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 Apr 04 2025 22:43:39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大中華視野

中國對海合會國家新外交政策
作者:盧兆興2022-12-12
國家主席習近平首次接觸到阿拉伯世界的多位領導人,他實踐了非常成功的領導人外交政策,其新外交政策贏得了沙特阿拉伯領導人的歡心,顯然是相當成功的。
台灣「九合一」選舉 國民黨復興對2024年總統大選的影響
作者:盧兆興2022-12-05
在執政民進黨與大陸的緊張關係中,國民黨顯然是選舉的受惠者。但是,由於政治常常充滿了複雜性和不確定性,因此,國民黨是否能夠在2024年重奪總統權力,仍有待觀察。
中國自信的軍事外交
作者:盧兆興2022-11-28
反霸權主義、主張多邊主義和反對外部干涉的主題是中國自信的軍事外交特點。中國國防部長在他所訪問的國家試圖增進相互了解,鞏固反霸權紐帶,從某種意義上說,開展了統一戰線工作。
習近平對毛澤東三個世界理論與實踐的修訂
作者:盧兆興2022-11-21
從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G20和APEC峰會,以及他在兩個重要國際組織的演說和講話,可見他已經對毛澤東的三個世界觀進行了重要的修正、恢復和更新。
新一屆中共中央軍委 強化對台軍事部署?
作者:盧兆興2022-11-14
如果和平解決台灣問題的辦法用盡了,就用武力解決。新的中央軍委組成是中國共產黨如何處理台灣問題的一面鏡子。
中共二十大後的中國外交
作者:盧兆興2022-11-07
中共二十大強調了北京外交政策中的多邊主義、反霸權主義、不干涉內政和和平發展的延續性,中國外交始終保持積極和自信。
港澳台工作對新統戰部長的挑戰
作者:盧兆興2022-10-31
希望石泰峰領導下的中央,能夠並且真正贏得港澳中產階級的心,同時接觸台灣的各個社會政治範疇,那裏的地方認同感比香港和澳門人民要強烈得多。
解讀中共二十大報告
作者:盧兆興2022-10-28
習近平總的報告具有政治意義。它標誌着從馬克思主義的角度來看,中國領導層是如何處理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的獨特配置,這兩個要素之間存在密切而動態的相互作用。
中共二十大修改黨章與人事變動,對內地及港澳台的影響
作者:盧兆興2022-10-24
新一批較年輕的中國領導人已經在黨中央就位,他們將繼續在發展強國、戰略目標明確的中華民族復興道路上繼續努力奮鬥。意識形態正當性在黨的二十大報告的撰寫方式和黨章的修改方式中表現得十分明顯。
中共二十大序幕的政治部署
作者:盧兆興2022-10-16
二十大有望成為習近平時代中國最重要的事件,部分原因是它將展示黨章將如何修改,部分原因是未來幾年習近平總書記的潛在繼任者將出現在政治局常委的新班子。
預測中國繼任的領導層
作者:盧兆興2022-10-10
正如內地傳媒體廣泛報道的那樣,習近平主席無疑將繼續成為核心領導人,引導中國進入下一階段的社會、經濟和政治發展。如果這個分析是準確的,那麼胡春華和丁薛祥很可能是未來幾年中國具有重要政治意義的領導人。
台灣「金錢外交」及其影響
作者:盧兆興2022-10-03
未來幾年,金錢外交可能仍將是兩岸爭奪外交承認的日益突出的特徵。
理解一國兩制的官方詮釋
作者:盧兆興2022-09-26
如果一國兩制模式的設計和實施不僅有利於港澳台,也有利於不同社會經濟和政治制度的人民和平共處,那麼它的進一步完善,更寬容和更大膽的實施,或許是未來幾年,一國兩制在港澳台地區取得成功的先決條件。
中國和擴大的上海合作組織 對國內和地區安全的影響
作者:盧兆興2022-09-19
習近平主席此行出席上海合作組織會議並發表講話,在兩大方面具有重要政治意義。
台灣的國民黨政治
作者:盧兆興2022-09-13
雖然國民黨內部出現了派系主義跡象,但該黨競選2022年市長選舉的參選陣容顯然很強大,可能會保住現任席位或取得新的勝利。深藍陣營與中間派之間的緊張關係在國民黨內部持續存在。
香港「逆向隔離」安排及其對社會政治經濟的影響
作者:盧兆興2022-09-05
港府提出的逆向隔離安排是實行一國兩制具有一定程度創新性突破的示範,而挑戰在於廣東、深圳和香港方面如何在許多技術細節上達成共識,這些細節在全球和地區內可能有望進入疫情的最後階段時必須解決。
挑戰與機遇並存的中韓關係
作者:盧兆興2022-08-29
在中韓建交30周年之際,雙方都展現一個共同願望,就是加強在各領域合作,深化相互交流。然而,薩德系統仍然是困擾中韓關係的障礙。如果雙方能夠處理好經濟關係,聚焦於非敏感領域上的合作,中韓關係仍然樂觀。
台灣未來局勢的三個可能狀況
作者:盧兆興2022-08-22
兩岸局勢的演變將主要取決於執政當局的政策,如果台方接受「九二共識」,兩岸關係將會取得突破。然而如果台方不接受的話,中國以武力實現統一或許只是時間問題。
北京發布台灣問題白皮書的政治意涵
作者:盧兆興2022-08-15
白皮書首次明確提出,大陸與台灣統一的問題不能無限期拖延給下一代。意味如果未能和平統一,中國大陸將考慮2005年制定的《反分裂國家法》第八條所提出的,以武力實現統一,阻止「台獨」勢力分裂國家。
佩洛西訪問台灣後,兩岸關係的風險評估
作者:盧兆興2022-08-10
如果國民黨重掌政權,預料兩岸關係將會好轉,但如果民進黨繼續執政,又沒有採納更理智的政策來處理與中國大陸的關係,解放軍以武力「收復」台灣實現統一的可能性只會愈來愈大,也是無可避免的。
如何化解佩洛西「暫定」訪台的危機?
作者:盧兆興2022-08-01
只要民進黨激進分子還在統治台灣,北京與台北的關係仍然會是中美關係的潛在計時炸彈。基辛格曾表示,不應讓台灣問題對美中關係造成不利影響。可悲的是,佩洛西「暫定」的訪台為緊張的美中關係火上加油。
從滬台城市論壇到兩岸青年峰會的政治意義
作者:盧兆興2022-07-25
外媒不僅誇言大陸即將對台進行「軍事入侵」,而且對北京政府持負面態度。客觀上,他們不知道雨過終會天晴。雙城論壇和青年峰會會具有政治意義,意味着大陸開始了對台重新接觸的政策,為台方提供了表達觀點的平台。
中美在太平洋島國的軟實力競爭
作者:盧兆興2022-07-18
對於太平洋島國而言,美中競爭對這些島國有利,因為雙方都向該地區注入了更多的投資和人道主義援助。然而,鑑於太平洋島國的意見並不一致,以美國為首的盟國試圖對這些島嶼施加更深層次影響的嘗試,可能十分複雜。
安倍晉三為中日關係留下的遺產
作者:盧兆興2022-07-11
日本的對華政策已經感受到了安倍的遺產:在未來幾十年裏,在一個自信和「野心勃勃」的中國,以及日美和日本與西方同盟之下,與中國進行務實接觸,並逐步進行軍事重整。
習近平對香港未來25年重要講話的意義
作者:盧兆興2022-07-04
習近平的講話對於香港是高度正面的,香港應繼續認識到改善和提升治理水平、解決民生問題、維護國家主權和國家安全利益,釋放創造力和維持經濟動力,以增強香港的經濟實力和國際競爭力。
淺析李家超的司局長和行政會議成員
作者:盧兆興2022-06-27
新一屆特區政府27名最高級官員中,有9人或三分之一在過去或現在有紀律部隊背景。這樣的安排肯定是為了維護中央政府在香港最關心的國家安全問題。
《南沙方案》證明了霍英東的遠見卓識
作者:盧兆興2022-06-20
霍英東對南沙的設想最終成為了現實。他對南沙的看法,在經濟現代化和粵港澳一體化的進程中,具有重要的社會和經濟意義。
朱立倫訪美及其政治意義
作者:盧兆興2022-06-13
理想情況下,以朱立倫為首的國民黨淺藍陣營可以清晰地描繪成作為美國與中國大陸之間的橋樑,一方面可以與中國大陸對話,並與執政的民進黨有效競爭的穩定器形象。兩岸關係甚至中美關係能否因而有潛在性的突破?
從李家超北京之行到港府主要官員選拔
作者:盧兆興2022-06-06
李家超北京之行反映,新政府領導下的香港,不僅要堅持維護國家安全,更要提升治理和改善民生,令受到疫情削弱的香港經濟恢復繁榮。如果疫情真的在香港得到控制,內地與香港通關便是指日可待。
東亞的新冷戰
作者:盧兆興2022-05-30
中美雙方如果不再放下對抗姿態,持續的「麥克風外交」和互相對「真正軍事威脅」的認知,可能會在未來幾年把兩岸關係推向潛在的軍事攤牌,尤其是在民進黨很可能在2024年初再次贏得總統大選之後的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