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 Apr 04 2025 21:31:44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呦呦鹿鳴

「無窮之路」真實版──這個故事可以做國情教材
作者:郭一鳴2021-11-19
這篇網文滿滿的正能量,作者娓娓道來,平實的文字中有一種道德感染力和精神號召力。透過這個樸實無華的真人真事,可以認識今天內地的社會和內地的普通人,特別是年輕人。
「學習強國」播饒公紀錄片
作者:郭一鳴2021-11-12
把饒宗頤的學術生涯放在中國近代一個世紀的大時代,把饒公的學術成就放在中華文化與世界文明的背景來解讀,印象中是第一次,循此路進,最容易走近饒宗頤。
年輕人愛聽好故事
作者:郭一鳴2021-11-05
那天在禮賢會彭學高紀念中學的分享會上,學生對陳國章的故事聽得津津有味,還有同學提問:你真的喜歡當初選擇的這份工嗎?副學士學歷是否影響職場競爭力?未來最有前途的行業是什麼?你遇到挫折如何應對?
「台獨」清單快出爐?
作者:郭一鳴2021-10-29
台灣民進黨當局在美國鼓勵下,在台海問題上的言論和行動都變得更無顧忌,為幾十年來所未見。美台押注大陸不敢武統,但言論和行動上卻是在迫解放軍動手,「台獨」勢力勇字掛心口,這才是台海最大的危機。
台海離戰爭有多遠?
作者:郭一鳴2021-10-22
「台獨」勢力為保持繼續執政,不排除錯估形勢鋌而走險,大陸對此不得不做好隨時出手捍衛國土完整的準備,解放軍戰機肯定會繼續進入台灣防空識別區。
香港應建橄欖型社會
作者:郭一鳴2021-10-15
在香港壯大中產階層,建設一個橄欖型社會,難道不是一個值得追求的目標嗎?
對北部都會區的憧憬
作者:郭一鳴2021-10-08
「北部都會區」方案落成之日,屆時香港將徹底改變南市北郊、中環單一經濟火車頭的傳統發展模式,形成維港都市區和北部都會區雙翼齊飛的新格局,這樣的願景的確令人憧憬。
改善警民關係一小步
作者:郭一鳴2021-10-01
香港國安法實施已超過一年,社會逐漸由亂及治,修補警民關係,重建廣大青少年對警隊的信任和信心,此其時也。
不知秋思落誰家
作者:郭一鳴2021-09-24
香港和內地民眾日常往來被按下暫停鍵已長達一年零九個月,在內地相關部門和專家就恢復兩地通關提出具體要求之後,港府能夠第一時間採取行動,讓兩地千千萬萬民眾對通關的期盼早日實現。
香港政治生態新景象
作者:郭一鳴2021-09-17
有人說,這次選舉「沒有什麼火花、沒有兩大陣營針鋒相對」, 「建制派玩晒沒有意思」。如果是想看熱鬧,當然會感到失望。
張亞中「黑馬」與朱立倫「拒綠」
作者:郭一鳴2021-09-10
國民黨在上屆大選大敗,不外兩大「死因」,一是黨內不團結,二是在兩岸立場上向綠營靠攏,變成「小綠」,以為這樣可以爭取年輕人的選票,結果卻是內外不討好。
美國要和塔利班合作?
作者:郭一鳴2021-09-03
有道是政治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美國迫不急待向剛剛把美軍趕出阿富汗的塔利班示好,而且由五角大樓兩大巨頭出面,原因可能有3個。
「慢進也是退」和「理念思路對接中央」
作者:郭一鳴2021-08-27
特區政府官員普遍用英文思維,而一些立法會議員的視野有限,如何跟上中央的思路,是每一個管治者、從政者都需要認真考慮的問題。
從兩岸角度看美國潰退阿富汗
作者:郭一鳴2021-08-20
今天美國不願意為一個花了20年、付出2萬億美元扶植起來的阿富汗政府,再去跟塔利班打仗;明天,恐怕到時候美國會有100個理由拋棄台灣。
立陶宛風波沒有妥協空間
作者:郭一鳴2021-08-13
中國對立陶宛作出如此決斷的反應乃是意料中事,除非立陶宛幡然醒悟,發現自己被利用而迷途知返,否則,如果繼續一意孤行,北京別無選擇,可能被迫宣布與其斷交,甚至採取其他報復措施。
社會氣氛改善要趁熱打鐵
作者:郭一鳴2021-08-06
特區政府人事變動產生馬太效應,整個管治團隊似乎重拾努力進取的動力,被坊間批評「不作為」的現象有所改變。除了特首和財爺,多名政府高官在鏡頭前的表現也顯得放鬆從容得多。期待未來的《施政報告》更有作為。
新偶像鼓舞新一代
作者:郭一鳴2021-07-30
張家朗與何詩蓓共同創造香港歷史新一頁,已經成為新一代香港人的偶像,他們勇於拚搏、永不放棄的精神和登上奧運頒獎台的英姿,必將大大鼓舞年輕一代對生活對未來的信心。
中方先小勝一局
作者:郭一鳴2021-07-23
中美兩個大國多一些高層次的接觸和對話,對於兩國關係,以及對全球政治經濟,都是值得鼓勵的。
法國強制接種疫苗的啟示
作者:郭一鳴2021-07-16
特首林鄭月娥日前表示,已向中央提交報告,爭取逐步有序通關。筆者覺得「爭取」二字聽起來有點怪怪。通關事涉逾14億國民的健康安全,茲事體大,可不是像本港某些議員喜歡向選民報稱自己「成功爭取」某個民生事項。
美日插手台海各懷鬼胎
作者:郭一鳴2021-07-09
日本首相菅義偉當局對台灣問題比華府更加肉緊,更具挑釁性和冒險性,中日關係面臨更大的難題和挑戰。那是基於地緣戰略和歷史的雙重因素,不僅支持台獨勢力,也樂見台獨。
東亞地緣政治或再起風雲
作者:郭一鳴2021-07-02
日本當局打破慣例公開干預台灣問題,固然與美國的拉攏甚至施壓有直接關係,是配合美國圍堵、抑制中國的全球戰略,而實際上,菅義偉此舉也有其內在原因。
「回港易」不足和背後原因
作者:郭一鳴2021-06-25
抗疫當前,市民固然有責任配合政府各項防疫措施,而政府制訂防疫政策和措施時,最重要是要貼地,要切實回應市民的需求,官員不應坐在冷氣房想當然,不應有偏見,更不應講一套做一套,否則難免引起市民不滿。
圍堵中國:西方被自己的夢困擾
作者:郭一鳴2021-06-18
拜登此次歐洲之行首要目的是修補美歐關係,擺脫美國被孤立的處境,而拉攏歐洲盟友「圍中」既是目的,也是策略。
德國記者筆下的清末全景圖:一八九八
作者:郭一鳴2021-06-07
德國記者保羅.戈德曼(Paul Goldmann)所寫的《一個中國的夏日》德文版於1898年出版,因為種種原因,作者和他這本着作似乎被遺忘,直到一個世紀之後,一位國王湖小鎮上的華僑無意中發現了這本書。
《絕密使命》:一段與香港有關的歷史
作者:郭一鳴2021-05-28
內地一些影視作品的水準相當不俗,與本港那些低成本急就章的製作不可同日而語,看慣本地劇集的朋友,不妨試試新口味,增加對國情的了解和認識。想要多一點了解創建百年的中國共產黨,看這類劇集肯定會有收穫。
公務員北上掛職有助融入大灣區
作者:郭一鳴2021-05-14
筆者認為,到內地掛職,是改變香港公務員文化中根深柢固的殖民地政府官員心態最好的辦法。
印度「疫情海嘯」後果難料
作者:郭一鳴2021-04-30
印度是一個貧富懸殊非常嚴重人口大國,而政府對醫療系統長期投入不足,連國家元首都承認,這一波新冠疫情衝擊了整個國家。
氣候合作,美國沒有道德高地
作者:郭一鳴2021-04-23
拜登上台後重返《巴黎協定》,急急主辦今次氣候峰會,想再次成為全球應對氣候大家庭的主導者,但談何容易。
建超級殯葬城真的冇彎轉?
作者:郭一鳴2021-04-16
特區政府應認真總結這次「沙嶺事件」的教訓,未來香港在一國兩制下的發展規劃方面,肯定更加需要大灣區思維。
為葉劉淑儀離席抗議點讚
作者:郭一鳴2021-03-26
近年國際政治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而重大的變化。正如習近平主席所說,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香港亦無法獨善其身,不排除類似葉劉淑儀出席國際論壇面對的情況日後可能重演,政治人物應該有清醒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