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 Mar 31 2025 05:30:53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灼見教育

中大醫學院2027可吸納400醫科  培育醫生科學家和科研轉化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5-02-18
中大醫學院今日(18日)舉行傳媒春茗,分享研究、教育及大灣區發展外,亦預計醫學院新教學科研大樓將於2027年落成,屆時可容納400名醫科生及330名護士學生,培訓更多醫生科學家。
浸大歡迎聯校辦第三間醫學院  衛炳江:減經費不等於減人手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5-02-17
本月是各大院校春茗月,香港浸會大學別出心裁選了2月14日情人節舉辦傳媒新春午宴,校長衞炳江教授介紹浸大在教學研最新情況,又指第三間醫學院不一定要由一校承辦,以創新形式聯校共辦也有可為。
THEi稱明年有望升格應科大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5-02-17
劉建德校長表示,隨着啟德運動園逐步落成,以及國內體育行業的蓬勃發展,未來運動管理、運動治療等領域的人才需求巨大,THEi計劃開辦運動及康樂管理範疇碩士課程。
政府財赤擬減撥款  梅彥昌:城大可承受3%至5%減幅  研調整非本地生學費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5-02-14
政府計劃調整八大院校的撥款,梅校長坦言會受影響,但強調不會因此削減人手。非本地學生人數增加,造成宿位短缺。梅校長透露,或在深圳租借或購買酒店,為城大學生提供更多住宿選擇。
科大:積極籌建第三間醫學院  助力香港打造三大國際樞紐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5-02-13
回顧過去一年,科大因應國家以及特區政府政策,助力香港發展成為三大樞紐:國際專上教育樞紐、國際創新科技樞紐、國際醫療創新樞紐,提升科研能力。又談到科大正積極籌備興建第三間醫學院,爭取在3月17日前提交完善的建議書。
港府批兩國際學校用地  雷鼎鳴:高端人才重視子女能否入讀頂級國際學校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5-02-13
國際局勢緊張,雷鼎鳴教授說,這是吸納外國高端人才的好時機:「香港可成為極高端人才的好選擇,但須反思部署和提供真正優良的支援,才能吸納這類頂尖人才。」
恒大何順文校長:切合發展需要  提升創業教育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5-02-11
恒大校長何順文表示未受《專上學院條例》修訂影響,將增設跨學科課程及校內首個博士課程,積極推動可持續發展及國際合作。身為最老資格的本地大學校長,他最高興看見社會進步及學生成長,並形容這份喜悅正是從事高等教育的回報。
淺談《小學教育課程指引》給老師的教學建議
作者:編輯精選2025-02-07
當學生完成學習任務並獲得正向回饋時,大腦會釋放多巴胺,帶來愉悅感並強化成功行為的記憶,促使他們渴望類似的學習過程。教師可以採取什麼做法刺激?
中大成立致真學院  丘成桐任院長 冀培育數學科學領軍人才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5-02-07
香港中文大學2月6日舉行乙巳年傳媒新春團拜,宣布成立致真交叉數學科學院。
港大研究團隊開發「糾纏顯像」演算法  揭示粒子糾纏的奧秘
作者:編輯精選2025-02-05
香港大學物理學系的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名為「糾纏顯像」(Entanglement Microscopy)的量子物理演算法,首次在微觀尺度上呈現和描繪這一非凡現象。研究成果已在著名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
都大Hackathon:以創意及科技應對未來  促進可持續發展與長者照護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5-01-20
香港都會大學今年再次重點推出「都大 Hackathon 2025」活動,今屆活動聚焦當下社會兩大議題──「高齡化社會」與「可持續發展」,吸引了120名來自不同學系的學生發揮出色創意,跨越學科界限,在為期兩天的賽程中貢獻智慧力量。
陳美齡夥一本讀書會舉辦寫作比賽  促進學生寫作與培養閱讀氣氛
作者:編輯精選2025-01-17
第二屆全港中小學生中文寫作比賽「我為什麼喜歡這一本書」日前正式啟動。發起人陳美齡博士認為閱讀是擴展人認知視野的絕佳工具。
探討心態的科學:從固定型心態到成長型心態的轉變
作者:編輯精選2025-01-17
人類的能力並非固定不變的,能透過努力和正確的策略不斷提升。無論是在育兒階段的父母、求學時期的莘莘學子、還是已在社會搏鬥的職場族,成長型心態都是邁向成功的重要基石。
盧煜明履新中大校長  致力提升國際水平和地位  並與校董會及學生密切溝通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5-01-08
中大新校長盧煜明履新矢言提升中大國際地位,強調教學、研究並重,將推動新五年策略計劃,以「IDEA」(啟發、討論、賦權、實現)理念治校,並關注AI倫理及應用。另有校友發起成立「段崇智基金」支援SEN學生。
送別科舉制度
作者:編輯精選2025-01-07
我們身在的環境並不鼓勵追求發乎天性的、以自尊自強為依歸的個人主義,我們的文化歷史基因中也沒有這段體現着創造性傳統的DNA,最近的50年或者100年來才勉強培育出了稚嫩的片段,還在歷史的強大慣性的籠罩下,時刻有倒退和消失的可能。
2025首發訊  港大張翔講展望  中大段崇智話別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5-01-02
港大舉行元旦升旗儀式,署理校長王于漸出席。校長張翔則發電郵,讚揚港大2024年成就,包括延攬國際人才、科研成果卓越、科創地標落成等,並展望未來發展,包括人工智能課程及大灣區機遇。中大發布段崇智校長離任感言影片。
中華傳統文化在學校教育中的承和傳
作者:編輯精選2024-12-25
在有限資源下,學校如何有效推動中華傳統文化?本文以皮影戲為例,闡述跨科協作,結合現代科技,並鼓勵學生參與創作和演出,深化學習體驗,讓傳統文化在校園落地生根,並藉由學生傳播至社會。
香港心理教育專業協會《破·地獄》電影慈善分享會 深化生死教育與特殊教育討論
作者:編輯精選2024-12-17
本次活動吸引超過300名教育界同仁參與,香港心理教育專業協會主辦的《破·地獄》電影慈善分享會,旨在為教育界同仁提供支持,並通過嘉賓的分享,深入探討生死教育、特殊教育及代際關係等議題。
華為與港大攜手打造全球智慧校園網絡創新示範項目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12-13
華為與港大合作透過創新的ICT技術,推動智慧校園網絡及教學模式升級迭代,賦能教育行業數字化轉型。
都大頒授榮譽博士學位 表揚4位不同領域翹楚
作者:編輯精選2024-12-11
4位榮譽博士分別在國際商業研究、社會關懷、教育及文化傳承方面成就顯赫。都大校長林群聲教授讚揚4位榮譽博士的傑出成就,與都大多年來的努力不懈同出一轍,追求卓越。
談責任教育:如何讓孩子在真實情境中學會自我管理?
作者:編輯精選2024-12-11
要讓學生學會負責任和自我管理,我們未必一定需要懲罰孩子。
一丹獎峰會分享教育心得 培養個人抗逆力構建永續發展社會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12-11
「韌性為本 構築教育未來」為題的2024年一丹獎峰會,雲集教育專家、學者、政策制定者和慈善家探索各種創新方法培養抗逆力,以應對瞬息萬變的世界。
戰火中的兒童聯盟獲頒2024年一丹獎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12-11
2024年一丹獎表彰四位得獎者於普及優質教育方面的重要貢獻,以人口統計學及危境教育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
黃英豪、魏明德分別出任浸大、城大校董會主席 理大林大輝獲續任三年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12-09
行政長官李家超公布新委任黃英豪為香港浸會大學校董會主席、魏明德為香港城市大學校董會主席,及再次委任林大輝為香港理工大學校董會主席。黃英豪向本社表示現正密密與校內各院系及持分者會面,了解運作和聽取意見。
展翅高飛 風雨無阻中大第94屆大會
作者:編輯精選2024-12-04
中大校長段崇智教授將於明年1月離任,這次是他最後一次以校長身份出席典禮。他認為中大為培養學生出五大素質,讓他們擁有無窮力量、懂得傳承美德、敢於創新、不斷開拓視野、綻放活力,並祝願畢業生能展翅高飛。
理大辦全球人工智能論壇探討人工智能為高等教育帶來的挑戰與機遇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12-02
2024全球人工智能論壇於11月30日舉行,由香港理工大學與泰晤士高等教育合辦,主題為「人工智能時代的高等教育」。論壇聚集近40位來自超過10個國家的學者,探討人工智能對高等教育的影響及院校合作機會。
校政風波落幕 滙豐「大班」王冬勝接替王沛詩 出任港大校委會新主席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11-27
73歲的王冬勝是香港上海滙豐銀行有限公司兼滙豐銀行慈善基金主席。他先後在金融管理局香港金融學院、貿易發展局一帶一路及大灣區委員會、總商會、 公益金及香港銀行學會等出任公職。
香港教師心態的反思:在考試與全人發展之間的兩難抉擇
作者:編輯精選2024-11-26
香港教師在當前的教育體制面對兩難困境:一是考試成績的壓力,二是價值觀教育與全人發展的需求。期望教師同工能從根本改變對學時和課時的看法,理解到學生的成長不僅是學科範疇的成績積累,還有價值觀的培養過程。
理大中華文化節重頭戲 嚴復思想與中華文化現代化系主題活動揭幕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11-25
為慶祝正名大學30周年,香港理工大學11月25日舉辦校慶升旗儀式,並為中華文化節重頭活動之一的「嚴復思想與中華文化現代化」國際高端論壇、展覽及公開講座舉行開幕典禮。
教大舉行30周年校慶教育高峰論壇 跟逾40個辦學團體及組織展開深度教育協作
作者:編輯精選2024-11-25
教大與14個夥伴辦學團體簽署協議延續協作,並邀得14個辦學團體以及13個學校議會及校長會成為新的協作夥伴,展開深度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