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大樂教授斷言,「一套不能首尾呼應、貫徹始終的安排和做法,最後一定會出問題。發生問題之後才追究責任,恐怕為時已晚」。
團結香港基金總裁鄭李錦芬女士身兼多職,雖然已屆退休年齡,但她認為退休後的自由生活缺乏意義,最後決定重投商界及社會工作,希望接觸新的知識和年輕人。
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劉兆佳教授撰文認為,李家超以壓倒性高票當選特區行政長官,是一國兩制實行以來的一個里程碑。中央對港新政策的亮點,是將內外敵對勢力「永久」排除出香港的管治架構和政治舞台之外。
呂大樂教授慨歎,「政府覺得市民的合作程度不足,而市民又不知道究竟政府要大家怎樣配合才能走出困局。萬一再發生新一波疫情爆發,大家又回到原來的起點,集體經歷另一次『空轉』」。
至今兩年過去,仍然沒有連花清瘟的大型3期雙盲隨機對照臨床試驗問世。因此,連花清瘟的有效性仍然需要嚴格的雙盲隨機對照臨床試驗進一步驗證。
港大榮休教授周永新指出,李家超必須明白,解決市民的住屋困難,並不單是一項民生議題,更是保持香港長期繁榮和穩定的重要措施。從過去幾任特首的經歷,可以汲取四項教訓。
環境局局長黃錦星表示,當中,政府將投資2400億元於未來15至20年的氣候行動,包括淨零發電相關政府項目;同時,會促進低碳產業發展,創造社會各界的綠色投資機遇,並締造綠色就業崗位。
周永新教授認為,市民所以對政府的管治能力改觀,並不在於表面的混亂,而是看不到政府有團隊精神。政府的管治能力如江河日下,而市民的互助也因政策的失誤發揮不出來。
香港社會並不經常做全面的檢討,錯過了這個窗口,便很難再找到機會為社會把脈,由安老服務、醫療系統,以至如何振興經濟、改善施政,找出問題根源,對症下藥,才能規劃未來。
港大醫學院以400萬人染疫來計算病死率僅0.18%,這是基於1月至3月的病死率。香港每年自然死亡率約0.7%,那麼3個月的死亡率約為0.175%。顯然,港大醫學院模型遠遠高估染疫人數。
第5波新冠疫情長者和院舍院友的感染和死亡比率甚高,港大榮休教授周永新質疑,安老院舍服務多年未有改善,以至住院長者體弱多病。他建議政府全面向私營安老院「買位」、解決融資,以及建立健全的保健制度。
升斗市民最怕「唔知點做」──「唔知你做緊乜嘢」之餘,他們更不知道自己「做啲乜嘢好」。呂大樂教授近日以此於《明報》撰文,呼籲在上位者反璞歸真,認真聽聽升斗市民的聲音。
梁卓偉指出,無論立即放寬防疫措施,抑或10年後才放寬,放寬一刻都會爆發一波疫情,病毒亦不可能自然消失,估算全港最終有九成或以上人口,會曝露於新冠病毒中,曝露時間愈長,總有機會染疫。
科學實證已確認,更有數據顯示藥物能抑壓病毒量,減低年長人士病情惡化甚至死亡的風險。這是對長者的一大喜訊,只希望家人或長者自己不要因為藥物未趕及註冊,就拒絕治療的機會。
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表示,香港難以避免第6波疫情,在疫情稍為緩和當前,需要協助院舍加強防疫措施、呼籲長幼盡快接種疫苗,才能令社會有更多的保護力量。長遠而言,更需要提升醫療系統的軟件、硬件。
香港大學榮休教授周永新認為,第5波疫情引發的困局,與香港安老政策過去存在的種種問題和缺失,實在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政府只顧眼前的問題,終日忙於救火,不足以面對危機、回應市民的期望,更難言爭取民眾支持。而失去民心的過程,可以來得很急速。
查博士表示,鼓勵各位年輕人,在現在充滿挑戰的時間,不要動搖自己的信念。疫情雖然為本港的整體環境帶來衝擊,然而,香港和香港科技園堅持創科發展是不會停步。
在疫情中,我們要學會聆聽自己的身體,覺察身體有否發出壓力的訊息,當意識到壓力徵狀時,無論你正在做什麼,無論你有多關心現在的疫情(如正在接收大量有關疫情的訊息時)也要暫時放下。
中央援港防控專家組組長梁萬年3月3日接受《紫荊》雜誌特約記者秦玥專訪,他表示,當前最優先的抗疫工作減少感染,減少發病,減少重症,並盡快提高老年人疫苗接種的覆蓋率。同時呼籲市民要有信心,不要過分焦慮。
若默沙東及輝瑞新冠病毒口服藥,分別能在今年3月及5月抵港,政府應積極考慮以居家治療及隔離作為最後手段。
鄭永年教授認為,美國出兵烏克蘭加入這場戰爭的可能性不大,但美國真正認識到自己的戰略判斷失誤,意識到普京和俄羅斯依然不可小看。這將大大延緩美國的戰略精力從歐洲轉移到印太地區的步伐。
在隔離設施嚴重不足的情況下,家居隔離適用於輕症/無病徵患者或密切接觸者。要「優化」家居隔離,首先要立例禁足,如家中有人呈陽性,則其同住家人皆應被定性為密切接觸者,也應立即隔離及禁足。
國家醫學研究中心榮譽主任鍾南山教授2月21日(周一)以廣東話錄製影片,為香港市民加油打氣,並指出已經與有關企業及廠家聯繫,為香港抗疫提供必須藥物。
指責和排斥無辜者絕對不會有助大家預防感染,反而抹殺了不同種族和階層一直以來在抗疫路上的付出,對整個社會共同抗疫造成打擊。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宣傳短片中說「資源有限,發展無限」。周永新承認這是事實,但他指出,正是資源有限,政府如何運用資源,促使經濟發展之餘,更能改善市民生活,相信是財政司司長制訂《財政預算案》時的最大考驗。
呂大樂認為,具備親和力的領袖,無論其團隊的成員,到社會上各界人士,均願意伸手相助。因此,領袖周邊存在不同形式、性質的社會力,做起事來一呼百應,事半功倍。
陳肇始透露,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及政務司司長李家超正研究向中央提出,要求協助在香港增設抗疫設施,包括但不限於以「方艙醫院」的形式提升本地可接收病人的數量。
市民不明白,高官為什麼要出席人來人往、只為打個招呼的洪為民派對?官員不出席就是不「畀面」嗎?周永新教授希望今次生日派對引起的關注,能夠令似乎有復甦迹象的「畀面」和「奉承」文化,從此銷聲匿迹。
特區政府宣布推行「疫苗通行證」,要求更多地方使用。教大香港社會研究講座教授呂大樂認為,其實這並不符合特首一直所講的「動態清零」,但政府或繼續採取這種「彈弓手」的處理方式,令市民感到無所適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