能為達目的,而不擇手段。顯性暴力若不予譴責,情理法皆不合。 三、在政黨介入或校外勢力的問題上裝作無知 關注組內有政黨背景的校友,尤其是提出動議者多為泛民,其中更有多位知名度極高的立法局議員及黨員。大家皆愛護母校,本無可厚非,但在現時的形勢下,尤其是在佔中與7.28之後,鑑於過去的表現,難怪別人有感性或恐懼的臆測,是否有政黨介入?經去年一役,香港社會經已撕裂。在「守護母校」的聲明中,清楚闡明呼籲政治離開母校,這固然是包括一切政黨及中外勢力,絕非只針對泛民。稍有社會經驗與政治意識的港人,都知道現在國際形勢微妙,香港是各國勢力聚焦之處,其間錯綜複雜,不言而喻。無論我們怎樣呼籲,它早已潛在,揮之不去。大家只能盡力,希望不太過份而已。 四、關於解決危機的方案 守護母校組的建議,是維護「學術自由、院校自決」與及譴責學生的不當行為。若以此為原則,指令校委會要30天解決並需以書面解釋,這不是一種壓力和干擾是什麼?我們尊重校委會,建議給他們空間與自決的機會,就是符合仁與禮,愛己愛人、守法度、博胸襟、務實際、自尊尊人的表現。以他們豐富的經驗和學養、德高望重的誠信,他們應有處理危機的能力。暴力衝闖,能解決問題嗎?我也同意,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校委會是肇事之端,解鈴還需繫鈴人,理應解釋事件的來龍去脈,所以也贊成盡快決定,但不贊成有附加條件。在愛護與尊重(仁禮)的原則下,且先給他們一點空間與尊嚴,處理一些非外人能了解的內部矛盾,然後再解決紛爭,而不是在壓力下就範。 五、指責建制派校友氣稟所拘、物欲所蔽,有時而昏 所謂「氣稟所拘」就是為氣度、胸襟與學識所限。有學位並不等於有學問,有學識並不等同有智慧。智就是明白一切事物的現象;慧是了解一切事理。有智慧,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和抉擇。其中包括了必須客觀地擺事實、講道理、加上調查研究、分析綜合,方能作出理性的判斷。正因如此,守護母校組才強調「學術自由、院校自決」。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每一個組織都有盤根錯節的關係和歷史,局外人難以完全了解,希望大家心平氣和,兼容並包,讓校委會多點空間,讓大家冷靜,就是「氣稟大度」的表現,而不是用帶着脅逼的氣勢去指令與要求。不明事相、不辨事理,就自以為是,隨意指令別人,這正是「氣稟所拘」的現象,加上「有時而昏」,因而強行亂闖。 所謂「物欲所蔽」就是為利益所蒙蔽。隱含着「有利益收受之嫌」。如述,守護母校組的成員,大多已過耳順之年,一切名利,早已看透,正是安度晚年、頤養天年之時,何能為「物欲所蔽」?其理不辨自明。相識數十載,知我者莫若兄,相信程翔兄很明白,我們絕非追名逐利之輩。如何能忍心指控這些知交摯友是無知與為物欲所蔽? 六、關於守護大學核心價值 程翔兄指出中國共產黨這數十年來對大學與學術的摧毀,對這段歷史,我感同身受。對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的政治、歷史和哲學等方面的學養,我們的組員中,相信不一定會比程翔兄少。歸根結柢,假若心結是反共和恐共,乾脆就在這方面下工夫好了, 何獨「偏偏選中我」(指母校)?凡事不能捨本逐末,我尊重堅持自己的信念的志士,但祈望不要在我們的母校上實驗。這社會上令人憤怒不安的事情太多了,是否應有輕重緩急之分?香港的社會問題眾多,為何獨選港大入手?這是否也是雙重標準的現象? 希望以上的回應,能讓程翔兄稍以悉懷。自佔中以後,香港已不一樣。7.28後的母校,聲譽掃地,更令人悲痛。若處理不善,9.1大會更可能進一步撕裂了原來和氣一團、以母校為榮的校友,衷心祈方各方臨崖勒馬,讓母校恢復寧靜與和平。什麼時候?我們可以放下歧見,再歡聚一堂,重拾昔日赤子至誠的友誼?平心靜氣地聆聽和接受對方的思維與感悟?是所至盼。 註: (1)「怎樣明德?如何格物?與建制派校友商榷」,2015年8月20日《信報論壇》。網址:forum.hkej.com/node/125136 (2)「三綱」:在明明德、在親民、在至於至善。 (3)「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正義有不同角度去理解,有一個很好的例子:三位年輕人在爭奪一枝長笛。第一位說他應該擁有它,因為只有他會吹奏,會吹的人卻得不到,所以不公正。第二位認為應是他的,因為長笛是他親手製造的。第三位則是最窮的,所以他認為應歸他所有。這三位都各有其公正的理由。
面對如此困境,香港的年輕一代應如何自處?作為社會未來棟樑的年輕人,必須有自知之明,盡早作出生涯定位,取長補短,不斷充實自己,方能安身立命,否則,很容易在發展的潮流中被淘汰,成為「失敗一族」。
這邊廂建制派與政府強調「一定要得」,而那邊廂的泛民卻頑固地捆綁起來,銳意否決,各執其詞,互不相讓,最後的結果,必然兩敗俱傷,社會永無寧日。任何一個明眼的港人,都看得出香港的競爭力正在急速倒退,前景堪虞。
「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協力是克服逆境的必要條件。 因此,百人一匯呼籲港人要冷靜,和衷共濟!衷,就是要大家誠心誠意;共濟,就是大家一條心,共渡時艱。
未來的香港,全看當政者是否有愛民如子、胸襟廣闊的道德修為與管治智慧。而迷亂的港人,更要明白今天的一粥一飯,得來不易,需時刻警惕,生活在喜悅豐盛、感恩和知足裏,學懂「活在當下,展望未來」的幸福之道。無論未來路向如何,要脫出今天香港的多難困境,不是盲目的抗爭與權柄的揮舞,而是需要齊心協力的勇氣、智慧、寬容與合作、更重要的,是一顆仁愛之心。
自甲午928風雲始,至今歷時兩個多月,香港掀起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敲響了沒落的喪鐘!悲劇的誕生,其來有因。 任何壯烈的運動,終有落幕的一天。就在這起伏的瞬間,正是人們需要認真沉思、檢討與反省的時刻。
綜觀近代世情,所謂普世價值,實已墮落為西方社會強行推行自己的文化、價值觀的工具。它們把自己置於道德的制高點上,排斥一切異質文化為異端、邪惡、妖魔。弱小者只能逆來順受,無法抗拒。有一位在國內的傳道者曾如此懺悔:「我的任務,就是每天致力如何使中國人信奉上帝。不管他們原來的文化和信仰。」這儼然是一種不民主、不平等的強權政治與文化。
不同的文化代表着人類不同的生活方式、宇宙和價值觀等複雜的思維。文化是一個隨手拈來的普通術語,但卻沒有一個能得到普遍認同的確定涵義。西漢劉向編的《說苑・指武篇》:「凡武之興,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後加誅。」當中的文化,意思是文德教化,源出《周易》:「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是指文治與教化。這裏也帶出一個理念,就是先禮後兵,教而不化,就要用武力征服。因為歷史與政經形勢,中港關係錯綜複雜,回歸後,中央對香港呵護備至,如今發生佔中運動,是明顯的不服。這不能怪中央與國人會感到香港人「厚而不能使,愛而不能令,亂而不能治,譬若驕子,不可用也」。其後將採取的策略和態度,順理成章,路人皆見!
這次的民主運動,是數十年來對香港社會的另一次大衝擊。青年人本着崇高的理想、勇毅的精神,揭露了多年來累積的社會矛盾與危機,喚醒人們的冷漠與因循、官僚與僵化,促使港人深自檢討,嚴肅反思,這是一個難得的改革契機。
香港現在的政制,是一個不倫不類的畸形制度,完全不符合許多民主制度行之有效運作的模式。當人民對政府官員不滿意,根本沒有反駁和撤換的機制,因為有佔大多數議席的建制派非理性地護航。由此怨氣日深,經過多年積累,遂醞釀出今日佔中的浪潮。其背後真正的動機,是反對這無理的機制與無能的政府。
這不能全怪「三子」及有關的「有識之士」。書生論政,從來就只談理想、一腔熱血、擇「善」固執、不顧實際、對人性的陰暗面缺乏了解和警惕,對鬥爭與戰略,毫無實戰經驗,因此很容易被騎劫與發生偏差。因為躁動,不曾深思熟慮,低估可能出現各方複雜的情況,因此必然荊棘滿途。加上群眾運動的時空互動變數太多,極難控制,如何能統一行動,如臂使指?單看跟政府談判的準備和過程,就破綻百出。
此時的中國,面臨內憂外患、國際形勢緊張之際,中央怕亂、防失控的心態,是很容易理解的。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經濟成就斐然,但腐敗成風,貧富懸殊嚴重,剛履新的習李班子,自然憂心忡忡。凡事物極必反,過去大量印鈔、擴張、放任的政策必須改變。過去對香港的放任,已孕育出一大批愈來愈激進的社會分子,有見及此,中央的政策開始收緊,從柔變剛,是發展的必然。
當年香港政府的無知與傲慢,錯過了近十多年國內與珠三角,經濟騰飛所帶來千載難逢的機遇。回歸時,香港處於絕對的優勢,但時移世易,內部紛爭不斷,坐擁金山而不用,蹉跎歲月,使原來的競爭優勢,蕩然無存,錯過了維持與建立未來優勢的良機。競爭力的減弱意味着經濟能力下降,幸而有中央的支持,如自由行、金融中心等,方能維持繼續的增長。尤有甚者,有些無知的港人,更高舉「反蝗」的旗幟,從國內的中國人看來,這是極大的侮辱。嚴重撕裂中港關係,使香港蒙羞。多年辛苦建立的香港形象,一落千丈。這是仰人鼻息、破壞人和,被動而短視,這完全違反了自強不息、以和為貴的中華智慧,必有惡果。
《道德經》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宇宙萬物的變動,不以一己的意願為依歸,只是「遵道而行」。「道」就是自然的規律,永恆而普世的原則。中華文化的「大道之源」《易經》,觀天地之象,體悟「道」的智慧,推天道以明人事,發展出一套二元互補相成的辯證關係:「一切事物,無不在變化中,陰陽變異,循環起伏。」一切現象皆由動態的「陰陽制衡」而成,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這些現象,亦在不知不覺中不斷變異,權且稱之為《波浪哲學》。
無可否認,目前香港的法律,比國內的優勝。但在我們指責前,應先了解其因由,而不是想把自己以為是好的,硬要人家跟隨,這包括西方的民主。但凡移植,必先研究水土,避免不服的現象,然後取長補短,祈達至最佳效果。因此,了解中國律法的法理和歷史,是有必要的。我深信,國內的法律界亦不斷在演進中,且拭目以待。
孟子說:「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認為「治人」是上乘的「大道」;「治物」是下乘的「小道」。所謂「治」,用現代語言,就是「管理」。 因此,在香港回歸中國後,多了解中華文化的「治道」,實有其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