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和人文是分不開的,難怪有實驗顯示人在50毫秒之內便能判定一個東西美不美,原來它竟是祖先傳給我們的內隱生存能力呢!
大腦構造相當複雜,至今醫學仍難以透徹解密。它比想像得更敏感,就算只是隨便看過的東西,也可能烙印在深層記憶,影響孩子日後行為。
如果連線蟲這種毫米長,只有959個細胞、302個神經元的動物都可以學會習慣化和聯結時,人哪有學不會的?
眼睛是靈魂之窗,也是人與人互動交流的媒介,甚至是心靈間諜,洩露我們嘴巴沒說出的秘密。它又如何在人類牙牙學語階段,影響大腦發展?
為什麼大學生想自殺?其實生命教育不應當弄成課程來上,它應當是實作的體驗,讓學生從生活中去體驗生命的價值。
你是不是老想着等到發大財、升大官之後,再來把時間留給家人、朋友?在生命晚年的安寧病房病人,想的跟你不一樣。
現在科技進步得非常快,人類生活在一個世代之內,便改變了。昨天行得通的方式,今天不一定幫得了你,甚至會成為前進的阻礙。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持之以恆才是關鍵。不要擔心自己渺小,只要每天進步一點點,日復一日,其實改變世界並不難。
其實,大腦若不能改變,如何能使人類度過演化上各種艱苦的情境而存活到今天?
「知識」並不等於「智慧」。108課綱強調「素養」教育,回歸最初,其實沒有任何事比「態度」更重要。
生涯真的可以規劃嗎?與其學會計劃,不如學會面對未知,勇於嘗試,懂得把握當下機會。
多學一種語言對大腦是有好處的,多語言會改變大腦的結構,防止或延緩失智症的產生。
你願意用60年磨難,交換晚年短暫的幸福;還是盡享快活人生,最後十年過得悽慘?哪種人生比較「划算」?
我們鼓勵孩子大量閱讀,因為閱讀帶來字的聯想。每個人的經驗不同,每個人的聯想也不同,常常,幾個人聚在一起,腦力激盪就想出前所未有的點子出來。
若用爬樹來衡量能力,那麼魚肯定只能是笨蛋。天生我材必有用,每個孩子都有發展的潛力,只要等到對的時機,不管是誰都會發光發熱。
西諺「因為哭泣過,歡笑才格外珍貴」,人必須先匱乏,才會感恩。
從古至今,戰爭與交通開啟劇烈的人口流動,基因不再是分化種族的唯一決定性指標。選舉又到了,別再用血統撕裂族群。
現代人眼裏,金錢的確萬能。雖然我們也聽過「有錢能使鬼推磨」,但是不曾仔細思考金錢的力量,因為社會上總有典範是錢買不動的。
研究發現高社經地位的人,各方面表現是比較好,但是沒有好到他們自以為的那個程度。
標準答案可怕之處,在於它限制了創意。沒有啟發性的教育方式,我們還能用嗎?
你可以否認「不運動就是懶」,但不運動只會讓你愈來愈不健康、愈來愈需要健保。
有研究指出親子閱讀可以令孩子更聽話,比起以往用打罵方式教養孩子,讓他們從故事中學習做人道理,似乎更勝一籌。
演習是件嚴肅的事情,不是兒戲。5月初,海巡署模擬恐怖份子攻打台灣,有一場大演習,但是他們沒有嚴肅地看待此事。軍艦離港時,碼頭播放「快樂的出航」,令人以為它是公主號郵輪在載客。
國科會主委以「死狀甚慘」形容台灣的人才問題。 用激烈言詞談論國家前途,會造成什麼反效果?
在經濟不景氣時,突圍而出的商家不是用價格來吸引人,而是靠品質和服務,因為這兩者是別人無法殺價,操之在己的東西。
孩子需要聽大人說話來模仿,父親有回家吃晚飯的孩子,詞彙量和語言能力比較強,因為大人對話時,用到的文法和句型比較複雜,詞彙也比較抽象,這會幫助孩子建構新的知識架構,使其更容易吸收複雜的資訊。
翻開美國的歷史,從自由女神到羅斯福總統所揭示的美國傳統,都是兼容各類人種並保障其信仰與人身自由,正因如此美國才能吸引各種人才,國家才得以強大,築牆或許保護了自己,卻也顯示了美國的不自信。
抱負與熱情背後的驅動機制是期待。人必須有期待,才會有動力。如果對未來成功的期待,能像賭徒「下次一定贏」那麼強,那麼他會去創業。
政治人物無不想盡方法要拉抬網路聲量,希望拉攏民心。但回歸到政治根本宗旨,人民只要免除對生活的恐懼,自然會心向政府。
在AI時代,EQ和跨領域知識更重要,尤其創造力不可能憑空而降,它通常是在一個領域精熟之後,觸類旁通,把它應用到另一個領域,產生新的概念或產品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