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基建將成為中國下一代智慧城市的基石,而自動化會扮演重要角色,推動智慧製造及智慧出行領域的發展。

極端的禁令或強迫外國公司出售等干預措施嚴重破壞了全球體系的運作方式,更破壞了其潛在價值。

對在華企業而言,疫情後的新商業格局標誌着一個重新調整對華戰略、適應變化的時期。許多具有前瞻性的企業已經與地方政府開展緊密合作,並利用現有資源和能力推動城市及其產業的轉型。

各路媒體和政府將中國科技巨頭描繪成潛在的威脅,中國科技公司的全球化雄心很可能因此受阻。對中國持續的抨擊已經玷污了這些公司的品牌形象,因此他們在嘗試國際化營運時,將會面臨一場艱苦戰鬥。

全球化發展模式將會有所變化,但仍是世界發展主流;另一方面,本土化回流的趨勢,形成逆全球化浪潮。然而,中國不會被「去中國化」,其在全球的經濟重要性會持續提升,並通過投資、消費和創新引領全球化新進程。

企業領導者必須擁有動態的戰略思維、對周圍的局勢觀察入微,以批判眼光來分析問題,平時要讀多些書、接受多種新舊事物,不要人云亦云。

隨着疫情帶來的動盪和競爭的激烈程度,中國企業必須使出渾身解數,制定能帶來價值和持續發展的戰略。因此,創新往往是最重要的一環,不少中國企業對創新非常重視。

在大場景是全球化,小場景化是區域化、本土化的情況之下,作為企業怎麼利用新的方法、採取新的手段,通過科技的手段來確保我的風險能夠受控。這是正在發生的趨勢,而不是絕對的去全球化或者絕對的去中國化。

外商會否大批撤離中國,將它們的供應鏈「去中國化」近期備受關注。我們的理解,外商公司的高管對中國的看法,很大程度上會基於對疫情後全球秩序重構情況的判斷,而絕大部分高管和董事會對此還未有清晰和一致的觀點。

內地的企業家精神的發展與蛻變可以總結為四個方面的特徵,包括企業家們對改革開放大時代的感恩;企業家對某些不公平對待的寬恕;企業家孜孜不倦的學習精神和企業家精神的提升。

這次疫情暴露了中國的不少問題,但亦帶來了新的機遇。在短期內,從製造業、供應鏈和消費者需求的角度來看,這場疫情將為在中國運營以及與中國企業有合作關係的企業增加更多的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