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觀點

教育城行政總監鄭弼亮:疫下混合式教育成新常態  建構共享平台推動創新
作者:編輯精選2022-01-25
疫情急遽轉變,雖為教育界帶來衝擊,同時迎來改革的機遇,各位同儕應繼續拓展國際視野,善用創新教學,發掘學生無限潛能,並照顧學生於疫下的身心靈健康發展,共同實現「教育當下.立足未來」的願景。
周永新的新年新願望:重建信任、鞏固家庭、修補分裂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1-18
今天,政府要凝聚市民共識,單憑政府一己之力已無法成事,社會氛圍必須要出現轉機。新一屆立法會已選出來,來屆行政長官選舉亦將於今年3月舉行,周永新期望,在新人事新作風下,社會現有的分化及撕裂能夠修補。
疫苗科學委員會主席劉宇隆:冀農曆年前後,有30萬70歲以上長者接種首劑疫苗
作者:編輯精選2022-01-17
社會要學曉聚焦預防重症死亡,才是走出大流行的方向。與病毒共存的大前提是提高疫苗接種率至全民,從而將新冠肺炎死亡率由2%,減低到千分之一以下,這樣才不會壓垮醫療系統,社會才有機會回復正常。
呂大樂:政府抗疫「快、準、狠」 市民只問「咁跟住又點」?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1-14
呂大樂批評,政府領導說應對疫情「快、準、狠」時,「難掩心底裏的自鳴得意」。不過,市民關心的卻是如何善後,究竟要做些什麼、做到什麼程度,才可以回復到一個可以接受的狀態?
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回顧與展望應對新冠肺炎之法
作者:編輯精選2022-01-03
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認為,衞生防護中心應該牽頭建立有效的溝通渠道,盡可能吸納這些意見領袖,以便他們了解最新的防疫信息和防疫措施的局限,彼此快速學習進步。
蔣匡文:進入九運風水對香港有何影響?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12-31
香港處於八運風水時,社會局勢惡化。術數名家蔣匡文為我們分析,當中南海處於九運風水,又對香港有什麼影響。另外,北部都會區如何避免過去規劃的錯誤?
周永新:窮人的貧困如此真實,並非虛構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12-23
如果計算出來的貧窮人口只是一種假設,那麼,政府所講的脫貧人口也不真實,因為假設的貧窮人口既不一定存在,脫貧的人口也不過是一堆數字,而政府所講的扶貧工作,成效也無從說起。
呂大樂:回到中間 才是行穩致遠之道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12-21
在香港,不怕意見紛紜,「最怕啲人冇嘢講( 或唔講嘢)」。「講來講去」是常態,「無聲無氣」,覺得「講嚟嘥氣」才叫人擔心。
鄭永年:「民主峰會」針對中俄 發動意識形態冷戰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12-07
所謂「民主峰會」,不過是美國和西方「話語霸權」的體現,美國只是按照自己的政治偏好,並非按學術界對民主的通行標準來邀請國家與會。即使是西方傳媒,也在爭論許多受邀國究竟是不是民主政體。
周永新:大講扶貧力度 政府白費心機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12-07
日前政府公布貧窮着重的是宣揚政府扶貧的力度,所以市民只知道政府幫助了110萬市民脫貧,但他們為什麼生活在貧窮線之下?政府的脫貧措施又能否令他們以後不再生活在貧窮線之下?這些都不能從《報告》中找到答案。
李稻葵看淡中國經濟前景 未來數年恐是改革開放最困難時期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12-03
中國經濟面臨艱巨的結構調整壓力,不能掉以輕心,要重修政府與市場經濟學。政府自身的激勵要搞對,把政府自身的激勵搞對以後,政府才能從亂為的政府變成有為的政府,才能夠去培育市場、匡正市場。
呂大樂:「零工經濟」擴散 不利下層「炒散」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12-03
當零工經濟在擴散的時候,要關心憂慮的,並不是上層的那批「斜槓」,而是下層的「炒散」。對很多人來說,外賣員的遭遇,肯定沒多久之後亦會發生在很多打工仔身上。
M+董事局主席羅仲榮:以文化成就香港大都會
作者:編輯精選2021-11-22
醞釀多年的M+,體現了香港獨一無二的多元文化,公眾來到M+不但可以欣賞及體驗其獨特的建築,更可以探索從本港及世界各地蒐集的藏品,M+展示的視覺文化包括視覺藝術、設計、建築及活動影像。
回望出版業盛世 黃子程:辦文藝雜誌不能曲高和寡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11-21
許多文化人都曾在香港創辦文藝雜誌,但現存的已不多;現在居然還有人戮力創辦新雜誌,包括三聯的《讀書雜誌》。一群資深出版人與作家對此有什麼看法?他們又如何看待香港的出版業與市場環境?
鄭永年:國家是大寫的城市 城市是小寫的國家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11-17
鄭永年認為,任何一座城市硬基建的高峰總會過去,要想成為歷史長河中的明珠,就必須實現可持續發展,這就需要精神層面的指導。換言之,就需要與之相匹配的軟實力,即一個城市的精神與品格。
鄭永年認同擱置爭議 共同開發南海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11-10
鄭永年建議,中國在南海不應過度關注軍事、地緣政治等問題,而應更關切經濟問題,通過在南海、湄公河建設開放型經濟圈。中國也應與東盟建立開放包容、不針對第三方的新型多邊關係,聚焦解決區域問題。
呂大樂:虛詞無助講好香港故事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11-08
在未來的日子裏,恐怕愈來愈多人會提問:香港的「兩制」容許它對外保持哪種程度的開放?在一國的框架底下,需要有怎麼樣的一致性?要講好香港故事,需要我們對這類提問有很實在的答案。
周永新:本屆政府民生改善力度 令市民失望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11-08
政府為什麼不可以同時提出因時制宜的短期「招數」?過渡性房屋不是因時制宜的短期「招數」嗎?其實,市民關心的,並不是什麼徹底或短期措施,最重要是他們的住屋困難能盡快得到解決。
鄭永年:南海對抗不符中美利益 中國應實行單邊開放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11-08
鄭永年教授提醒,東南亞國家應以自身利益為重,避免成為美國同中國發生代理人戰爭的代理,因為這對任何東南亞國家都沒有好處。
港大建築學院教授鄒廣榮:政府不怕盡力造地 改善人均居住面積
作者:編輯精選2021-10-18
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是近期政府少有貼地的長遠策略,而且必然可以實現,不會永遠停留在願景階段。問題是如何有效率地落實?
房協主席陳家樂:以家為本 建設跨代宜居的房屋及社區
作者:編輯精選2021-10-11
房協主席陳家樂周六(10月9日)在香港電台《香港家書》節目表示,房協會配合政府北部發展區的清拆行動,興建專用安置屋邨,以加快收地。除此以外,目前亦正規劃和興建25個房屋項目,是10年來新高。
在承載遊客負荷的世界中升起
作者:編輯精選2021-10-08
張家界的「百龍天梯」電梯下半部分在山體內的豎井中運行,上半部分則在貼山的鋼結構井架上運行,外面以玻璃覆蓋。遊客乘電梯登山,可以欣賞到令人嘆為觀止的景色。
「敦煌女兒」樊錦詩:勠力同心守護藝術遺產
作者:編輯精選2021-10-06
展望未來,樊錦詩教授認為,要進一步挖掘利用敦煌文化遺產資源,以促進中外文化交流。
醫管局主席范鴻齡:推出新措施 冀挽留人才
作者:編輯精選2021-09-28
我們將會開設編制以外的臨床晉升職位,重聘這班退休同事。我們估計,未來五年有大約1600多位醫生、護士及專職醫療人員接受延任安排,60歲後繼續留在公立醫院工作,大約佔適齡退休同事四成多。
周永新:3個途徑重塑港人價值觀
作者:編輯精選2021-09-27
如果互不相讓,各走極端,香港不會是公平和關愛的社會,更可能返回上世紀60、70年代的情况——港人的價值取向,一切以金錢(搵銀)為準,所謂香港精神,離不開個人的財富和享受。
「中環街市」項目建築師吳永順:政府宜定時與民共議,檢討完善香港保育政策
作者:編輯精選2021-08-31
活化後的中環街市,保存了1939年建成時的面貌。這座三級歷史建築內外的「定義特徵元素」,包括外牆的橫向窗戶及簷蓬、兩道水磨石大樓梯、中央光井、柱網結構和街市檔攤等,都保留下來並予以復修。
鄭若驊:法律界應把握機遇發揮專業所長
作者:編輯精選2021-08-17
香港作為國家唯一實行普通法的司法管轄區,法律及爭議解決業界應該在大灣區積極發揮「一國、兩制、三法域」的獨特優勢,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香港內科醫學院院長李錦滔:長者接種疫苗刻不容緩
作者:編輯精選2021-08-16
7月底開始,政府亦安排了「即日籌」供70歲以上長者毋須預約便可以接種疫苗的措施,希望加快長者接種疫苗並得到適切的保護。
周永新:緩和移民潮──澄清「撥亂反正」、建立盼望、重塑價值觀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08-16
港大社工系榮休教授周永新教授近日就移民潮撰文指出,不少港人所以決定移民,是在價值觀念上無法接受自己一向以來堅守的自由、民主等,到了今天竟被忽視、被否定,香港必須重新塑造合乎現况的價值觀念。
浸大體育劉永松教授:東奧後如何延續香港運動員光輝?
作者:編輯精選2021-08-09
浸大體育劉永松教授在港台節目中表示,今次奧運在準備運動員比賽和防疫各方面,雖然未能達致完美,但不失作為日後在新常態下的一個重要參考。除此之外,港府也應該趁住東奧的好形勢,盡快部署中長期策略發展體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