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主教是一個重視傳統的宗教派別,教堂除了給教友祈禱外,也是進行禮儀的神聖場所。

前荔枝角醫院活化而成的饒宗頤文化館,2014年全面開放後,已成為市民遊客一個消閒、參觀或住宿的場所。

提起新界五大家族之一的文氏,許多人會聯想到抗元名臣文天祥的事蹟。

現在大多數人只認識律敦治醫院,其前身的歷史已隨風飄逝了。

喜歡傳統村落和中式建築的人,一定會到過元朗屏山,那裏有新界第一條文物徑。

當你走完整條文物徑,便會發現此區中西宗教並存,中外建築輝映,擁有多元文化特色。

這片地方曾是墳場區和平房區,現今只留下少許痕跡。

今天漫步荔枝角道的深水埗公園,怎樣也想像不到這片綠樹林蔭的地方曾是軍營,更難相信日治期間用作囚禁戰俘的地方。

由筲箕灣電車總站伸延至海旁的筲箕灣東大街,是一條不大長的街道,但凝聚了該區百多年的歷史。

常有人說香港缺乏旅遊資源,只是有關方面不願開發而已,馬鞍山村正是一處集行山、歷史和教育於一身的景點,靜待遊人到來。

香港大學是香港第一間大學,經過百年發展,雖有不少建築無法面對時代衝擊而拆卸,還幸仍有部分保存下來,其中本部大樓於1984年被列為法定古蹟。

紅磡曾是重工業區,今天已無遺跡可尋,只有民間廟宇繼續為居民提供心靈慰藉。每年農曆正月二十六日的觀音開庫,觀音廟(一級歷史建築)最為熱鬧,裏裏外外都擠得水洩不通。

太古樓是香港一條擁有逾80年歷史的教友村,建了私人屋苑後已沒留舊貌,昔日的村民亦各散東西。隨着時光消逝,今天知道太古樓的人愈來愈少。

香港第一座水塘於1863年在薄扶林山谷建成,距開埠22年。

由金鐘至海怡半島的南港島綫於2016年底通車後,市民在假日又多了消閒的好去處。該綫途經海洋公園、黃竹坑、利東和海怡半島,沿線可遊地方不少。

軍營佔地頗大,營房高低錯落。當中有一座與別不同的單層建築,是啹喀兵在1960年代初興建的印度教廟宇,前有庭園圍繞,外觀設計和裝飾富有異國情調。

進教圍今天已縮窄成一條小街,難以令人聯想成「圍」或 yard。它與皇后大道東之間有一條斜路連接,名為「聖佛蘭士街」。

發展局今年推出第五期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羅拔時樓是其中之一。它以紅磚築砌,每層皆有寬闊遊廊,配以白色的檐壁和瓶形欄杆柱,再加上麻石邊框,造成色彩效果,它與上述幾座營房均獲評為一級歷史建築。

西貢墟並非一條鄉村,到來生活的人主要是從商、買賣和打工,所以不像其他圍村的鄉紳般抗拒基督宗教傳入。

第一代山頂警署於1869年在爐峰峽建成,又名「六號差館」。但17年後便不足應用,改在歌賦山興建較大的警署代替,直至今天,為香港現存使用中最古老的警署,亦是全港地勢最高的警署。

面對都市吞噬和清拆重建的影響,該村仍辦打醮,目的是凝聚散居各地的舊居民,回來向圍村說再見。

新界五大家族之一的鄧氏,散居多處鄉村,包括錦田、屏山、厦村、龍躍頭、大埔頭和萊洞等,大部分建有鄧氏宗祠。

據陶氏族人說,自從妙法寺建了樓高三層的萬佛寶殿後,該村先後有三人逝世,族人認為與萬佛寶殿外牆的雙龍裝飾有關,於是將正門封閉,另開側門。

事實上許多鄉村仍保留了豐富的歷史建築,大有條件串連成一道文物徑,讓市民體會新界的傳統面貌和宗族生活,錦田的鄧氏鄉村便是最佳例子。

現在提到深井,只會令人想起燒鵝,而忘記盛極一時的工業史。今天深井高層住宅林立,與昔日的樣貌截然不同,這種轉變可以用「滄海桑田」來形容。

曾經何時,區內有船塢、英坭廠和發電廠相繼出現,提供大量就業機會,吸引許多市民遷入,形成人口密集的社區。

屯門曾先後出現三個規模不大的墟市,分別是舊墟、新墟和三聖墟,其後都因為政府發展新市鎮而消失,墟市面臨的海灣已變成陸地。雖然如此,這三個墟市至今仍被用作地名,顯示在地圖上,但置身其中已看不見墟市痕跡了。

最近一齣電視劇令很多人再度關注九龍城寨,劇中的城寨英雄拳來拳往,一身武功,但實際的城寨英雄是一班不顧惡劣環境幫助弱勢社群重過新生的教會人物。

20世紀上半葉的元朗商人,有不少參與地方公益事務。

1951年6月港府為打擊非法入境和跨境犯罪,將新界邊境大片土地劃為禁區。非當地居民出入,必須先向警署申請通行證。久而久之,該區便與外界隔絕,發展停滯不前,直至特區政府分三階段縮減邊境禁區範圍,它才開始復甦,原本覆蓋的神秘面紗逐漸被揭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