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書出愛心 十元義賣」活動,將於本月25至28日期間,在太古坊ArtisTree以每本$10作慈善義賣。
電影資料館工作人員就像文物考古隊一樣,到處發掘流失在海外各地的香港舊電影拷貝和資料,工作人員除了要具備專業知識外,運氣和人脈關係也不可少。
黃勤帶稱《香港樞密1842—1997》檔案集「是一份有關自己出生地的身世,也是一份混世的備忘」,你說它是香港的三世書也無妨。
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策劃了《米展》,將鎂光燈重投在晶瑩剔透的食米上,訴說着香港糧食政策、食米進口貿易、批發零售、農業、飲食業的前世今生。
要重溫當年的歡樂時光,今天起周一至周五辦公時間,可到觀塘翠屏道13號香港歷史檔案大樓2樓展覽廳參觀《童趣.童遊:香港兒童玩樂點滴》。
1983年商業電台舉辦《全港扭腰舞王大賽》,陳灌洪(Ago)已奪得第三名,他不斷精益求精,成為後來公認的扭腰舞大王,他也是香港教扭腰舞的第一人。
掛在商業電台牆上的對聯「話到口中留幾句,理從是處讓三分」,何佐芝要提醒大班凡事留有餘地。大班離開商台後,對聯仍掛在口當眼處,也可作為後來開咪者的座右銘。
這個月底,由顏氏家族經營了92年的香港蓮香樓酒樓將劃上句號,蓮香樓的風流韻事將成為歷史。顏家不做蓮香樓,不知接手經營者會否收留這批字畫?
這幾年我都有去深水埗新春地攤逛逛,起初還執到一兩本睇得上眼而且價錢合理的舊書,後來賣書的愈來愈少,賣電器和電子產品的愈來愈多。
出巡小艇內的警察叔叔,胸前掛着一條大大條的紅色肩帶,活像新婚拜堂的新郎哥。最初對這些招搖過市的警察叔叔不知怎麼稱呼,街上的人只叫他們做「新郎哥」。
製作圓籠茶粿原來是鹽田梓的傳統習俗,但因為原居民大多搬出市區生活,這門手藝已荒廢多時,屬於年輕一輩的陳家傑,幾年前有意讓這個傳統在島上復現。
玩具大王陳國泰近日從上海回來與香港讀者分享收藏的樂趣。他說從收集玩具過程知道很多玩具的背後的故事,像研究歷史一樣給他帶來樂趣和滿足感。
筆者小時候住新界,很多同學仔的屋企不是養雞就是養豬,他們最怕雞瘟和豬瘟(主要是口蹄疫症)來襲,好幾次見到他們的雞舍和豬舍損失慘重,幸得鄉委會協助向嘉道理尋求援助。
歌賦街是一條不長的橫街,在威靈頓街向上兩個街口,位置比較隱蔽。一般香港人都不知它所在位置,但它在歷史上可赫赫有名。
黃應士桃李滿門,有「香港新聞教父」之稱,早年投身香港新聞行業的年輕人,很多都是他的學生。
香港威海衞警察見證了1920年代至今香港社會變遷。現年85歲的吳傳忠,1933年出生於山東威海衛田村,1955年考上威海衞警察後,在香港服務了35年。
據說,全港郵局第一天已基本賣清金庸小說人物郵票,郵政總局餘下的小量貨尾,在第二天開門已被排頭位的一位內地客掃光,估計貨值30萬港元,這對內地炒家來說,濕濕碎矣。
「金庸小說人物」特別郵票於2018年12月6日(今天)在各郵局公開發售。李志清原本計劃親自把一套郵票送到金庸先生面前,可惜金庸已在10月30日去世,無緣見到郵票面世。
2018年12月5日,香港新聞博覽館正式開幕。新聞博覽館有實物和數碼化圖像展示香港報業、電台、電視新聞及新媒體的發展。
香港一批歷史文物愛好者,正虎視眈眈準備參加競投,他們希望夏慤這批富歷史價值的文物,能由香港收藏家投得,以便將來能有機會在香港展出。
西貢潮汕文藝節有半小時的「英哥舞同行」,英歌舞是潮汕地區獨有的集體巡遊表演舞蹈,至今已有300多年歷史。
李振盛說,文革爆發已經過去了50多年,《紅色新聞兵》書中的場景和氛圍,看起來並不太遙遠,對文革親歷者來說仿如昨日,他用鏡頭記錄歷史,是為了不讓歷史悲劇重演。
電視台如要翻拍《書劍恩仇錄》,某書店服務員是現成的最佳人選,她比年輕時的余安安更像香香公主,金庸先生看見她,恐怕也會說:「就是她!香香公主就是她!」
特朗普很欣賞白邦瑞,對白邦瑞的論點幾乎照單全收,白宮近期對中國的強硬態度,其思維邏輯或多或少受到白邦瑞影響。
Lawrence 要成為全港收藏1953年女皇登基文物最強的一位,他希望能把當年香港整個慶祝過程完完整整重現起來,替香港歷史增添一份美好的回憶。
當年塘西風月的中心地帶,就是今天的山道位置,然而一切已成歷史陳跡。現今我們只能靠書籍和報紙追尋塘西風月歷史。
1976年7月13日馬會推出36選6的六合彩後,曾經荼毒千千萬萬香港人的字花,正式成為歷史。
曾醒明36年來走遍泰北大小難民村,獲得「泰北大哥」的稱號。如果有更多香港人的支持,流落在泰北的中國人後代就會活得更開心,希望大家給我們這位「泰北大哥」更多的支持。
上星期還在聽「香港書神」許定銘講早年到旺角覓書的故事,當時我們不約而同提到德仁書院牆邊這個書攤,幾天後我就從藏家那裏收到這張老照片,真是有緣!
我偶然撿到一份董慕節的批命書,當然外界不會知道命主是何許人,這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批命書是個甚麼樣子,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沒見過批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