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小說中充滿人算不如天算的宿命論,天理昭昭,惡人總有惡報,而毋須自己親手復仇。指出在施虐者中,惡行者的行兇的者,有幾多人是快樂的?有幾多人是稱心如意的?
很多有文人氣質的人,很少注意到邏輯上的問題,評論分辯時總是以感情知覺去判斷,或是概念先入為主,而缺乏客觀冷靜的思考。
一般人奉為金科玉律的「少數服從多數」,以為一定沒有錯。但事實並非如此。
工友向筆者說及昔日校風,真令人刮目相看。他們說校中學生疑有幫會分子,常常打架,多是群毆,每次打架都要召救傷車善後。學生之中也出現紋身者,這是一家什麼學校?
要改革香港教育,千頭萬緒,筆者不揣譾陋,試提出幾點認為重要核心,謹向專家學者請教。
香港教育的方向愈走愈歪,因為教育之目的、除了教導後輩基礎的知識外,還應教導立身處世的道理,而後者更為重要。近30年來教育的走向漸漸偏近前者而忽略後者。
今日社會,中學更需要的是「國學常識」課程。中國歷史久遠,國學是中國文化的國魂,是中國人最寶貴的文化遺產。而國學亦浩如煙海,但在中學時代學習其基本精粹已足,所以說是「常識」。
觸讋捕捉太后的心理,層層轉折牽引,使太后盛怒下情緒平復,終於理解現實和為愛子着想而應允,使國家得救。
政治問題,需要政治辦法解決,西門豹何其高明?
劉東山明嘉靖時人,為著名捕快,住在河間交河縣。此人擅於箭術,箭無虛發,且能連珠發箭,從不落空。
這個春秋時代小故事簡簡單單,卻揚溢着國人高尚情操人格。
魏禧是清初名士,以文言寫這篇〈大鐵椎傳〉。借此篇作品慨歎能士隱藏世間,像神龍之見首不見尾。而筆者獨欣賞其筆下豪客大鐵椎之不留名與身,反映宋將軍之輩徒得虛名,而世人不能察人之真偽實多矣。
這個故事發生在刺客盛行的唐代,恐有所本。文中描述縣令最初尚有三分良知,辣手的卻是縣令的妻子。作者把罪魁禍首推在女子身上,有點過分。
金庸小說內容對人性有深刻的描述,蘊含豐茂的中國文化氣息,而又可以令讀者充滿閱讀的快感,小說出現不久即引起廣泛的談論。最初只不過是閒聊的話題,後來卻引起學者的重視和研究。
八十年代金庸和梁羽生的武俠小說流入內地,風靡讀者,使文藝青年如癡如醉。
雖說好夢猶來最易醒,但我還是希望發發好夢,陶醉於美夢境界,醒來也是痛快依戀的。踏入中年,母親過世了,間中在夢中見到母親,和她閒話家常,恍如日昨,醒來依戀中帶着淡淡的哀傷。
書面語比口頭語的表達能力深博得多,用書面語要有一定的修養和學習,未經學習,便不能說出好像「參差」、「參商」、「悽楚」、「淒酸」這一類較有深度的詞語。
文學革命先於五四運動發生,雖然不能說催生五四,但其關係血肉相連,殆無疑問。1915年陳獨秀自日本回國,許多新觀念、西方新思潮、反傳統的思想都是透過陳辦的《新青年》傳播出去。
中史課程沈悶的原因是沒有遇到口才好的老師;近代史與古代史更非魚與熊掌一定要一取一捨。至於讀歷史,上輩老師早有名言,道是「五十年內無信史」。
《阿房宮賦》這篇散文,用字精煉,音韻鏗鏘。朗誦時步步進逼,往復吞吐,精妙暢朗。我們可以欣賞到杜牧的奇宏構思,此文傳誦千年,絕非徒得虛名。
杜甫生命歷程每潦倒失意,疲於奔命。但在創作藝術成就卻豐采多姿。各種詩體都難不到他,其詩歌除憂國憂民外,對大自然穹蒼讚美,人生的得失際遇,都使讀者極易產生共鳴,或帶來超然的啟迪。
唐代創作傳奇風氣一開,文士愛寫,文人又愛輾轉相傳閱讀,便造成唐代文壇奇花盛放的局面。傳奇的故事,直接影響元明戲劇,即使今日粵劇及電視劇,亦常見唐代傳奇的題材。
唐代婦女離婚再適(嫁),不以為異。在此可見唐代對女子貞節不及其他朝代之重視,唐代公主再嫁為常事。
一般人對宗教,常感到有點神秘色彩。唐代無論王公與庶民,習尚受到崇奉道佛的宗教影響,祈雨是一項常見的宗教活動。
唐代遊民入僧道者眾,甚而造成社會問題。小說載事多屬創作,但內容不少反映當時社會現狀。在唐人小說中,對於社會上受道佛宗教觀念影響生活的描述不少。
文人筆下說情侶自幼認識,感情契合而成夫婦,都愛用「青梅竹馬,兩小無猜」。可知這兩句話,正正出於李白的《長干行》?李白以絕詩律詩於時人見稱,樂府詩《長干行》多為人所忽略。
李商隱的詩,隱晦、情深、瑰麗、對仗工整、善用典故,都是其特色,尤以隱晦的《無題》詩稱著。
在上世紀三十年代,日本就曾經以「出兵海外」的手段,侵略他國,為亞洲許多國家帶來沉痛的災難。在哀傷哀痛之時,許多人忘記了誰得到最慘痛的苦果,原來便是這個理直氣壯、說可以「出兵海外」的日本。
日本自明治維新開國振興,至第二次世界大戰侵略戰敗吃原子彈,不過百年光景(1868 – 1945)。今粗略介紹具影響力人物,從側面察看日本近百年國運。
明治維新沒有遭到國家大臣強烈的阻撓,在艱辛的時勢仍能昂然舉步,皆因拜朝中重臣集體考察歐美強國,同心同德,心意共識。使他們眼界大開,齊心協力建設盛世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