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估計話生意少了的人,目的是希望政府開徵陸路離境稅,禁止市民北上消費,希望官員唔會有SSD 的DNA ,否則立例管制市民北上消費,香港想唔死都唔得。

我們經常聽到香港人移民,但原來亦有很多人喜歡移居香港,除了持其他國家護照的內地人士之外,東南亞甚至台灣都有很多人喜歡移居香港。當政府暫停了投資移民計劃之後,那些人當中有不少移民新加坡。

美國停止加息,代表一個時代終結,代之而起的是減息時代來臨。其實,今次加息期都未夠兩年,就要匆匆落幕,由此可見美國是自己頂唔住高息,而減息是支持香港樓市三個條件之一,其餘兩個是「撤辣」與銀行放貸。

如果那些「冇樓專家」知道現在賣樓的人仍然持有咁多物業,會不會話他們唔識得投資?其實,冇樓的人應該學冇仔的人一樣,千祈唔好教人教仔。

於是我同老友講,旅行幾時都可以去,就算今次臨急臨忙取消,最多只是損失一些手續費,隨時可以再去旅行,但如果唔買下租用的舖位,可能一世都買唔到,正是「夫死夫還在,禾蟲過造恨唔返」。

不少人以我做燈,見我不停買樓,他們不但唔買,仲將手上唯一的自住單位賣走,60歲人仍然要租樓住,我都唔知點講,唯有減少發表預測文章,費事有人搵我做燈。

如果政府唔理會業界意見,強行推出土地,再一次零入標,對政府威信是一次嚴厲打擊,就算是平常心都會受傷害,如果唔信,政府可以試多次。

雖然金管局總裁及財政司長都澄清,但世界級金融界人士點諗就冇人可以預計得到,我本來有很大信心香港可以搶返第三這個位置,但出現負資產及call loan事件,我的信心有所動搖,或者要等多1年才可達到目的。

老友長輩親戚住了半年之後,不但沒有些少跡象搬走,而且愈嚟愈過分,假期叫埋朋友返屋企打麻雀,老友知道我係收租佬,問我有冇辦法趕走他的親戚。

如果閣下是收租佬,有租客做得唔好冇租交,租客不會自我檢討,只是話租金太貴,如果業主唔收租,他其實是有錢賺。

我話根據老友的遭遇,最好買那些由「敗家仔」打理的公司,當他們的私人投資有巨額虧損,就會考慮賣公司資產派給股東,他自己當然佔大份,其他股東都有着數,而股價亦會飈升。

投資者與賭仔都是一樣,贏咗就會縮,不但唔敢買,甚至因為有錢賺而將手上優質物業出售,佢哋仲會話有糊唔食、罪大惡極。當樓價下跌,投資者見到市場上不時有筍盤出現,真係唔買都要睇吓,最後依然「落搭」。

做收租佬的生活很克己,不過,清茶淡飯反而有利身體健康,所以,想長命百歲就要做收租佬。

有很多人唔明白,JPEX案點解會有超過2000人落搭,涉及金額超過14億元,有消息話只是冰山一角,代表受害人更多、金額更大,最奇怪JPEX是無牌,點解無牌都可以做咁大生意,甚至可以賣廣告。

商場如戰場,香港長年累月被新加坡壓住,係時候作出反擊,但反擊時間亦極之重要,如果等「TOKEN 2049」開完會才對JPEX採取行動,相信效果會差很遠。

生意人做生意的基本要求很簡單,就是「殺頭的生意有人做,蝕本的生意冇人做」,不過,政府唔係生意人,最鍾意做蝕本生意。

今次真係人算不如天算,不少業主對利息上升早有準備,最有效策略就是降低借貸比率,但「顧得頭來腳反筋」,估唔到 10 號風球之後又有黑雨,搞到有不少出租單位出現漏水及水浸等情况。

老伙計知道我不時同即將退休的朋友講,如果唔想退休,一定要有一個心理準備,就是要付出更多,收穫更少,甚至要放下身段,咁樣或者可以延長工作年限。

有老友話今次真係CY發火,非同小可,CY鬧一個即將去北京受訓的地區公務員,臨行前大排筵席,場面非常壯觀。為官之道,香港人真係唔多識,以為多人送行就是一名好官,其實,愈多人送行,那名官員愈失分。

有移英港人問這是不是一個回流香港好時機,相對來講是的,由於香港現太缺人,不少老闆都唔會理會入職者是否回流港人。所以,如果打算回流就要快,不過,如果返唔到內地就要考慮清楚。

長實低價賣樓,是否對後市有影響? 筆者認為當然有影響,不過是正面影響。

政府減辣難過登天。不過,窮則變、變則通,如果我是地產商,就會替政府減辣,買樓專才只需要交正常印花稅,其餘由地產商代繳。

只有經營者才知道什麼人值得去搶,政府只需要「畫隻龜」,盡快放行便可以,千祈唔好為了一個本地三流人才而放棄一個一流人才,咁樣做,只會令香港愈撈愈霉,香港人才反而會被其他地方搶走。

有一些人很叻借錢,往往可以避過金管局監控.但聰明反被聰明誤,今日樓價下跌,借貸比率上升,銀行亦被迫追差額,這就是太叻借錢的結果。

金管局發出清晰指引,物業可以用資產抵押借足五成,就算那些做生意的業主未必可以向銀行借到錢,但最低限度唔使畀銀行追差額,唔使賣樓還債,少了供應,樓市向下調整的壓力減少,樓價就算再跌都唔會跌得幾多。

近日有很多做評論員老友非常頭痛,因為他們的Facebook專頁被人冒充,而冒充他們的人目的是希望followers能夠跟隨他們買股票。

布林肯去中國只是兩件事,解決俄烏衝突不是主要議題,美國首肯,幾時都可以解決。

如果香港學新加坡,對豪宅業主打重稅,甚至唔畀非香港人買豪宅,就等於拆了香港樓市主力牆,冇有錢人來香港定居,豪宅死,香港樓市亦死。

美國矽谷第三間大銀行被接管、瑞信爆煲,債券幾乎清零,銀行立刻收遮,要求客戶清還買債券的欠款。那些投資者當日買債券,今日就要賣樓。

買樓有一個秘訣,就算遇到不適合單位,不要浪費時間去討價還價,萬一業主願意割愛,變成自己坐艇,但遇上適合單位,就要毫不猶豫,否則,隨時蘇州過後冇艇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