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眼

2019冠狀病毒疫情對青少年家庭、身心健康及學習的影響
作者:何瑞珠2022-06-04
現時學校已全面復課,筆者觀察所知,大部分學生在經歷停課後更期待回校,亦更珍惜師生在校園共聚,如何安頓青少年的不安及焦慮,正是教師的最大挑戰。
如何發現孩子的早期美術天賦?
作者:林桂光2022-05-27
我們可以通過這些美術活動來發現孩子的早期美術才能嗎?若發現孩子的早期美術興趣,怎樣才能確定孩子的早期美術才能呢?
從「可憐後主」看經典教學之難
作者:許志榮2022-05-20
DSE中文課程持份者的關注重點都放在技術上的致勝之道,迎合歷屆考核模式的教學取向,已成為相關行業的風俗常規,而一些蘊含深意或歧義的篇章如何解讀,不是隨波逐流,就是囫圇吞棗。
如何糾正兒童「概念化」繪畫?
作者:林桂光2022-05-14
讓孩子逐漸積累和豐富社會經驗,使大腦中儲存、死板的繪畫概念,轉換成生活的記憶和自主感性表現。從遊戲中學習、從情境中認知等學習策略,在現代美術教育設計,都用得着。
疫情大流行100周後保持學校開放、投資於恢復學習的重要性
作者:黃顯華2022-05-06
學校停課的驚人影響超出了學習範圍。這一代兒童可能會損失總計17萬億美元的終生現值收入──與2020年估計的10萬億美元損失相比大幅上升。學校開放後,應該採取什麼行動讓所有兒童重新投入學習,並趕上進度?
HBSC質化研究──疫情期間學校關顧學生身心靈健康的成功經驗
作者:何瑞珠2022-04-29
香港學生能力國際評估中心聯同致力推動身心靈健康的不同專業人士,在本學年走進本港中小學校,與教師同行,提供身心靈有關的知識分享、支援和培訓,希冀為師生的心泉澆灌一些養分,滋養自身與他人。
人間・四月天
作者:許志榮2022-04-22
香港今年春暖,四月的木棉已到了落花時節,在「受難」與「復活」之間結了果,「穀雨」之前,棉籽就散落地上。一年一度漫天飛絮的氣象揭幕了,一些遠方的故事蕩漾心頭。
什麼是真正的兒童畫?
作者:林桂光2022-04-16
在成年人眼中,儘管小孩有時畫得非常難看,但卻也真實地反映了孩子的情性和能力,優點與不足,也提供了空間進一步輔導孩子。
COVID-19大流行永遠改變了教育
作者:黃顯華2022-04-09
很明顯,新冠疫情徹底破壞了許多人聲稱已經失去意義的教育系統。轉向在線學習能否成為創造一種新的、更有效的學習方法的催化劑?
遊戲和創意
作者:海星2022-04-02
不少研究顯示遊戲對兒童的好處和價值,包括體能發展、社交溝通、思考認知、創意培養、情緒表達、培養專注、學習解難、認識自己、挑戰突破、建立自信等。
父母有何早教妙招 培育幼兒藝術能力?
作者:林桂光2022-03-26
藝術能力的發展與寶寶個性發展能起着相互促進作用,藝術表達的過程是寶寶心境和情感的表達;藝術活動最重要的是要帶給人們審美快樂,讓寶寶享受到快樂才有存在的價值。
生死邊緣的倫理回歸──上好這堂公民社會課
作者:許志榮2022-03-18
在天災與人禍之間,我們上的每一課都付出沉重的代價。究竟什麼時候才可以畢業,放一個沒有病毒和硝煙,名副其實的暑假?
COVID-19出現後全球教育演變的五個趨勢
作者:黃顯華2022-03-11
COVID-19出現為全球高等教育帶來什麼樣的演變?並發展出哪些趨勢?
追打二人組
作者:海星2022-03-05
面對情緒激動的孩子,同理他的感受,聆聽他的想法,不作任何價值判斷,才能讓孩子冷靜下來。
包容性學習、問題導向和協作學習、終身學習
作者:黃顯華2022-02-26
第4次工業革命所進行的教育4.0改革,確定了高質量學習內容和體驗的8個關鍵特徵。本文繼續介紹第6至8個關鍵特徵,每個特徵只介紹其中一間學校。
經典的拓展與承傳──孟子、荀子一對難兄難弟
作者:許志榮2022-02-19
孟子與荀子的論述風格有所差別,或與時代背景、社會角色及個人性情有關,不過對於儒家學說和中國文化都同樣發揮了拓展和延伸的作用,令人嘆為觀止。
哪些教育策略能幫您激發孩子的繪畫潛能?
作者:林桂光2022-02-11
「繪畫是伴隨兒童健康成長必不可少的培育歷程」,所有孩子都有繪畫潛能,但家長可以運用某些「教育策略」去激發它。
學生退學及教師離職的進一步剖析
作者:編輯精選2022-01-29
本文展示學生退學及教師離職的因素、影響、建議及重要事項。
學生退學及教師離職的現況及趨勢
作者:編輯精選2022-01-21
本文展示學生退學的情況、退學學生的去向、教師離職的情況、離職教師的去向,以及學生離校及教職員離職的趨勢。
技術技能、人際交往能力、個性化和自定進度學習
作者:黃顯華2022-01-15
究竟學校如何透過教學去教授學生技術技能、人際交往能力和個性化和自定進度的學習?這篇文章會與大家探討。
3歲至7歲的幼兒學習美術有什麼作用?
作者:林桂光2022-01-07
美術教育主要通過想像和形象思維,用有趣、新奇的刺激,啟發和誘導幼兒去感知事物的外形、結構。
愛國教育的懸念──由一份惹起哭聲的「教材」說起
作者:許志榮2022-01-01
以回憶族群創傷的方式凝聚歸屬感是當前所謂「愛國教育」的命意所在。其實這只是臨危受命的急就章。過去式的回顧要植根於庶民心裏,必須具備一個自覺的前提──這是我的國、我的家!
為第四次工業革命定義新的教育模式
作者:黃顯華2021-12-25
第四次工業革命推動教育4.0改革,世界經濟論壇提出16間學校例子,來鼓勵獨特的教學方法?為什麼這些課程是那麼獨特?它們如何賦能學生?如何衡量這些學校成功?一起來看看。
為什麼要推廣「家長美育」?
作者:林桂光2021-12-17
個人多年來經常應邀到學校和社區舉辦「藝術創意教育家長講座」和親子藝術活動,提升家長對相關主題的認知和提供互動、諮詢。
「S.T.E.M.導向」的科普美術教育規劃
作者:林桂光2021-12-11
然而,在科技融合的規劃上,各地目前比較普遍採用的STEM教育及創客教育,包括本地的情況,都有出現「技術主導」、「硬件為本」的偏差。
挫折的一課
作者:海星2021-12-03
在自校,學生的想法和需要都得到老師的重視和聆聽,但同時,學生也會表現出自我的部分,當他感到無聊的時候,便很坦白的說:「我不玩了!」
經典研習的拓展與反思——讀《孟子・魚我所欲也》札記
作者:許志榮2021-11-27
人非草木,螻蟻尚且偷生,那些因為禮崩樂壞、民不聊生而流徙他鄉的庶民,儒家不會視之為不義之徒,只會以惻隱憐憫之心待之。
「美術科本導向」的科普融合
作者:林桂光2021-11-19
科技發展源於科普探究,為貫徹個人倡導低成本、低技術、普及推廣的科普教育理念,下面介紹另一種以美術學科為本,融入基本科普學習元素的幾類課題選擇,並討論各種美術創作應用在學與教上的可行性安排。
如何應對吵鬧的孩子
作者:海星2021-11-12
對於無理的要求,我認為不一定要滿足孩子的需要,但我們可以理解孩子的情緒,給予愛的支持。我曾經試過,孩子一邊大哭,我依然拒絶孩子無理的要求,同時一直抱着孩子,一直聆聽孩子的心聲。
經典的塑造與成全──中國傳統示例
作者:許志榮2021-11-05
「經典」的塑造與成全,體現了人文關懷的深度和廣度。如果我們去除它的封建標籤,吸取其中精華,對中國的文明復興一定可以發揮策勵和制衡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