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榮休教授周永新教授從過去一個多月來接觸的人中,綜合了一些意見,他認為「或可幫助李家超在未來施政上更貼近民情和民意」。

雖然亞洲債市活躍,可是亞洲市場一直缺乏規模媲美歐洲的ICSD。這個市場缺口,加上區內債券市場方興未艾,正好成為CMU市場化的契機。在現有的良好基礎上,CMU將精益求精,未來3年分階段落實3項升級。

只有透過減低長者入住院舍的需求、政府直接資助及監管所資助院舍、促進一個健康的優質院舍競爭、全面的院舍評審、提升院舍專業人員及護理人員的供應及待遇,都是未來建設一個關愛長者社會的必須條件。

我們發現「想唔想打針」和「真係打唔打針」無必然關係,要大家配合防疫政策,包括打針,究竟有什麼可以做呢?

李家超多番揚言要加強政府的政策分析、統籌,以及掌握輿論能力,但卻未如外界建議般重置中央政策組,香港邁臻研究所總監宋立功認為,這時候不提出來,或許是為了保留第5屆政府的面子,但重置中策組一事勢在必行。

再一次,香港在規劃和建設一條重要的鐵路線方面汲取了慘痛的教訓。我們延遲實施基建計劃的時間愈長,時間和金錢成本就愈高。

港大社會工作及及社會行政學系榮休教授周永新斷言,香港的貧窮問題不會消失,但如何減輕市民生活上所承擔的困苦,市民期盼李家超出任行政長官後,能真正為他們做實事,不再單單追求削減貧窮人口數目。

呂大樂教授斷言,「一套不能首尾呼應、貫徹始終的安排和做法,最後一定會出問題。發生問題之後才追究責任,恐怕為時已晚」。

團結香港基金總裁鄭李錦芬女士身兼多職,雖然已屆退休年齡,但她認為退休後的自由生活缺乏意義,最後決定重投商界及社會工作,希望接觸新的知識和年輕人。

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劉兆佳教授撰文認為,李家超以壓倒性高票當選特區行政長官,是一國兩制實行以來的一個里程碑。中央對港新政策的亮點,是將內外敵對勢力「永久」排除出香港的管治架構和政治舞台之外。

呂大樂教授慨歎,「政府覺得市民的合作程度不足,而市民又不知道究竟政府要大家怎樣配合才能走出困局。萬一再發生新一波疫情爆發,大家又回到原來的起點,集體經歷另一次『空轉』」。

至今兩年過去,仍然沒有連花清瘟的大型3期雙盲隨機對照臨床試驗問世。因此,連花清瘟的有效性仍然需要嚴格的雙盲隨機對照臨床試驗進一步驗證。

港大榮休教授周永新指出,李家超必須明白,解決市民的住屋困難,並不單是一項民生議題,更是保持香港長期繁榮和穩定的重要措施。從過去幾任特首的經歷,可以汲取四項教訓。

環境局局長黃錦星表示,當中,政府將投資2400億元於未來15至20年的氣候行動,包括淨零發電相關政府項目;同時,會促進低碳產業發展,創造社會各界的綠色投資機遇,並締造綠色就業崗位。

周永新教授認為,市民所以對政府的管治能力改觀,並不在於表面的混亂,而是看不到政府有團隊精神。政府的管治能力如江河日下,而市民的互助也因政策的失誤發揮不出來。

香港社會並不經常做全面的檢討,錯過了這個窗口,便很難再找到機會為社會把脈,由安老服務、醫療系統,以至如何振興經濟、改善施政,找出問題根源,對症下藥,才能規劃未來。

港大醫學院以400萬人染疫來計算病死率僅0.18%,這是基於1月至3月的病死率。香港每年自然死亡率約0.7%,那麼3個月的死亡率約為0.175%。顯然,港大醫學院模型遠遠高估染疫人數。

第5波新冠疫情長者和院舍院友的感染和死亡比率甚高,港大榮休教授周永新質疑,安老院舍服務多年未有改善,以至住院長者體弱多病。他建議政府全面向私營安老院「買位」、解決融資,以及建立健全的保健制度。

升斗市民最怕「唔知點做」──「唔知你做緊乜嘢」之餘,他們更不知道自己「做啲乜嘢好」。呂大樂教授近日以此於《明報》撰文,呼籲在上位者反璞歸真,認真聽聽升斗市民的聲音。

梁卓偉指出,無論立即放寬防疫措施,抑或10年後才放寬,放寬一刻都會爆發一波疫情,病毒亦不可能自然消失,估算全港最終有九成或以上人口,會曝露於新冠病毒中,曝露時間愈長,總有機會染疫。

科學實證已確認,更有數據顯示藥物能抑壓病毒量,減低年長人士病情惡化甚至死亡的風險。這是對長者的一大喜訊,只希望家人或長者自己不要因為藥物未趕及註冊,就拒絕治療的機會。

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表示,香港難以避免第6波疫情,在疫情稍為緩和當前,需要協助院舍加強防疫措施、呼籲長幼盡快接種疫苗,才能令社會有更多的保護力量。長遠而言,更需要提升醫療系統的軟件、硬件。

香港大學榮休教授周永新認為,第5波疫情引發的困局,與香港安老政策過去存在的種種問題和缺失,實在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政府只顧眼前的問題,終日忙於救火,不足以面對危機、回應市民的期望,更難言爭取民眾支持。而失去民心的過程,可以來得很急速。

查博士表示,鼓勵各位年輕人,在現在充滿挑戰的時間,不要動搖自己的信念。疫情雖然為本港的整體環境帶來衝擊,然而,香港和香港科技園堅持創科發展是不會停步。

在疫情中,我們要學會聆聽自己的身體,覺察身體有否發出壓力的訊息,當意識到壓力徵狀時,無論你正在做什麼,無論你有多關心現在的疫情(如正在接收大量有關疫情的訊息時)也要暫時放下。

中央援港防控專家組組長梁萬年3月3日接受《紫荊》雜誌特約記者秦玥專訪,他表示,當前最優先的抗疫工作減少感染,減少發病,減少重症,並盡快提高老年人疫苗接種的覆蓋率。同時呼籲市民要有信心,不要過分焦慮。

若默沙東及輝瑞新冠病毒口服藥,分別能在今年3月及5月抵港,政府應積極考慮以居家治療及隔離作為最後手段。

鄭永年教授認為,美國出兵烏克蘭加入這場戰爭的可能性不大,但美國真正認識到自己的戰略判斷失誤,意識到普京和俄羅斯依然不可小看。這將大大延緩美國的戰略精力從歐洲轉移到印太地區的步伐。

在隔離設施嚴重不足的情況下,家居隔離適用於輕症/無病徵患者或密切接觸者。要「優化」家居隔離,首先要立例禁足,如家中有人呈陽性,則其同住家人皆應被定性為密切接觸者,也應立即隔離及禁足。