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眼

香港幼兒教育及照顧快將有突破性發展?
作者:簡明宇2018-12-15
今年的《施政報告》特別提到「分階段提升幼兒照顧服務以結合照顧與發展」。至此,本港0-6歲幼兒教育及照顧的理念最終在官方得以確立。
探尋學習與反省的課程語錄
作者:黃顯華2018-12-08
筆者非常同意歐用生教授對課程的探究取向,處理的方針是「並非二分,而是求『和』」。
心平氣靜
作者:海星2018-12-01
當你很憤怒的時候,心便很浮躁,你便難以心平氣和了,你唯一的選擇,用發脾氣來回應同學。所以請你先找一找自己的情緒、感受和期望,你憤怒的來源,是因為期望的落差而產生的。
STE“A”M 的創意表現
作者:林桂光2018-11-24
目前大家都會接受,“A”屬於文藝創意範疇,不是STEM教育的附屬物,是STEAM不可或缺的元素,會存在於各個相關學習領域內。
中文科文憑試的檢討方向
作者:許志榮2018-11-17
教育界的尊嚴斲喪殆盡,而更嚴重的是,中文科竟成為學生心目中壓力沉重、索然無味甚至深感厭惡的學科。歸根究柢,學、教、考三方面都須作深切的檢討。
研討課程 求真求善
作者:黃顯華2018-11-10
我國的課程學者,不少是靠「思辨」方法做學問的。我們整天在思考,而思考出來的「學問」,我們怎樣去肯定它或否定它呢?
學生發生衝突,老師怎樣去和解?
作者:海星2018-11-03
通過關心,讓學生看見彼此的感受和想法,讓學生覺察彼此的需要,便能在平靜中和解,那是學生學習如何處理衝突的方法。
STEM教師帶課能力的考驗
作者:林桂光2018-10-27
多採用正面教育,處理好學生能力差異問題,才能成功利用團隊協作模式,推動自主、自適應學習。概括而言,這便要考驗老師整體的帶課能力。
綠色及永續教育:聖文德天主教小學整全的環保培育
作者:黃顯華2018-10-20
聖文德天主教小學自2001年起改革常識課程,把環保教育融入正規課程當中,教導學生以環保物料進行科技製作,致力推動環保教育,為學生提供一個綠色的全方位學習環境。
黃飛鴻師徒的抗爭模式
作者:許志榮2018-10-13
粵語黃飛鴻電影頗能反映儒家道統滲入技藝行業的事實,亦體現與傳統武學相關的俠義精神,雖為虛擬人物的故事,對抗爭運動的反思或有所啟發。
不上學也能學習
作者:海星2018-10-06
有些家長選擇以遊走世界的方式來學習。平凡也好、浪遊也好,孩子似乎都能有所學習,有所體悟,並不是限於學校的範圍。事實上,生活才是學習的道場。
從閱讀伸延STEM+教育
作者:林桂光2018-09-29
上月教育局秉承林鄭特首關顧教育發展的競選承諾,在庫房水浸的條件下,一改上任特首刻扣圖書津貼的惡政,向中小學校發放大手筆的推廣閱讀津貼,更強調要跨課程閱讀,並建議向STEM教育及中國歷史、文化範疇延伸。
評《幼兒照顧服務的長遠發展研究》
作者:簡明宇2018-09-22
不要說北歐社會民主國家已將獲得幼兒照顧服務視作一般權利,即使是澳洲,也讓所有適齡幼兒享有基本每周共24小時幼兒照顧服務。為何其他國家可以,香港不可以?
不一樣的學習旅程
作者:海星2018-09-15
我相信,學生讀的不用多,但要讓學生在生活上有足夠的體驗機會,足夠的遊戲時間,足夠的人際社交經驗,有解決問題的歷練,培養孩子的學習動力,才是最重要的事。
韓愈〈師說〉的隱蔽視窗
作者:許志榮2018-09-08
中國傳統的師徒關係經常因為弘揚道統的緣故,綑綁成門戶裏的親屬。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道統師承盤根錯節,極可能故步自封,被當權者利用作維穩的工具,甚或絞殺探求真理的學統,成為文明進步的障礙。
回歸自然的科學探索 校本課程革新系列的總結
作者:黃顯華2018-09-01
大埔舊墟公立學校開展的STEAM科學科技課程計劃,正是要體現人文與科學的結合,以「田園生活」為主題,以人文情懷及科學探究並行的態度,探索自然,擁抱自然。
STEM+教育發展的政策支持
作者:林桂光2018-08-25
各類專業及商業團體(包括各種STEM+教育服務供應商),也配合政府在STEM+教育投放的資源,設計不同支援方案及服務。
在社區生活中培育人文情懷的藝文課
作者:黃顯華2018-08-18
大埔舊墟公立學校(寶湖道)提供藝文課。透過課程,探討人與自然、歷史文化、社區及藝術創作的關係,讓學生在真實生活中建構學習的意義。
家校合作便能減少過度競爭?
作者:簡明宇2018-08-11
那麼家校合作是否又可以處理學校催谷學生的情況?顯然是緣木求魚。只要一日有殺校縮班的問題,學校便難以安心,催谷之事實在難免。
由一場哀矜勿喜的勝仗說起……
作者:許志榮2018-08-04
成年人的首要之務是確保孩子的安全,並得以健康成長。為人師表,乃至整個社會都要有事前的警覺和善後的擔當。
「專學商研 共構共學」試驗計劃
作者:林桂光2018-07-28
以跨校及跨學習階段形式,融合資訊科技教育、互聯網學習及STEM+教育,共構教育成效基準及學校社區網絡,促進創新教育科技應用,提升學校行政效率及課程發展。
和孩子對話 了解孩子背後的想法
作者:海星2018-07-21
這一年,我多了一份好奇,好奇孩子的內在,好奇孩子行為問題,想了解孩子背後的想法,冰山下的感受、觀點和渴望。
以跨科閱讀課程及親子讀書會進行閱讀革命
作者:黃顯華2018-07-14
大埔舊墟公立學校(寶湖道)徐俊祥校長更是一個以教師組成的交響樂團的指揮,他主持的「以閱讀統整各學科課程」計劃,協調和策劃多位同事從事課程統整工作,讓新一代通過閱讀進一步掌握求學最重要的能力。
幼稚園駐校社工 政府從善如流
作者:簡明宇2018-07-07
經過多次與政府相關官員溝通後,政府在立法會上正式改變初衷,將社工與學生的比例,由1:600降至1:400,同時接納兩校一社工及每周基本駐校兩天的建議,服務標準改善亦意味需要額外增加撥款。
低技術、低配備,普及推廣STEM+教育
作者:林桂光2018-06-30
個人在探究STEM+教育的過程,一直思考以低技術、低配備的原則進行課程規劃,以協調不同學習階段、不同學校、不同教師存在的學與教情境差異。
小小蟬蛻畫 突破思想框框
作者:海星2018-06-23
我說那蟬蛻畫,是有一位參加者不經意地放上去,我看那一隻小小的蟬蛻,佔畫面的小小部分,空白的地方,卻反而引我注意,便放在畫廊上,供大家欣賞。
以課程統整學習周重構學習的意義
作者:黃顯華2018-06-16
十年前開拓及持續發展課程統整學習周的經驗,成為了大埔舊墟公立學校(寶湖道)發展各項跨學科統整課程的基礎。
善用網上學生評估 TSA與SA各有功能
作者:何瑞珠2018-06-09
香港的多層次系統評估,能夠幫助教育當局了解各個重要學習階段的基本水平,又可以與國際水平作比較、參照,可說是非常完備。
「母語風波」的反思
作者:許志榮2018-06-02
「粵語是否母語」的討論應該再無懸念,至於應否用普通話教中文,期望學術界堅守學術立場,以客觀的研究提出有強大說服力的理據,作為取捨的參考。
教育多元化:台灣能,香港呢?
作者:簡明宇2018-05-26
台灣的教育遠較香港多元化,其中公辦者,收費更與一般公校無疑。台灣的孩子有選擇,香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