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在印度騎虎難下,中國連下台階都拒絕她,所以打起來是大有可能的。

反對勢力之要狠打蔡若蓮,並非與她有什麼個人恩怨,而是要打國民教育,打特區的政策制訂權。

焦頭爛額的特朗普依然表面感覺良好,不斷努力全世界攪局。

除了籠絡代理人之外,政府更加需要統戰廣大民眾,爭取民心。

隨着大灣區計劃的開展,香港整個利益格局都會面臨翻天覆地的改變。

「殘民以逞」並非中國作為霸主的理性選項。

政府該管,但至今還未管的,是統一輸入法。

我一向的說法是,如要倒下,中國將會倒在最後。

大家細想想,今天有什麼香港做得到的好事,在大陸是做不到的?

與其打阿里巴巴,不如對它施壓,要它自理門戶。

哭也無用,鬧也無用,現實世界沒有take two。

怕也無用,融合的浪潮來了!

回歸20年,建制就敗在這裡。

中央如不大力主導,香港就必然會被既得利益主導,無可避免。

特首和他的治港班子,一共只有不到30人,是完全沒有實權的空心老倌。政策的成敗,端賴掌握人權和財權的政務官員系統是否合作,而對於政策的成敗,政務官員毋須負責,問責的是無權無勇的特首和他那一小撮政治任命官員。他們的主要作用,是制訂政策,然後對外被問責,當靶子。 不單如此,自回歸過渡開始,香港政府便不斷把它的一些功能分出去,成立由政府資助的專責獨立組織,主動分權。 以香港機場管理局為例,它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全資擁有的法定機構,以商業方式獨立營運,並不隸屬民航處。你大概也猜得到,這些獨立王國,幾乎清一色是由前官員管理。特區政府被削出去的權力,同樣操在政務官員手中,他們之上通常有來自各界的管理委員會,但這些人都是聽政務官員的話,走程序的。 治港班子有責無權,政務官員有權無責,這政制設計完全是政務官員的天堂。有趣的是,這明顯荒謬絕倫的安排,卻像皇帝新衣那樣,政務官員能長期封住悠悠眾口,回歸二十年都沒有人指出,還讓大家覺得理所當然。 這樣的一個系統,因為缺乏中央領導,沒有方向感,各部門碎片化,按以往的慣性運作,因循保守。只要影響各部門的日常運作,官僚系統會自發的抗拒,抵消。特首和班子能做的,只是通過財政司司長,於預算中各部門支出增長作不同的微調,很難作任何大的政策改變。如西九故宮博物館類,「好打得」如林鄭,也要繞過這個系統才能成事。 特首左右做人難 香港的最基本問題,是各持份者都只盯住己一畝三分地,不顧大局;就算中央,對香港也只顧其整體短期經濟利益,不惜犧牲這隻生金蛋的鵝的健康,把產業抽空,同時讓利益集團壯大,自己不作為,並容許特區政府不作為,弄到它快要因長期營養不良和失醫病死了。 就算從「長遠打算,充分利用」出發,中央也要下大決心,帶領香港各界,把香港帶出困境。現在看來,中央決心已下,大灣區規劃是一盤大棋。 但是這盤大棋一旦成功起動,首先便一定會把香港目前的利益格局全面打破,會碰到重重障礙,而第一重,將會是政務官。可以想像,他們的共同口號將是維持政治中立,程序公義,保障本土利益,抗拒大陸化。 政務官不用跟你談政治(他們是「中立」的),根據往例,香港公帑不能在境外花,人家怎麼搞一回事,我要走程序,光是這兩條就能把香港自絕於大灣區之外。 到時候,陳方安生的幽靈又會重現:香港要做一個很有特色的國際都會,還是又一個中國城市?並簡單地把兩者對立起來。 不管誰當特首,在這環境中,都會左右做人難。所以最近才有像內地年青學者田飛龍倡議的,中央就根據《基本法》第48條,索性給特首下指令算了。 這是年少氣盛的書生之見,但中央如不大力主導,香港就必然會被既得利益主導,無可避免。 大灣區發展規劃只是一個頂層設計,魔鬼在執行的細節中。中央在香港的同盟軍在哪裡?民建聯嗎?工聯會嗎?它們都是既得利益的一部份。

特首率領的三司十三局,實際上都沒有人事權和財權,完全被政務官員架空了!

最起碼,她要馬上換一個公關公司,並找一個能手來特首辦坐鎮。

願意當醜人的能人,林鄭憑什麼感召他們進她的班子?真有理念和有能力的人,向來都是要中央來徵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