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 Apr 14 2025 11:13:33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書海尋珍

梁秉中教授:希臘神話裏的醫學淵源
作者:編輯精選2022-05-14
醫學名稱可以極複雜、極專門,不屬醫學專業者,難靠一般邏輯經驗理解。先掌握字首和字尾的意思,有助於進一步明白全字,搞清道理。如果醫學名詞與神話傳說直接有關,確能產生過目不忘之效。
精神導師派克:人類寶貴的特色
作者:編輯精選2022-05-07
要是有人問我:「派克醫師,人的本性是什麼?」我最常給的答覆就是,根本沒有這種東西。這也是我們做為人最了不起的一點。
精神導師派克:無懼改變、正視命運
作者:編輯精選2022-05-07
改變一個人的現實觀、世界觀與感情轉移,十分困難,但為了不斷的擴充自我,開發人際交往的新領域,把愛當作生活的重心,改變就在所難免。
許倬雲分析美國社會痼疾 新書入選大學出版社協會書籍設計展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5-01
旅美著名歷史學家許倬雲教授親歷美國社會和文化,在新書中訴說美國亟需解決的問題,避免走上分裂一途。設計師陳曦成在書封突顯這個概念,獲入選大學出版社協會書籍設計展。
西西:是怎麼開始的呢?
作者:編輯精選2022-04-30
寫康熙的歷史小說很多,但寫康熙一朝的欽天監,我還沒有讀到。5年來我邊看邊寫,不斷有新的認識、新的想法。
何福仁:從石頭裏舒伸的桃花
作者:編輯精選2022-04-23
《石頭與桃花》書名的「石頭」應綴自其中的〈石頭述異〉,「桃花」則是〈桃花塢〉。不過,植物可以勇敢地從困難的石隙茁長,我們又何妨運用聯想,桃花從石頭裏舒伸。
大學圖書館轉型:甘把金針度與人
作者:編輯精選2022-04-23
自從世界步入資訊時代,大專院校圖書館面臨『圖書館消亡論』的挑戰。學習模式逐漸從線下轉移到線上,紙本資源也不再是學生和教師吸收知識的唯一選擇。
有人隔窗朝我揮手
作者:編輯精選2022-04-18
深情書寫30位藝文界名人,包括劉德華、鍾楚紅、王菲、周潤發、張艾嘉、陳百強、關錦鵬……記敘他們甚或燦爛,甚或黯淡,甚或缺憾的人生風景。藉由文字為他人獻上真摯的祝福,為自己留下溫暖且芬芳的文學美醇。
網絡湧現保健迷思,到底是杞人憂天還是危言聳聽?
作者:編輯精選2022-04-17
醫學並非信仰,醫學是根據證據行醫。話雖如此,這也不代表醫學全然為真。我們現在之所以採用這些療法,乃是基於大量證據證明它們的用處。光是宣稱它如有神效,稱不上理由,一點也不!
BioNTech創辦人、吳沙忻夫婦如何發掘人體對抗新冠病毒的武器?
作者:編輯精選2022-04-15
對於有興趣進一步了解自然界的人來說,mRNA一直是令人着迷的研究對象,但它幾乎不受臨床研究人員的重視。它是如何被發現?又為什麼成為了對抗新冠病毒的重要疫苗成分?
香港下一個5年是關鍵時刻 各界翹楚觀點集結成書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4-14
香港特區政府行將換屆,在新任特首領導下,香港何去何從引人關注。灼見名家最新出版的專書《香港下一個5年》,邀請政府高層、學者及專家,為未來5年的政治形勢、規劃發展及經濟前景把脈與建言。
與新冠病毒競賽的兩位牛津疫苗專家
作者:編輯精選2022-04-10
本書的內容是兩位科學家如何在天時地利下,對病毒做出反擊。我們不是大藥廠或是「他們」。格林和我只是普通人,帶領一個認真又努力的團隊,做了一件不平凡的事。
成就不亞於唐詩的唐代傳奇
作者:楊興安2022-04-10
唐代小說何以稱傳奇呢?為什麼時人對唐代傳奇的認識比唐詩貧弱得多?
徐是雄教授:中國模式可否超越西方模式?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4-05
徐是雄教授力作《中國模式+話語權 vs 西方模式+話語權》翻譯成英文版,提供論據分析中國模式和西方模式競爭的過程中,誰最終會勝出抑或可以長期共存發展?並對中國如何奪回話語權作出論述。
日本200年來的蛻變,從何說起?
作者:編輯精選2022-04-02
承認日本現代史種種獨特性固然重要,然更重要的是學者和學生不要用只此一家、與眾不同、甚至異國情調的眼光來看待日本歷史。
親人留下的最後禮物
作者:編輯精選2022-04-02
一對闊別多年的兄弟──歐陽晴和歐陽曦,因為父親的離世聚首一堂。但重聚只帶來情感翻騰,將積累多年的怨懟和嫉妒盡情宣洩。如果清官難審家庭事,那麼原生家庭的愛恨和虧欠,到底可以由誰審判?
徐靜波:心態的力量──日本如何有效遏制新冠疫情大爆發?
作者:編輯精選2022-03-27
在同樣的社會制度之下,為什麼歐美國家的感染者與死亡者人數會比日本高出幾十倍,而日本還是能夠有效地遏制疫情的大規模爆發呢?作為一名在日本經歷了這場疫情的中國人,我如何看待日本在這一場抗疫鬥爭中的表現?
余英時與中國文化的人文精神
作者:金耀基2022-03-26
余英時的史學論著,在「科學史觀」外,別開生面,以詮釋學史觀為宗,治史之目的不在「尋找規律」,而在「探究意義」,在這一點上,余英時與乃師錢穆夫子,實多契合,誠中國文化史上一道美麗風景。
唐睿:多虧外國文學,改變了我的生命格局
作者:編輯精選2022-03-19
書中的作家和他們的作品,建構了我相當一部分的文藝認知地圖,也見證了我接觸外國文學的路徑,而這亦是我將本書命名為《異國文學行腳》的原因。
劉健芝:生態公義與社會公義教育──培養感知、思辨、自主、行動的能力
作者:編輯精選2022-03-18
僵化的教育體系、勢利的主流文化,在我們的無意識中製造冷漠、犬儒、恐懼,我們要嘗試容讓自己暴露於充滿不確定性的環境,把握各種機遇使之撼動習慣的固執,衝開制約的樊籠。
黃兆漢:句意全美、律韻兼精的宋詞七大家
作者:編輯精選2022-03-12
本書的編寫目的完全是為了方便年輕人和對詞學初入門的讀者,希望他們透過本書,可窺見宋詞七大家的一些「句意全美,律韻兼精」的作品,從而可欣賞到宋詞的騷雅精妙之處!
李歐梵:子玉的寫作療程
作者:編輯精選2022-03-12
此次她把自己的生活退居次位,而把她認識的女性朋友的人生經驗放在前台,書中幾乎每一個人都有受苦受難的經歷。然而,受盡了人生的折磨之後,她們最後還是活過來了,所以,到底女人──你的名字是弱者還是強者?
陳方正:回首天外,腳踏實地
作者:編輯精選2022-03-05
就人生而言,楊先生有回首天外與腳踏實地這截然不同的兩個取向:前者是物理學,是他所承受於西方文化的;後者是故國情懷,是孔老夫子、清華園和西南聯大所灌注於他血液之中的。
魯金:談九龍城寨歷史,不可不知「九龍」一地的命名由來
作者:編輯精選2022-02-26
香港的得名是因為香港島有村名香港,九龍是因為有村名九龍而得名,這是顯而易見的。
黃樹志:持守文人價值的蔡德允女史
作者:編輯精選2022-02-19
香港本土琴學風格與內地1970年代以來的琴風截然不同,直接傳承自中國的傳統文人精神。禮失求諸野,蔡德允老師在香港守成的傳統藝術文化,回歸返哺中原,意義非凡。
魯金:古老的中環街市
作者:編輯精選2022-02-19
多年來本港興建了很多新型的街市,各街市都有綜合用途的設計,其中有些街市除有垃圾槽及供應洗街車用水的設備外,並將天台闢作兒童遊樂場。這種將街市作綜合用途的構思,是始自中環街市的。
龍應台:走一條沒走過的路
作者:編輯精選2022-02-13
做一件「超過」的事,通常也是獨處時與自己深度對話,才能完成。
中國支持緬軍政變?韓恩澤:北京正陷於兩難局面
作者:編輯精選2022-02-12
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強調以東盟為中心解決緬甸危機方法,但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沒有看到東盟究竟如何幫助改變緬甸軍方想法。可是,不作為則使得中國陷入極度被動,反而會導致緬甸公眾排華。
鄧達智:張愛玲・Clothes-Crazy
作者:編輯精選2022-01-16
張愛玲本人寫衣手法以現代時尚追求者的角度批判,相信得分並不高,但也不失為一位具有前衛膽識的好手。這番「前衛」,加上與炎櫻拍下不少照片遺留後世,相信張曾為「與眾不同」興奮了好長一段青春歲月。
風雨後的晚晴──回憶恩師王叔磐先生
作者:編輯精選2022-01-08
文學傳承離不開經驗,不會作詩填詞,怎能與古代詩評家進行有效對話?不會寫作文言文,怎能給學生講清文章理路和言說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