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ving Wisdom School的學生不會花太多時間追逐成績,但在不少公開的考試,卻有優良的表現。校長相信,身心平衡的人,都能有良好的學術表現。

與其把今天視為我有生以來最年長的一天,我積極地以今天是我未來生命最年輕的一天。

透過對話,慢慢便能找到共同關注的社區問題,然後嘗試解決。學校讓學生走出教室,加強社區參與,也就是一堂不一樣的公民教育課。

學校型態實驗教育法源的頒布,除了提供公立學校轉型的機會,亦適時提供給偏鄉學校或原住民小校一線合法生機,脫離固有的學校體制及作法,取得更靈活的辦學策略。

科技賦能美術教育的途徑,簡單而言可以從課程規劃、學習模式和空間優化三方面去思考。

成長教育經常面對兩難抉擇——寵壞了的孩子固然不少,但四肢貼上種種教條、腦袋蓋上重重封印的青春比比皆是。怎樣釋放他們的才華,璀璨地成全他們的個性,是教育界永遠的迷思。

隨着高等教育擴張,今日年輕人的升學選擇看似比過去的多,但同時間,就業市場和社會對年輕人學歷的要求亦有所轉變和提升。

社經地位高的青年人希望感傾向較強,社經地位低的青年人希望感則傾向較弱。

在數碼學習環境下,肯定有利各種數碼美術創作的發展。

我在經營一間逆流的學校,推廣綠色簡樸的生活方式。我也因為辦學,一度生活在低收入的處境,經營學校也不容易,老師的工資一直沒有提高,只能靠熱情來維持。

理念學校與主流的官方教育相比較之下,更標榜和崇尚開放教育理念,真誠面對學習的本質。

2019年12月14日,鄉師自然學校舉辦了第一屆另類教育會議,參加人數不算很多,在有限的資源下,我們盡力一試,終於成事了。

「無紙美術」其中一個探索方向當然是在美術創作學習範疇的表現形式,培訓教師如何利用不同軟件,在不同的硬件和平台上進行傳統繪畫創作,和現代設計。

政治舞台上的戲碼沒有預告片,既然生於亂世,知識分子先天下之憂而憂,面對社會危機,各本其性情,各守其分際,各據其體會,各按其知聞,互相參詳制約,謀定而後動,三思而後行就是一代人修成的正果了。

人們經常說:「選擇比努力重要,格局比能力重要。」那麼,怎樣在人生的重要關口,做出大格局、效用超越普通努力的智慧選擇呢?

在「畫出想法來」的課堂,有一些非常重要的環節,是讓學生們哇啦哇啦地說個不停,和同學或老師之間對話,可以讓學生放聲思考,打通自己的思路。

雖然當代藝術和現代藝術的表現形式,好像漸趨概念化和形而上,但也沒有間斷過利用科學技術和概念去進行創作突破。

自然學校是一所有很強價值理念取向的學校,在辦學理念的簡介中,「情意自然教育」和「兒童中心的教育思想」便佔有很重要的位置,亦是自校辦學信念的起點。

香港以至華人社會的中小學生功課壓力大,考評焦慮感高,並未能愉快學習;華人文化普遍以為功課及考試壓力能推動學生努力而成績才會好,本文的數據分析正正否證了這個誤解。

本文結合PISA及HBSC兩組數據,探討香港中小學生的幸福感和身心健康,以及功課壓力、考試焦慮感和家庭環境等因素的影響,並提出家庭及學校可行的方向。

在科技的時代,我們就像是「技術移民」,我們懂得不如「原住民」多,適應不如他們快,但是這是個讓「老師」更像老師的契機,我們可以介紹和組織資源給學生。現時只要回答:你的藝術教育裏,科技出席了嗎?

這首軍歌的內容不講大道理,三大紀律的重點在於服從命令,並且要大公無私,一切行動以群眾的利益為依歸;八項注意緊扣士兵的具體行為表現,提升文明素質。

才能是可以經由鍛鍊改變,把挫折視為挑戰,只有盡一切努力才有可能成功。

「畫出想法來」是先給學生打開一個投入學習的闊門,營造一個活潑貼地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放膽嘗試,用自己擅長的工具去展示自己的思考的角度。

筆者今年8月初便以「現代科技如何為美術教育賦能」這個主題,在內地一個藝術教育論壇,探究美術教育應用科技滯後的問題和各種可行發展策略。

一向以來,學者多從教育的角度去探討學校課題。在本文,筆者嘗試從一個頗有影響力的商業管理角度(即「設計思維」),論述通過夥伴協作以促進學校改進的努力。

「沒有未來的世界,我們還要上學嗎?上學學習的意義在哪裏?」身為教育工作者,我們必需回應這些問題,怎樣能守護孩子的未來?學校教育又如何回應當下的處境?教育需要怎樣的變革,才能讓世界變得更美好?

將古人的言行以童話方式傳授給孩子,許多時是一種罔顧認知水平的糟蹋。更有甚者,孩子長大了自以為已懂得箇中道理而再沒有興趣細讀原文,變相把經典的精華束之於高閣,實在非常可惜。

老師願意虛心聆聽,放下要孩子聽話的想法,不把不聽話視作反抗。事實上,孩子除了溫飽、遊戲和被愛的需要以外,「權力」也是一種內在而且重要的需要。

其實老師都會認同,學生犯錯是一個很好的學習切入點。學生敢於寫出有別於標準答案的做法,我們才能夠和他們有真正的思想交流,不用強逼他們不明不白地死跟一種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