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著名書評人許定銘指出,《四季》是香港1970年代水平相當高的一份文學期刊,可惜總共只出了兩期。也斯說過,《四季》是由他本人、張景熊、莫展鴻和吳煦斌等構思,希望能「辦一份紮實的文學刊」。
史秀英Stella,畢業於香港大學文學院,1985年加入東華三院,2010年出任東華三院於同年成立的檔案及歷史文化辦公室主管一職,專責收集、保存、研究及展示東華三院的文物及檔案。
查良鏞以金庸為筆名,共創作了15部武俠小說,塑造了超過1400位人物。他筆下的人物性格鮮明、故事情節緊湊,再加上奇幻武功、正邪對決,成就家傳戶曉的武俠文學經典,建構了香港乃至全球華人的集體回憶。
沙頭角位於新界北區,由多條鄉村組成,與深圳市鹽田區接壤,於1951年被列為邊境禁區。隨着該區近年逐步開放,沙頭角已成為香港人本地一日遊的好去處,向警方申請禁區紙後就可前往尋幽探秘。
沙頭角位於新界北區,由多條鄉村組成,與深圳市鹽田區接壤,於1951年被列為邊境禁區。隨着該區近年逐步開放,沙頭角已成為香港人本地一日遊的好去處,向警方申請禁區紙後就可前往尋幽探秘。
牛津版的董橋第一本書於2000年面世,全書130篇文章,來自「時事小景」的專欄,董生選了其中一篇文章的篇名《沒有童謠的年代》做書名。從此,董橋、林道群、牛津便成為出版界的鐵三角,好書一本接着一本出。
被稱為「五百年來一大千」的書畫大師張大千,一直把美食烹飪看作大雅之事,他所書寫的菜單,筆墨精湛,已成為拍賣行的高價競投物品,因為這些菜單,我們知道大千美食是那麼多姿多彩。
幾年前筆者加入了一個退休傳媒人小圈子「快樂傳媒老是佛」,1月搞了一次聯乘慈善同學會的活動,當晚10位老是佛輪流上台爆料之餘,還拿出一些藏品供大會即席拍賣,現場反應非常熱烈。
香港新派武俠小說誕生70周年紀念,70年前梁羽生開寫《龍虎鬥京華》,贏得「香港新派武俠小說開山鼻祖」美譽,並由金庸發揚光大,這一切都緣於一場在澳門舉行的生死狀比武。
三劍俠舊書拍賣群誕生於新冠疫情肆虐時,至今已3年。開始時,三劍客群組不太引人注意,後來李偉雄把一些精罕書籍上拍,獲藏書家青睞,件件以超高價成交,拍賣群已揚名立萬,成為本地網上舊書拍賣的龍頭大哥。
筆者把《經紀日記》譽為香港三及第文學代表作,同時亦是三蘇三及第巔峰之作,因為它是劃時代作品,它所展示的是40、50年代香港社會浮世繪。
除了余程萬遇害消息上了報紙頭條,其他將軍在唐人新村活動情況,鮮有人提及,實在可惜。如果將軍後人能夠接受訪問,追記他們先輩在香港的往事,這個「元朗將軍族」故事,肯定多姿多彩。
橋叔數十年的攝記生涯,為香港新聞攝影史留下大批寶藏,他的作品,歷久彌新,見證香港不同時代的發展,香港新聞界感謝橋叔的貢獻。
近日重讀國學大師陳寅恪的舊詩,其中兩首是寫他日佔時期滯留香港的艱苦片段。他是文化界殿堂級人物,在危急關頭有朋友接濟米糧不致餓死,乃不幸之中的大幸。
以毛澤東為首的國家領導人設宴招待第二屆政協代表,高卓雄被安排坐於毛澤東身旁。目空一切的老毛竟然夾雞招呼香港一位小人物,各人見狀目瞪口呆,高卓雄被嚇得不知所措。
字花屬於非法賭博,但得到貪污的有勢力人士包庇,字花檔開到遍地開花。字花報之外,坊間也有字花書賣。
多年前已認識蕭永龍,正確是哪一年認識的,想不起了,只記得是在香港新亞圖書公司的舊書拍賣會第一次見過他,因為他舉牌快、出價狠,三幾個回合便把對手KO,給我留下深刻印象。
陳婉瑩說,港大校史著作不少,但都聚焦早期創校和二戰之前的事蹟,《香港大學世紀之問》關注的是一個被忽略的時期,她和團隊希望通過書中各人的記事,向讀者提供一份歷史圖像的初稿,「繼往開來,從認識歷史起步」。
《南華早報》是香港至今依然䇄立的最長壽報紙,但比在1974停刊的《德臣西報》還差9年,要活到2032年才能取代《德臣西報》進佔歷史一哥地位。
傳統上,香港總督每年必須向英國國會和英國政府提交香港年報,簡述過去一年香港發生的重要事件。年報在倫敦印製成報告書,我手上這批年報,每本都是30頁左右。
「陳溢晃」三個字幾乎是香港近代遠足行山界的代名詞,在他之前的本地行山前輩,有吳灞陵、黃佩佳、李君毅等等,粒粒皆星。陳溢晃多年來對行山界的貢獻,不比他們少,他的離世,是行山界的巨大損失。
廉政公署(ICAC)於1974年2月15日正式成立,而葛柏案亦成為廉署要處理的首宗大案。葛柏服刑後出獄當天,傳媒如何展開追逐戰、TVB新聞部如何絕處逢生,50年後今天仍然是新聞界的話題。
特區政府希望在廟街推介地道美食、辦表演,重新展現廟街的昔日繁華。然而,廟街昔日繁華是不能複製的,單靠美食、睇相、唱歌,複製不出廟街的老味道。
1977年1月,董橋在《明報月刊》第133期寫了一篇〈訪書小錄〉,講述他在倫敦逛舊書市的喜悅。董橋筆下的倫敦舊書店老頭閒話書事的情景,今天仍然可以在香港找到疑似的影像。
有人把巴西咖啡室當作巴黎左岸的咖啡館,雖然這裏沒有西蒙波娃、薩特、卡繆、海明威⋯⋯但也有陳冠中、丘世文、吳仲賢、淮遠、關永圻、黃子程、劉天賜、林旭華等一眾文化人。
所謂「小報」,是相對「大報」而言。「小報」的定義有兩條,其一是指報紙屬於「細度」紙,紙張大小仿似現今的免費報。小報另一個定義是指報紙的內容多數「不太正經」。
香港話劇團首次把柳如是的傳奇搬上香港舞台,希望讓更多香港人認識這位明末清初的奇女子;史學大師陳寅恪晚年窮十年之精力,始完成《柳如是別傳》經典之作,話劇團把柳如是故事縮龍成寸,演出扣人心弦。
個多兩個小時的紀錄片,由羅卡親自粉墨登場,加上自己的旁述,把觀眾帶回50年代至80年代的香港,雖是浮光掠影,但已足夠令人唏噓、嘆息。
日佔期間,日軍在港島寶雲山頂興建一座忠靈塔,用來供奉日軍亡靈,工程未及一半日軍已投降,重光後香港政府把忠靈塔炸毀。因此,日軍遺留下來的戰爭文物,便僅得現時九龍醫院的慰靈塔。
事隔30年,很多人對兩宗鬼新聞記憶猶深。農曆七月鬼節,筆者也拿出來重溫,應一應節,還是那一句:信不信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