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有時簡單、巧合和粗線條重複,角色不同而已,不知結果會否相同?當然,官方有其立場和例行公事,不要緊,照做。普羅大眾則感到一切平靜,安定最好,年輕人有時過於前衛,也可嘗試寬鬆一點,恩威並施,加以引導。

說得簡單一點,就是連內容也不吸引青年,他們又怎會深究粵劇的精華呢?做手、功架、水袖、服式、頭飾、關目、唱腔等,很吸引,喜愛的人十分喜愛,但無法感受粵劇精華的人士則敬而遠之,就是眼前的現實。

美國還會幻想中國由「戰狼外交」改為「綿羊外交」嗎?中國對美國的「緩和」,也會有所警惕。可見,未來最重要的是重建互信,解決「不相信」和「失信」的問題,但這又談何容易呢?

阿傻後來才知道,天體的概念已由海灘擴展到市內,並開始分區實施。而且,他開始明白,原來習慣「失去」,就可以習慣「麻木」,又可以習慣「若無其事」,更可以習慣「天作地時地作天」──關鍵是你願意不願意?

殊不知,數十年後的今天,我和泰迪羅賓竟然坐在一起吃飯,談起當年彼此互不相認的「江湖恩怨」,確是「一點中你怎去躲」,大家也笑起來。近日,還看了他主演的電影《4拍4家族》,發現他的悟性確比我強得多。

昨天,我又到榕樹頭去,以為大家都會談新鮮熱辣的《施政報告》。誰知,大部分反應是:「與我何干?」

只要中國不再好大喜功,急功近利,頭腦發熱,急於求成;相反,只要按部就班,很多計劃早晚水到渠成。現在內地民間不少人再提鄧小平當年的「二十四字方針」,包括韜光養晦,絕不當頭。目標是爭取時間,鞏固基礎。

這位朋友對我說:「千萬不要認真地玩這種遊戲。如果認真,『戲』只會變成『氣』。何況,這種『戲』連具體人物也沒有,最後你氣得七竅生煙,但連出氣的地方也沒有。所以,倒不如留返啖氣,補充中氣,耐心看戲。

人生就是一條選擇題,有時有答案備用,但更多時候眼前沒有答案。所以,只能努力尋找和準確選擇,那怕中間迂迴曲折。在《豐子愷》一劇中,警句和「景句」(心從景發,景由心生)頗多,值得從中領略和思考。

真正的由治及興,「兩制」的順暢呼吸,誰都知道不容易,關鍵是怎樣體現和實現逆境精神。

一個又一個的生活片段加起來,就是時代的記錄。面對人生和生活上的愁緒,人情味是五味架上的調味料,也是馬戲班演員走綱線時用的平衡杆,更是調節壓力和情緒的生活醫生。

最恐怖和可恥的AI,是扭曲了的利益、政治、實力和權力的混合物。

中國經常說國情不同,外界不能把外國元素放在中國具體環境下考量,更不能取而代之;如果張冠李戴,往往判斷失準甚至錯誤。這不是對錯或認同與否的問題,而是現實如此,所以必須從務實的角度研判,才能相對接近真相。

這個世界毋須公道,只需要「弓道」──人如弓箭,強勁如弓,弓滿箭發,哪有公道可言?

有內地傳媒報道災害新聞時,主要談官方的救災工作如何深入,萬民感恩戴德;但對災民的真實怨言隻字不提。相反,報道美國災害時,則大事報道慘情;居民和反對黨指責拜登政府無能,更是大字標題。

前人說「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如今看了江樺合唱團的演出,我說:磨劍不計時,亮劍在一朝!只要功夫深,不負百花嬌!佇候江樺老師及其弟子日後的演出。

把各種因素放在一起考量,香港經濟復常同時存在有利和不利因素;只要對策運用得當,相信可以逢凶化吉。當然,困難也不能輕視。例如,政治上的氣氛仍然令人感到困悶。

到了今天,時代不同了,很多東西都變了,但有些感覺沒有變──民意和新聞界仍是無關痛癢的風,可以視而不見,甚至沒有存在的感覺。

正如我的採訪,先有入世的採訪,再有出世的分析,先投入真義真情,再遠離人事利害關係,這就是一種昇華。

秋瑾與李鍾嶽的真人真事,慷慨激昂,但令人黯然神傷。總之,心態駕馭事態!眼界決定境界!精神地活,活出精神!時代使命,殊途同歸!

我問過很多年輕人,為甚麼對粵劇的興趣不大?除了「老套」外,最大的問題是:即使粵劇有藝術價值,卻無時代感。劇目、內容、題材、語言,都是古代的,跟今天的生活格格不入。

中國軍隊歷來都在執政者牢牢掌握之中,除了一般編制的軍隊外,還有專門保護皇族的御林軍,所以中國中古以來軍隊譁變的次數不多。

布林肯訪華不是先禮後兵,而是上門造勢,所以內地有人稱布林肯為「布局肯」──只要是布局針對中國,他什麼都肯,每一個行動都有其動機。

海上本無風雨,奈何熱氣上升,颱風就此形成。如果弄得樹搖屋塌,何必呢?

我也經常想着香港的故事,有好說好,有惡不隱,但同時會提出解決問題的建議。但有人認為抱什麼態度說話很重要,這就令我懵了:為什麼不是首先重視內容,而是先行強調態度?

在對這個不宜陳述的日子的事實陳述下,人們被喚醒了「六四」的記憶。今年乃「六四」三十四周年,我們從未淡忘。

據內行人士說,其實香港也積累、儲備和培養了一批水準不差的粵劇專才,近年的表演場數逾千,建立了為數不少的觀眾群。所以,香港有條件成為振興粵劇的寶地。

雄安成為新聞焦點,不是因為它的建設,而是因為習近平考察的陣容。從現實角度看,這反映中央對雄安的重視。但不少圈內人卻從政治角度看,這樣的態勢主要是突出習近平「眾星拱照的核心地位」。

據「無國界記者組織」2023年的報告,在全球180個國家和地區中,香港的新聞自由指數排在140位,比去年稍升8位。但翻查資料,2002年時香港排名18,這又是何等明顯的瀑布式下滑。

有人認為這次對話早在預料之中,毋須大驚小怪。種種跡象顯示,中國確在準備「習澤對話」,但來得比預期早,其中包括一些突發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